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的夏以及對哈爾濱的一點記憶

看到一個好句子,忍不住要轉過來和大家分享。

“京都的美,有點像小林一茶的句子,春雨中一漂亮姑娘打著哈欠。”


京都的夏以及對哈爾濱的一點記憶


京都的夏以及對哈爾濱的一點記憶


京都的夏以及對哈爾濱的一點記憶


京都的夏以及對哈爾濱的一點記憶


京都的夏以及對哈爾濱的一點記憶


京都的夏以及對哈爾濱的一點記憶


京都的夏以及對哈爾濱的一點記憶


京都的夏以及對哈爾濱的一點記憶


京都的夏以及對哈爾濱的一點記憶


by Bombyul 翻到攝影師在網易Lofter的個人主頁:http://bombyul.lofter.com 有人說是個韓國攝影師。這種陽光明媚的京都,看起來很爽眼。

春雨似乎總能吸引到很多人。但那個文章下面帶的圖片,大多數卻是日本京都的夏。

九十年代初,我從南方小城,去到哈爾濱讀書。經常一個人走在哈爾濱的大街小巷。有的小馬路並沒什麼人走,反而給了當時的我的孤獨的心靈特別的撫慰,至今記憶猶新,療效頗佳。

印象中的哈爾濱人口分佈很神奇,人多的比如中央大街,秋林的果戈裡大街,道里道外很多條街,成天日人多得要擠死人。你一落地那些地方,似乎哈爾濱數百萬人,全跑到街上來人擠人一般。但也有一些偏僻的小街,似乎總是安靜地沒有人。比如夏天一些高校的體育場,一些偏僻的並不走電車的老街道,除了樹影斑駁,知了鳴叫,看不到任何人影。我有時候從舊哈爾濱菸廠走路到文廟街再到船舶學院(現在叫哈爾濱工程大學)的那條路上,一兩公里路,大中午一個人都遇不到。偶爾遇到一兩個穿軍裝的軍人走過,恍惚間懷疑是尚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寂靜得很像是臺灣導演侯孝賢的一些電影場景。再後來我看過又安靜又燥熱的《陽光燦爛的日子》,2000年後再看賈樟柯的《站臺》、《小武》,我總想起在哈爾濱的陽光燦爛裡,一些沒有人的大街。我走過,或坐在那裡,發呆。

哈爾濱和北京的乾燥不同,雖然哈爾濱年降水量比北京還少一點,但因為到了十月份就開始有雪,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天2個月,似乎也有不少的雨水。而且松花江的防洪能力差,經常可以看到大洪水通過鬆花江,漫過太陽島。冬天偶爾也能遇到一些霧凇,就自然覺得那也是一個水淋淋的城市。

大學時,冬天夜晚10點的哈爾濱,安靜異常。我經常要等宿舍快關門才匆匆回去。如果下雪,安靜得能聽到新雪下在舊雪上的聲音。自己悶頭冒雪走在雪地上,身後傳來的沙沙聲,就跟有個魔鬼拖著一把柳條,一路跟著自己。年少的自己膽小,哪怕有昏黃的路燈,那特別的安靜裡,也常回頭,恐怕後面帶柳條的魔鬼,大著膽子跳到自己面前。

看到有人轉的京都的圖片,夏秋季節的京都,鏡頭下也是格外的安靜。少人,偶爾走過的一個兩個背影,似乎有很多故事。攝影師選擇的瞬間,都是那種安靜異常的時候,越發放大了這種安靜,孤獨。

最近幾次去哈爾濱,發現一個最大的變化,到處都像90年代初的果戈裡大街和中央大街一樣嘈雜。到處都是人,又堵車,喇叭聲就已經讓新的哈爾濱沸騰了,從早到晚。沒一處安靜的所在。高架橋從頭頂飛過,翻開的路面,各種施工圍擋,高樓大廈將自己壓迫在地面。人也早就不安靜了。夜晚走過街道,拖著柳條的魔鬼,也不見了。

嘈雜的世界,沒了感覺。只剩下記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