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經別與十二絡脈有何異同?

相信很多中醫同仁對於經別和絡脈也是模稜兩可,包括我及身邊同學,對於這個經別和絡脈,也並沒有很清晰的認知,因為都把十二經脈作為重中之重,老師亦如此學生亦然。

十二經別與十二絡脈有何異同?

首先我們得清楚:十二經別和十二絡脈都是從十二經脈分出,是起到加強表裡兩經聯繫的作用。不同點有以下幾點:

(1)分佈 經別主“內”,絡脈主“外”。也就是說,十二經別主要加強表裡兩經在頭面驅幹及臟腑之間的聯繫,十二絡脈則主要溝通表裡兩經在四肢部的聯繫。如手太陰經別“……入走肺,散之大腸,上入缺盆,循喉嚨,複合陽明”(《靈樞·經別》);手太陰絡脈“…取之去腕一寸半,別走陽明”(《靈樞·經脈》)。

十二經別與十二絡脈有何異同?

(2)走向 十二經別多數從肘膝以上分出,進入胸腹腔,出於頭面,陰經合於陽經,陽經合於本經。十二絡脈則是從肘膝以下分出,走向表裡經,即陰經走向陽經,陽經走向陰經。

(3)主病 十二經別無所屬穴位,也無所主病症,其循行路線補充了經脈所未及,從而擴大了經穴的主治範圍。如足太陽經下肢一些穴位可以治療脫肛等症,就是由於其經別“別入於肛”的緣故。十五絡脈則在其分出處各有一絡穴,並有所主病症。如手厥陰絡脈病症“實則心痛,虛則煩心”,可取其絡穴內關施治。表裡兩經病,一般均可選取其絡穴。如手太陰絡穴列缺,除可治療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等本經病症外,還可治療頭痛、牙痛、頸項強痛等手陽明經病症。因十二絡脈分別走向其表裡經,故《針經指南》說:“若刺絡穴,表裡同治。”少數絡脈還深入到內臟,如足太陰絡(公孫)“其別者入絡腸胃”,手少陰絡(通裡)“入於心中”。這種聯繫,直接表明了該絡穴的主治所及,如公孫主治腸胃病,通裡主治心悸怔忡等。

十二經別與十二絡脈有何異同?

相信通過這樣的整理回顧,我們就容易對一些穴位治療,有意想不到效果的事情明瞭了,正所謂: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感謝大家的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