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遺憾的是,我們只能通過這種方式認識您

9月14日,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日子,如果不是媒體事後的報道,一定不會有人注意到就在這一天,知名地質學家李德威因病離世,享年56歲。說他知名,也只是在業界,因為在大眾的眼裡,是根本不曾留意到這個名字以及他所做出的那些巨大貢獻的。


最遺憾的是,我們只能通過這種方式認識您

這個曾經榮獲過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的知名教授,以一已之力,開創了多個地質科學界下的分支學科,逐步構建了一整套完整的地質學理論系統,將世界地質學研究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數十年來,他獻身地質科學,為了追求科學真理,他足跡遍佈祖國各地,光在青藏高原上的行程就超過八萬公里,踏遍了“世界屋脊” 的每一個角落。與此同時,李德威教授還在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擔任教授及博士生導師,為祖國的地質科學培養了一大批堅實力量。在生命的最後幾年,他帶領的團隊把研究方向轉移到固熱能上,這是一種通過地球物質的固態流變來獲取能量的新型能源,具有無汙染、可再生等優良特點,是理想的未來能源。他的團隊還在海南瓊北打出了中國東部第一口固熱能井,為固熱能的大規模開發和利用奠定了基礎。誰能想到,就在這時,李德威教授卻突然病重,9月12日,李德威教授的病情已經發展到無法控制的階段,連話都說不出來了。彌留之際,他堅持要來紙筆,顫抖著寫下了“開發固熱能,中國能崛起”這十個字。


最遺憾的是,我們只能通過這種方式認識您

“開發固熱能,中國能崛起”,這便是李德威教授的臨終遺言,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惦記的不是家人和財產,而是對祖國的熱愛和祝願。56歲,原本是一個學者最輝煌的時期,他卻由於積勞成疾,不得不忍痛離開自己畢生追求的事業以及熱愛一生的祖國,沒能等到願景實現的那一天。

就在一年前,“中國天眼”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南仁東因罹患肺癌、病情惡化搶救無效於2017年9月15日夜間逝世,享年72歲。


最遺憾的是,我們只能通過這種方式認識您

南仁東是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PAST)工程的發起者及奠基人。自1994年起,他一直負責工程的選址、預研究、立項、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設計,編訂了科學目標,指導了各項關鍵技術的研究及試驗。“中國天眼”工程核心團隊的成員,大部分都是南仁東的學生。

從1994年開始立項到1996年9月“中國天眼”落成啟用,二十多年的時間,南仁東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建成“中國天眼”,最終皇天不負有心人,南仁東終於把“中國天眼”給建成了。


最遺憾的是,我們只能通過這種方式認識您

從南仁東到李德威,這兩個在普羅大眾世界裡默默無聞的人,卻用他們的一生,證明了自己對科學、對祖國的熱愛與忠誠。

原來有些人,真的是用生命在默默地愛著祖國。

只是非常遺憾,總是要到他們為愛國付出生命的代價之後,我們才會注意到他們的存在與貢獻。

中國的媒體,有太多政治家的空頭許諾與官話套話,有太多娛樂明星的緋聞花絮,人們熟知從村長到市長的一大串官員名單,也熟知明星從生日到結婚、離婚等各種信息,唯獨極少人有人宣傳和關注那些為人們和祖國負重前行的科學家、軍人等人的光榮事蹟。

他們,才是真正的“中國脊樑”,是他們的努力,揹負起了中國的希望和未來,是他們的犧牲,換取了我們的幸福與平安,我們,不該忘記他們,更不該在他們“出師未捷身先死”後才去報道、宣傳與學習。

最遺憾的是,我們只能通過這種方式認識您,這是我們的不對,我們,欠您的實在太多太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