「我與改革開放的故事」王志榮:安多人缺氧不缺精神

為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由甘肅省委統戰部、省工商聯聯合主辦,《財富甘肅》欄目製作播出的“我與改革開放的故事”系列節目,以四十年來我省湧現出的優秀民營企業家為切入點,在40年的跨度下追問歷史見證人,通過四十人親述,再現他們從一無所有到成為財富擁有者的奮鬥之路,展示時代背景和歷史成就,呈獻甘肅經濟社會取得的巨大成就,見證發展,弘揚企業家精神。

40年•40人第十一期嘉賓

王志榮

——甘肅安多投資集團董事長

「我與改革開放的故事」王志榮:安多人缺氧不缺精神

錄製節目時,記者看到王總辦公室牆上的“誠實守信 健康到永遠”一行大字,就問王總的含義,王總答到“在20年以前,我們做水泥產業的時候,我們廠的口號是‘誠實守信 凝固到永遠’。我們做肉品以後,我把凝固兩個字改成健康,這是力量的象徵,是產品質量過硬的象徵”,從他擲地有聲的語言中,我們知道他已經把“誠信”融入安多的血脈。

「我與改革開放的故事」王志榮:安多人缺氧不缺精神

一、艱苦奮鬥 反哺家鄉

王志榮的童年有過一段令人唏噓的往事。“1970年左右,我的家庭特別困難,我弟弟甚至還要過飯,他要回來飯,我們兄妹就搶著吃。我家兄弟姊妹七個,可以說都是挨著餓長大的。雖然艱苦,但是我的母親非常勤勞,她每天早晨天不亮就出門幹活,這種忘我奉獻的精神,在我的腦海中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

生活貧困,年幼的王志榮早早地開始工作,幫助家裡減輕負擔。“1979年左右,我15歲,剛開始上初中,當時地方上正在招民辦教員,我就去參加考試,考了全鄉第一名,達到了錄取民辦教員的資格,去當了兩年多的民辦教員。”

然而微薄的薪資,還是讓生活難以為繼,從自身的發展前景考慮,王志榮便轉換了身份,從老師又變成了學生,“那個時候當老師一年的收入僅僅是三百多斤青稞,於是我在初三剛恢復的那一年,就去繼續讀初三,再上高中,然後考上了甘肅省建材工業學校。”

作為優秀學生的王志榮,本可以毫無懸念的留在蘭州工作,但他卻義無反顧的申請回到了家鄉。“我的畢業論文作的很出色,剛開始畢業分配的時候,省建材院提出要我留在那裡工作,但是我拿著派遣單直接到甘南州,一心想著回家鄉工作,我學的專業是水泥,就一門心思地去了水泥廠”。

從那時開始,命運的齒輪緩緩轉動,王志榮未來的人生,與安多草原不可避免的緊緊纏繞在了一起。

二、資本注入 轉型發展

王志榮剛去夏河縣水泥廠時,全廠職工只有四五十個人,生產規模也比較小。“我在水泥廠整整幹了十年以後,到1996年,企業改制,職工轉變身份為股東,擁有股權,所以職工就要把全身心用到企業的發展上來。”

王志榮為了能有長遠發展,他開始找尋另一條出路,在發現草原清真犛牛、藏羊加工這個商機後,他決定轉型發展。“夏河水泥廠後來跟中材祁連山水泥廠合作,我們出讓了65%的股權,拿過來三四個億的資金就投入到生態畜牧這個產業上面,在每一個改革的重點政策的過渡環節裡面,我們可以說是走得比較超前。”

王志榮回憶,後來與中材祁連山水泥公司合作的時候,夏河水泥廠從開始的一天生產四五十噸,到最後一天能生產五六千噸,形成了質與量的飛躍。

三、不忘初心 方得始終

「我與改革開放的故事」王志榮:安多人缺氧不缺精神

萬事開頭難,跨業轉型後的王志榮遇到了同事、家人的質疑,“我當時看到青藏高原犛牛藏羊這麼好的資源,介入到畜牧產業以後,想著只利用五年的時間,在這個產業能做出一點成效,做出一些影響來。剛開始,我們董事會成員都感覺產業選擇的對,產品也可以,但是幹了一兩年以後全是投入沒有回報,我們高層成員對產業就產生了質疑。但是我給大家說既然介入了,開弓沒有回頭箭,我們必須把犛牛這個產業做到底。”

