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物聯網”的演變過程

日企“物联网”的演变过程

日企“物联网”的演变过程

人工智能(AI)、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這些年在日本也非常火。但和中國的主要IT企業所主張的內容做一比較的話,感覺日本企業做的相關工作,和生產製造的關係更加緊密一些。

其實“物聯網”本身正在發生著變化。“物”自然是生產的產品,“網”在這裡指使用了IT技術的互聯網。日本工廠中的物聯網,從一開始的“可視化”向“可控化”改進後,現在進入了“最佳化”階段。很多時候日企能夠實現產品高質量,而且能保證所有產品質量均一,這和物聯網的使用有著緊密關係。

日企“物联网”的演变过程

可視化說起來很簡單,作業標準就放在那裡,按照標準去操作就可以了,但實際上熟練工和新招募來的員工,在執行標準的時候,結果可能很不一樣。到底哪點不一樣,問題出在了哪裡,在很多時候說不清楚。

中國很多工廠為了讓操作絕對一致,便儘可能讓工作變得更細更簡單,這樣一來操作上的錯誤少了,工作本身變得十分無聊,一些臺資企業甚至發生了多起員工自殺的情況。日企在推進物聯網時,通過在生產線架設相機的方式,及時發現操作中存在的問題,去解決相關問題,保證了產品質量。

日企“物联网”的演变过程

可控化比可視化進了一大步。筆者前不久參觀了日立製作所的大甕工廠。這裡的控制盤生產車間組裝的各種產品,用戶不同,內容完全不一樣。按設計圖組裝相關產品,難免不發生少裝一個零部件的情況。

工人從零部件推車中拿某個零部件時,零部件拿錯了,機器會立即報警,班組長那裡的機器也會發出報警聲。原來,每道工序需要使用的零部件,事先已經編好程序,不用程序指定的零部件,下一個工序就無法進行;零部件的貨車上有一個感應器,在不該使用相關零部件的時候,拿走該零部件,機器便會報警。

日企“物联网”的演变过程

一個控制盤或者一塊控制板,上面使用的零部件數百甚至數千。在可控化階段,保證的是整個工序,不論是一塊集成電路,還是一臺控制機,不發生安裝錯誤;若出現了錯誤,能立即從相關錄像中找出問題。這是保證產品質量、維持生產的重要手段。

深度學習讓物聯網進入了最佳化階段。筆者在日本看到一個盪鞦韆的機器人,開始時機器人像普通人一樣通過前膝的用力,讓鞦韆蕩起來,但很快機器人發現讓前膝向後使勁,同樣具有讓鞦韆蕩得更高的能力。

日企“物联网”的演变过程

物聯網階段的機器人,能比普通人更快地實現目標。在生產過程中,很多我們沒有注意到的地方,物聯網發現了,並能夠為改善工作提供最佳建議。

近年來,中國各地開始出現各種智慧工廠,有些地方在建智慧城市,這些該和物聯網有較多的關聯。但中國工廠的物聯網發展到了哪個階段,筆者瞭解不多。

日企“物联网”的演变过程

日企的物聯網平臺,叫得上名的有日立的Lumada,一家做機器人的企業推出過FIELD system,還有土木建設專用的LANDLOG。其中,Lumada在工廠中有具體的應用,發展最為迅猛。可見物聯網與生產製造的關係,在日企那裡非常緊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