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佐《歐洲文明史》中的三個觀點

基佐《歐洲文明史》中的三個觀點

0、總說

這本書最能引起我共鳴的有三點。在展開這三點前得從基佐本人談起,因為我認為他本人的經歷和形象正得益於對這三點問題的思考。

基佐並不僅是一個歷史學家,更是一個政治家。他不僅研究歷史,也學習法律——波旁復辟,七月王朝時期的政壇都有他的身影,從內政外交到立憲教育基佐都曾任職並在法國的政治生活中頗有影響。最讓我驚訝的是基佐還吸取了聖西門的階級鬥爭思想,在史學上建立了資產階級的階級鬥爭歷史學說,直到法國大革命結束了他的政治生涯也撲滅了他對這一理論的信念。

1、第一點

法國大革命所引起當時思想家們的困惑暫且不談,且看基佐的這段經歷,正印證了他對於文明的觀點:

文明的兩個成分即社會的發展和道德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人性的進步是彼此相連互相佐助的。

此即我非常認同的第一個觀點。

2、第二點

基佐的經歷如何印證這個關於文明的觀點呢?答案在於第二個觀點:

任何人都在自己的情況中有這種體驗,當一個人獲得了他以前沒有的一個思想或美德或才能時——即當他單獨地發展起來時,就在這同一時間佔領他的是什麼慾望呢?

那就是把他的新思想情感傳遞給他周圍的世界,以便在外界實現其思想的那種願望,那種慾望

歷史中的偉人在改變自己之後只被這個慾望指導著、驅趕著走上自己的道路。關於榜樣、習俗、崇高模範、精英的權威便立基於此。

基佐正是親自踐行這點,他的學術理念在他的政治活動中踐行,他在政治中遇到的變數又促使他在學術中自我反思。

我認識許多朋友,但凡有一絲開蒙的,都具有這種慾望。朋友圈的分享、公眾號的傳播、歌詞的傳唱,其意義正在於此:

在共享的慾望下影響和改進外界的面貌

3、第三點

從脫離小我而推己及人的層面上講,我們每天都親身踐行著"革命",雖然只是意識層面,可見這個觀點有符合常識之處。而談到常識,不得不稱讚基佐的第三個觀點,基佐講述文明史前先探討了文明的詞源(可能是法語或英語的文明),在這個過程中,他實際上論述了科學和常識在應用場景上的區別。

相比詞語的通用意義而言科學定義當然更嚴格,更精確,但是科學定義一定因此更具正確性麼?在確定文明這一複雜、普遍、隱蔽概念的場景中,根植於人類特徵的一般的、通俗的、人本的定義當然更具有涵蓋力度和正確性。

我認為基佐並不是在否認科學的深刻性,而是旨在說明,科學不能陷入純粹的哲學之中,尤其是人文科學,不能在無限的思維中漂泊。科學需要人本的燈塔,脫離這種常識性的考量,只會停靠在錯誤的碼頭。

4、特質

除了這三個觀點,基佐關於法蘭西民族在歐洲各族和文明中地位的論述也讓我覺得很準確。

目前我比較瞭解的有英國和美國的文化特性和民族氣質。相比英式的驕傲肅穆,美式的自豪隨性,基佐描述法國人是同情敏銳的。文化事業上的領跑總讓法國成為思想制度征服歐洲前的第二故鄉,換言之,讓法國成為時代和潮流的icon。

歐洲史實的佐證我無法列舉多少,但就我有限的知識所知,從航海時代開始——大陸旅行,啟蒙運動,沙龍文化,大革命紀元,世界大戰後的時裝產業——這些精神性質的事實以物質事實為載體總能使法國青史留名。

5、忠告

基佐最後給出的忠告更值得我警醒:

我們要注意,不要讓自己過多地沉湎於想我們的幸福和生活的改善,否則我們可能會落入兩種嚴重的危險,即

驕傲怠慢

我就曾犯過這種錯誤。

基佐《歐洲文明史》中的三個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