除了同事的質疑聲,家人最初也不理解王志榮的選擇。“我丈母孃剛開始幾年不理解,她說你們這個產業是‘圖財害命’,我說不是,因為作為藏民族,為了生存,需要合理地屠宰犛牛藏羊。而作為國家政策來說,要保護三江源頭的草原,如果牛羊氾濫,致使生態環境被破壞,會引起自然災害。我們是清真的產品,作為民族信仰來說,我們是清真的屠宰方法,所以從衛生條件方面比較有保障。”

說服了股東和家人,王志榮更加專注,將全部精力放在了初具雛形的犛牛產業上。

“我們剛開始轉型過來,實際上就是把所有的水泥、水電上面的積蓄全都砸到這個產業上了,不但沒賺錢,每年還要在裡面不斷的燒錢。雖然花的精力比水泥產業要大得多,但是成效也開始一年一年顯現。人們現在對犛牛藏羊的認可度,尤其是對我們安多產品的認可度在不斷提升,我感覺把這件事情做好的話,是造福一方百姓。”

四、穩步推進“兩園一帶一心”發展戰略

「我與改革開放的故事」王志榮:安多人缺氧不缺精神

走多種經營具有安多特色的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益,穩步推進的集團化上市公司的道路,就是王志榮帶領安多集團目前的發展戰略。“2000年開始,我就著手集團走多元化發展路子,剛開始我們的發展目標是‘三駕馬車齊頭並進’,走多元化發展的集團化上市公司的道路,2008年,把這個規劃進一步的升級以後就是‘兩園一帶一心’,一個產業園區是水泥為主的建材園,一個產業園區就是整合青藏高原犛牛藏羊的旅遊畜牧產業園,一個帶是清潔能源帶,包括風電、雨熱發電、光電、水利發電,一心是企業的管理與技術創新中心,這個框架就規範了我們安多今後的二三十年發展目標,這幾年的工作佈局都是按照這個框架來實施的。”

五、利劍高懸 嚴守承諾

「我與改革開放的故事」王志榮:安多人缺氧不缺精神

從工業轉型發展至綠色農牧業,跨度之大,唯一不變的是對品質的堅守。“我在做水泥產業的時候,我就知道,如果水泥產品質量有問題,誰的樓房塌了,或者工程質量出問題,第一個坐牢房,甚至是挨槍子的,就是我王志榮。所以在水泥廠工作時我就一門心思抓質量,質量就是企業的生命。現在做肉品,我們定位的是真做犛牛,做真犛牛,做真正有機的綠色健康食材。

安多就是幹了一份職業:搬運工,原來是搬石頭,把山上的石頭搬到水泥廠裡面加工,再搬到城市裡面蓋樓房,解決一個住的問題;從2011年以後,把草原上的犛牛藏羊搬到工廠裡面屠宰加工,再搬到百姓的餐桌上,解決一個吃的問題。我們就幹了兩件事,一個住一個吃,所以選擇的這個產業,讓人活得更加幸福,更加健康,這就是我的目標。”

六、矢志不渝 勇擔責任

「我與改革開放的故事」王志榮:安多人缺氧不缺精神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強化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奉獻意識。這也應是“企業的自我修養”,令人欣慰的是,安多集團在王志榮的帶領下,企業責任感已嵌入自身發展基因。“我們在十年以前,就制定了企業發展責任,第一個是為社會創造財富,第二個是為員工創造生存的平臺,提供崗位為更多的人解決就業問題。第三個是為股東創造回報,第四個是為消費者提供合格、健康的產品。這四大責任是我們安多集團生存的使命,我們一直履行這四大責任,把每一件事情不斷向著陽光的方向前行。”


「我與改革開放的故事」王志榮:安多人缺氧不缺精神

改革開放引領了我們前進的步伐,正因為我們是改革開放政策落實的先行者,才能讓我們企業在市場經濟當中立於不敗之地。

——王志榮

王志榮,男,漢族,1966年10月出生,甘肅省甘南州夏河縣人,中共黨員,高級工程師,現任中華全聯農業產業商會副會長;夏河縣政協副主席;甘南藏族自治州餐飲行業協會會長;甘肅安多投資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兼總經理。曾任甘南州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甘南州工商聯合會副主席;夏河縣工商聯主席。曾獲得甘肅省委員會、甘肅省人民政府中國共產黨甘肅省勞動模範;甘肅省人事廳、甘肅省建材局全省建材系統先進生產者;甘肅省全省優秀思想工作者;甘肅省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優秀企業家;隴商風雲人物;甘南州精神文明建設者;甘南州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優秀企業家等榮譽稱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