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十二經別?其作用與臨床意義怎樣?

十二經別是從十二經脈分出,在軀體內起溝通表裡兩經作用的支脈。從十二經脈分出處稱“離(別)”,進入胸腹腔處稱“入”,於頭項部出來稱“出”,與表裡經脈相會合稱“合”。“離、合、出、人”,即概括了經別的循行特點

。經別在胸腹部的全程都是陰經與陽經的經別同行,說成“與別俱行”;於頸項部,陰經隨同陽經經別上頭合於經脈。這樣十二經別共組成六對,稱作“六合”。

何謂十二經別?其作用與臨床意義怎樣?

經別具有哪些作用呢?

(1)加強了表裡兩經在體內的聯繫 十二經別進入體腔後,表裡兩經並列而行,經過相合的臟腑,使表裡兩經之間又增加了重聯繫。即四肢部有絡脈的表裡聯繫,臟腑間有屬髒絡腑、屬腑絡髒的聯繫,經別則是軀體內的聯繫。這種表裡相合的關係,說明陰陽經的用穴有其相互配合的協同作用。如:手太陰肺經受邪發熱,常取手陽明大腸經的合谷、曲池穴治療等。

(2)加強了十二經脈對頭面的聯繫 十二經脈中,陽經均循行於頭面,陰經只有手少陰心經和足厥陰肝經的無穴通路上達頭部。通過經別的聯繫,陰經合於陽經,這樣各陰經也上達頭部。由此實現了“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見《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突出了頭部在全身中的重要地位。

何謂十二經別?其作用與臨床意義怎樣?

(3)擴大了十二經脈對軀體各部的聯繫 十二經別的分佈擴及到十二經脈所未到之處,因此使經絡穴位的主治範圍也相應地擴大了。如:足太陽經脈並不到達肛門,但該經的承山、承筋等穴可以治療痔疾,就是由於足太陽經別“別入於肛”。(足太陽、足少陰經別圖)再如:手陽明經循行到頸,並不至喉,但該經商陽、二間等穴可主治喉痺,這是因為手陽明經別“上循喉嚨”的緣故。又如:治療帶下疾患,多注重調理腎氣,但在十二經脈中,足少陰腎經的循行並沒有同帶脈發生直接聯繫,這主要是通過足少陰經別“出屬帶脈”,從而使腎和帶脈的聯繫趨於緊密。

(4)加強了各經與心的聯繫 足六經中通過足三陽經別與心直接聯繫,從而可解釋各經所出現的“心”的症候。如足陽明經的“惕然而驚,心欲動”,足少陽經的“心脅痛”、“心下澹澹”,足太陽經的“狂、癲疾”等。

何謂十二經別?其作用與臨床意義怎樣?

另一方面,又印證了心為“五藏六府之大主”的理論(《靈樞·邪客》),對臨床上分析病因病機、確立治療法則,都具有重要意義。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