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蘄春侯康鐸墓現身安懷村

明代蕲春侯康铎墓现身安怀村

蘄春侯康鐸墓墓室內景。南京市考古研究院供圖

明代蕲春侯康铎墓现身安怀村

康鐸墓出土的金盤、金碗。南京市考古研究院供圖

曾是太子陪讀,10歲封侯卻英年早逝

明代蘄春侯康鐸墓現身安懷村

上世紀70年代,考古人員在南京北郊安懷村一帶發現了明代開國功臣蘄國公康茂才的墓葬,如今,康茂才之子、蘄春侯康鐸的墓葬也在附近區域出土現身。記者從南京市考古研究院獲悉,蘄春侯康鐸墓位於鼓樓區安懷村東路南京起重機械廠地塊內,根據墓誌中的文字記載,確認了墓主人身份就是康茂才之子康鐸。值得一提的是,這位年僅10歲就獲封蘄春侯的明代開國功臣之子,其墓葬享受到了高規格的“官辦待遇”,整座墓室全部是用城牆磚砌築而成。

屍骨中發現炭土水銀,下葬前曾做防腐處理

去年5月,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對安懷村東路南京起重機械廠地塊進行了考古發掘,共發現六朝、唐、宋、明、清等歷代墓葬31座,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就是明代蘄春侯康鐸墓。

該地塊考古項目負責人、市考古研究院館員張鵬告訴記者,康鐸墓位於地勢高敞的山坡南麓,形制為豎穴土壙磚室墓。該墓葬未遭盜掘,結構保存完整,外長10.7米、寬6.1米、高4.1米。墓室內砌築的一道隔牆,將墓室分為前後兩室,從地上散落的雕磚來看,其頂部很可能採用了仿木結構。此外,墓室的側壁、後壁以及封門牆的底部均設有壁龕,壁龕頂部由人工雕刻的連弧花磚砌築而成。

墓葬內出土了金盤、銀盤、銀箸、銀勺、腰帶等26件陪葬器物,根據墓誌上殘存的文字,墓主人的身份得以最終確認,他就是明代開國功臣康茂才之子、蘄春侯康鐸。

由於年代久遠,墓室內的棺木已經朽爛,只剩下一些棺木殘片和鐵棺釘。在墓主人的骨架附近,考古人員發現了一些黑色的炭土,遺骸的胸腔處還存有水銀。張鵬表示,這些跡象表明,康鐸的屍骨很可能在下葬前進行了防腐處理。

據史料記載,洪武十五年(1382年),康鐸在跟隨徵南將軍傅友德征討雲南時病死於軍中。朱元璋得知他的死訊後嘆息不已,下令將康鐸的靈柩運回南京,與其父康茂才之墓相鄰而葬。從雲南邊陲到南京遠隔千里,為了防止路途中發生腐壞,當時應該對康鐸的屍骨進行了一些處理。此次發現的炭土主要是用來防腐,而水銀可以起到防蟲的作用。

年僅10歲就獲封蘄春侯,和其父一樣病死軍中

年僅10歲就獲封蘄春侯的康鐸,在小小年紀便擁有了萬丈榮耀,但這位開國功臣之子不幸英年早逝,和其父一樣病死軍中。

洪武三年(1370年),跟隨徐達征戰的康茂才在回軍途中病逝,年僅10歲的康鐸於當年11月被封為蘄春侯,成為明初第26位受封的開國功臣子孫。

康鐸受封后,與常遇春之子常茂一起成為太子朱標的陪讀。據史料記載,洪武六年(1373年)六月十三日,朱元璋來學堂巡視,看到康鐸等人習文練武十分用功,當場御書賜給康鐸八個字:“謹承祖業,愛爾勤功。”

洪武八年(1375年)二月,15歲的康鐸被派往安徽鳳陽,負責督辦遷徙到這裡的民眾和戴罪官員們開荒種田。兩年後,他奉命從軍,跟隨徐達征戰沙場。洪武十四年(1381年),康鐸北征歸來後,又隨徵南將軍傅友德征討雲南。他在軍中身先士卒,屢立戰功,但卻因病於洪武十五年去世,時年23歲。康鐸死後,他的長子康淵襲封為蘄春侯。

“官辦墓葬”規格高,墓室全用城牆磚築造

相比普通的明代墓葬,康鐸墓的最大特點是整個墓室全部用城牆磚築造,很多城牆磚的側面還有“總甲羅北高 窯匠康安”等記錄造磚負責人和工匠信息的模印文字,其中還有一塊模印有“洪武十年”字樣的罕見紀年磚。

用來修築明城牆的城磚,為何會成為墓葬用磚?張鵬解釋說,康鐸墓所在的安懷村區域,是南京明代早期功臣墓的集中葬地之一,上世紀70年代,這裡曾發掘出蘄國公康茂才和東勝侯汪興祖的墓葬,這兩座墓葬同樣使用了城牆磚來修築。據《大明會典》記載,賜葬的功臣墓地由欽天監擇地,工部負責營造,這既是對死者一生事功的褒賞,更是對生者的期望和勉勵,是整個家族的榮耀。康鐸墓作為明代朝廷的“官辦墓葬”,而城牆磚則是“官辦建材”,用其作為功臣墓的建築用磚可謂名正言順。

張鵬表示,此次發現的康鐸墓規模宏大、等級較高且保存完好,對進一步研究明代開國功臣墓葬的分佈及演變具有重要價值。目前,有關部門正在制訂保護規劃,未來將對該墓葬進行原址保護展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