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最初的夢想嗎?

(點擊音頻聽傅老師解讀)

还记得最初的梦想吗?

所謂的志趣,一般不太會想到這樣的觀念,但它非常重要。

為什麼?

我們以前談到天生具備的聰明,那是先天的,你具有某種特定的能力,或對某一方面特別感到興趣。

後面說你按照聰明去培養成專長,當然是後天的能力的一個建構了。所以在這裡,志趣——志向與興趣:興趣,比較偏向先天的;志向,比較偏向後天的。不管怎麼樣,這兩個合在一起,就是你很真誠地面對自己的時候,我們現在很流行一句話,叫做“不忘初心”,志趣就是你的初心,你最初的心志是什麼?

我在提到我自己的座右銘的時候,說我30歲開始希望做到“任真”,這個“任”是“讓”的意思,讓我自己活得真誠,也是出於同樣的考慮,跟我的志趣有關。

所以我們對於志趣有這種初步認識之後,接著就要分析一下,到底志趣是怎麼樣建構的?

但在這個之前,我們先舉一些例子來說明,哪些人他堅持了他的志趣,而讓你印象深刻呢?

簡單說來就是,人的“心”有三個潛能:有知、有情、有意。

“知”方面追求真理,我們印象最明顯就是科學家。

你看很多科學家一輩子在做實驗、在做研究,一輩子,代表什麼?他從小有那個志趣,然後可以樂此不疲,往而不返。很明顯的,他的志趣在那邊。

那你說求美方面呢?藝術家。有很多藝術家在繪畫、在音樂、在雕刻、建築方面,他們的表現就是持續一生的興趣,對整個社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審美方面提升我們的品位。

另外,在善方面,這社會上也有很多人一生在行善,甚至行善不欲人知,為什麼?因為他有內在的志趣和他個人的某種信仰。

談到信仰就有宗教家,宗教家同樣是為了幫助別人的。

我們介紹過加繆的一本書,就是《黑死病》,或翻譯作《瘟疫》,裡面提到奧蘭城發生瘟疫,結果有兩個人平常不來往:一個是醫生,代表科學家;一個是牧師,代表宗教家。

這個時候就要同時來幫助所有的病患,因為病患在身體與心靈方面都需要幫助。

所以像這就說明什麼?這就說明志趣不能侷限於某一方面,而是在人的知、情、意,甚至有的時候情跟意還可以結合起來,一起來這個對社會做出某種貢獻,而最後所成就的是自我的人生,這些都跟志趣有關。

还记得最初的梦想吗?

所以我們再進一步來詳細說明一下,到底志趣是怎麼回事?

有關志趣,我們可以分四點來說:

第一,內心震撼;

第二,全力以赴;

第三,自為目的;

第四,界定意義。

第一,內心震撼。

我們在某個情況下聽別人說一件事或讀了某一本書、某些報道,忽然感覺到自己受到震撼,也就是獲得某種啟發,就是簡單的一句話:“有為者亦若是”——我這一生如果不要虛度、不要浪費的話,也應該像他一樣去做這個事。

所以這個社會代代相傳,真正傳下來的往往是一些志趣,讓這些人可以不斷地去朝他的目標奮鬥,最後有所成就,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整個社會。所以內心震撼是一個關鍵,一旦發現了這就是我應該去做的,應該朝這個目標奮鬥。這是第一點,內心震撼。

第二,全力以赴。

你光震撼沒有用,你要能夠付諸行動。“全力以赴”有兩個特色:就是無怨無悔加上自得其樂。

無怨無悔,人活在世界上,當然都有惰性,總需要有多點休息,多點享受,但是你的志趣會催你往前走,沒有抱怨,也沒有後悔,同時在裡面還得到樂趣。

那這種全力以赴,只有有經驗的人,他在追求的過程,他才會覺得確實值得。

第三,自為目的。

就是這個志趣本身就是目的。

也許你在實現志趣的過程裡面,獲得了很多所謂的附帶的收穫,像財富、名聲、地位、權力可能隨之而來。

但是你知道那個不是你的目的。

比如說一個人他從政,他不是為了後面的各種名利權位,而是為了他本來就有服務人群的志向,那是他的志趣,他一生樂此不疲。

所以你可以看到它自為目的的話,就是它不會作為你達到其他目的的手段,絕不是手段,它本身就是目的,就值得追求。

至於說這個目的能不能達成,它後面附帶的效果、副產品有多少,根本不去考慮。

第四,界定意義。

就是你有這個志趣之後,你朝它去發展,就會讓自己人生得到安頓。什麼叫做意義呢?意義就是理解的可能性。我為什麼要有這樣的生命?我要如何選擇過這一生?我要過這一生,這樣過的話,這一生才能夠被我理解,這叫做意義。

前面講到目的,這邊講到意義,我們都知道這顯然是身心靈、到“靈”的層次,也就是很多人所熟悉的心理學家馬斯洛所謂的自我實現。

但是再進一步,馬斯洛最後所提的是什麼?自我超越。

所以,你只有達到這樣的一種情況的話,你才能說我守住了我的志趣。

所以志趣雖然要對自己負責,但是同時也會有很大的社會上的效應。

还记得最初的梦想吗?

