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魏碑書法的學習和認識

對魏碑書法的學習和認識

原創 聞是書畫 2018-12-22 18:41:00

對魏碑書法的學習和認識

對魏碑書法的學習和認識

魏碑書法是南北朝時期的北朝書法,它上承漢隸,下啟唐楷,在我國書法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對魏碑書法的學習和認識

由於唐太宗李世民喜愛書法,尤其喜愛王羲之書法,以字取人成為了歷代科舉制度選才當官的標準和定勢。人們只能按照科舉制度的要求去學習書法,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一套傳統的習書標準和模式,這一標準就是黑、光、亮的幹祿書、臺閣體、館閣體。使書法藝術的發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限制,造成了人們的審美感覺疲勞和審美習慣高度一致的結果。而對魏碑書法的大氣、雄強、張揚個性的書風視而不見,從唐代始魏碑書法漸漸從人們的記憶和視野中淡化和消失,這一消失就是上千年之久。一直到清代的中後期,阮元、包世臣、康有為極力宣揚和推崇,埋沒了上千年的魏碑書法才逐漸映入人們的眼簾,從此,魏碑書法才重現了昔日的風采,並對近現代書法藝術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對魏碑書法的學習和認識

魏碑書法是由墓誌銘、摩崖刻石、碑碣和造像記組成,各自都具有不同的用途和藝術效果。墓誌銘是埋在墓內的方形石板,記載著死者生平和功德的刻石,由於三國時期的魏武帝曹操禁碑而造就了一門學問和一種藝術形式。摩崖刻石就是刻在山崖絕壁上的文字,現留存的有:《鄭文公》、《石門銘》、《泰山經石峪》等,這些摩崖刻石都是北魏時期的著名石刻藝術,遠遠望去,非常壯觀古邁,已與大自然渾為一體並完美的融合了。碑碣是立在墓前和地面上的長形石板,方為碑,園為碣。造像就是古代宗教偶像的通稱,主要指的是魏王朝從山西大同遷都河南洛陽時,在建造龍門石窟所形成的書法藝術形式,這些題字和像記是刻在佛像周圍的文字,共有三種類型,一種是摩崖造像,一種是碑式造像,一種是四面造像。

對魏碑書法的學習和認識

魏碑書法涉及的面,既寬又廣,但也十分繁雜。許多專家、學者和書家經過數年的不斷研究和探索,將有一定藝術含量和學術研究價值的碑刻挖掘出來並呈現在世人的面前。如《張猛龍》等碑刻、《張黑女》等墓誌、《鄭文公》、《石門銘》等摩崖刻石、龍門二十品的《始平公》、《孫秋生》、《楊大眼》、《魏靈藏》等造像記都是尚好的學習範本,這些正統的魏碑書法已成為眾多書家和愛好者學習和研究的首選。

對魏碑書法的學習和認識

今天,魏碑書法已得到當代書家和愛好者的普遍關注。由於歷史的原因,魏碑書法沒有被人們所重視,人為地形成了斷層。自從阮元的《南北書派論》和《北碑南帖論》始到現在已有近二百年的歷史,可以說,魏碑書法既古老又年輕,對魏碑書法的研究才剛剛開始,這座非常有價值的書法藝術寶庫,正等待著有志於魏碑書法研究的專家、學者、書家去認真挖掘、研究和創作。魏碑書法研究和創作之路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愈走愈寬,會逐漸得到世人的青睞,會不斷吸引著更多的書家和愛好者加入到研究和創作行列中來。

對魏碑書法的學習和認識

魏碑書法在當代書法創作中,已得到眾多書家和愛好者的喜愛。這是由於社會的文明進步,人們的思想意識已呈現出多元、活躍、開放的審美理念,這些變化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而變化的。魏碑書法質樸、古拙、大氣、富有變化的色彩,無意識暗合了書家審美、抒情、多元、表達的內心世界和價值取向,魏碑書法自然而然地得到當代書家和愛好者的青睞,成為了學習、取法、吸取養份的主流書體。

對魏碑書法的學習和認識

當代魏碑書法創作的走向,已呈現出新的創作態勢,逐漸從單一的書法創作中解脫出來,朝著碑帖融合的多元化路子邁進。通過書家和愛好者不斷研究和不懈努力,會創作出與古人不同理念,不同面目,不同形式的書法作品來。這是時代的要求,時代的呼喚,時代賦予書法人的歷史使命。從事魏碑書法研究和創作的書家,要自覺承擔起充滿挑戰、充滿希望、充滿創新的重任,使魏碑書法在當代書法創作中迸發出嶄新的、鮮活的、更加茂盛的生命力。

對魏碑書法的學習和認識

魏碑書法發展到今天,研究和創作隊伍在不斷壯大,已湧現出許多對魏碑書法研究和創作的優秀書家,他們中間大多數人都經過科班學習和專業培訓,得到專家、學者的言傳身教,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和傳統薰陶。由於他們儲存知識結構是綜合的、思維構成是多元的,筆墨語言是豐富的,個人風格又是多變的。他們在創作中,將魏碑與唐楷融合,和行草架接,同隸書和漢簡碰撞,已創作出有新意、有想法、有創新成份的作品。得到了許多學者、專家的好評。他們的研究和創作成果,為魏碑書法的發展探索出了一條綠色通道,我們可沿著這條通道繼續走下去,爭取在魏碑書法領域中做出優異的成績,為魏碑書法能持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簡介: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西安中國書法院副院長、西安市書法家協會展覽委員會副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