我這邊簡單說一下,我最近思考自己的人生問題的時候,得到一個年輕朋友很好的啟發。

這個朋友很年輕,可以說是忘年之交。

他讀過我大部分的著作,聽過大部分的碟,他最近就跟我說了,他說:我覺得老師有三個層次的轉變。

我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我就不揣冒昧,跟大家多介紹幾句。

我30歲的時候在美國唸書,遇到一位教授,他的父母是傳教士,在中國上海傳過教,我跟他討論到人性的問題。

當時我真的跟大家一樣,相信朱熹說的人性本善,跟他一討論之後,他的問題很簡單:人性如果本善,人為什麼會做壞事?

這問題不是不能回答,但是你回答的時候要讓外國人瞭解,你不能把宋朝、明朝的學者那一套再搬出來,那一套別人沒辦法接受的。

所以當時我就下定決心,我這一生如果不把儒家的人性論說清楚,誓不為人。

這等於是我發現了我的志趣,認為我這一生就要為這個目標而奮鬥的。

要不然這一生只做一個教書匠,介紹許多別人的思想,照著講,有什麼意義呢?

很多人可以做到的,甚至做得比我更好。所以這是第一個轉變,我決定要回到自己的中國哲學,把儒家研究透徹,這是我們責無旁貸的。

第二個轉變是我回到臺灣教書。

在40歲前後發現,我在臺灣的學術界跟很多人有不同意見。

我比較喜歡做獨立思考,所以很多時候跟別人很難過得和諧,我也從來不應酬,所以在學術界覺得沒有什麼樣的發展的機會。

我就向社會去做演講,把我學到的心得,主要是國學方面的,向社會大眾喜歡求知的人,跟他們介紹,獲得了廣泛而深刻的迴響。

所以這是我第二個轉變,在40歲前後,學術界裡面我繼續教書,但是我把重點轉向把自己研究的心得說清楚,讓社會大眾也可以得到真正的理解。

第三個階段等於到我55歲左右,發現在臺灣這個氣氛太特別了,對於學術不是很健康,我的學術研究在這裡發展,再發展也有它的瓶頸,我就到大陸跟大家介紹國學,一直到現在。

我覺得自己很幸運,至少表面上學孔子學到一些了。

孔子50歲研究《易經》,我50歲也專心研究《易經》。

孔子55歲周遊列國,我也是在那一年到中國各地介紹國學。

所以這個年輕的朋友實在是很瞭解我,他就簡單分析這三個轉變。

但是底下真正的理由是什麼?

是我的志趣。

我就覺得我在這一方面如果繼續努力的話,心安理得,生命安頓。

所以我對照我們前面講的四點,配合一下。

第一,內心震撼,好像忽然之間被人家喚醒了我內心裡面真正的志趣,就是我的初心。

第二,全力以赴,從在美國唸書到後來教書,跟大眾演講,介紹國學,全力以赴,一方面無怨無悔,同時也自得其樂。

第三,就是自為目的,它本身就是目的。雖然我從這個過程裡面獲得了一些名聲、地位、財富這些,權力是完全談不上的,在學術界也不考慮這些;但是那些都不是我的目的,我從來不把介紹國學當作手段。所以我介紹國學的時候,我常常講,我每一次上臺都是第一次上臺。

最後,界定意義,我自己覺得生命得到安頓了。

还记得最初的梦想吗?

所以最後結論的時候,我舉兩個人做例子,一個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王陽明,我還是要重複說一次他的話,他為什麼可以這樣說?

他臨終的時候,學生問他有什麼遺言?

他說:“此心光明,夫復何言?”

不需要有什麼遺言了。

他就是完全按照自己的志趣過他一生,把儒家思想了解到一個程度並加以實踐,提出一些對世人有益的智慧。

还记得最初的梦想吗?

維特根斯坦,1889年-1951年)

另外一位是西方哲學家維特根斯坦。

維特根斯坦後來患了癌症,活了62歲。

前面的王陽明太辛苦了,只活了57歲。

維特根斯坦過世的時候,請朋友轉告其他的朋友說:“我有一個美好的生命。”這就是他的遺言。

他所謂的有一個美好的生命,就是他這一生都符合他的志趣去發展。所以,我們講到志趣的時候,就是要能夠首先了解自己:興趣在哪裡?志向怎麼定?這兩個配合得好,叫做志趣,然後一生可以發展下去。

所以當你考慮到人生價值觀的時候,也不能忽略這一點。

傅老師新書品味人生十二講(臺版中文繁體)已上架先生書房

还记得最初的梦想吗?

傅佩榮易經入門課正在招募第二批學員,點擊瞭解招生啦!|第二批易經入門免費課程開放邀請中

还记得最初的梦想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