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音樂劇如何“三步走”?製作、人才、營銷需加強


中國音樂劇如何“三步走”?製作、人才、營銷需加強


《悲慘世界》海報


自2002年英文版《悲慘世界》開啟中國音樂劇引進潮流始,16年來,國外音樂劇頻頻登陸中國,引起觀眾狂熱追捧,並屢創票房紀錄,如“《劇院魅影》中國吸金破億元”“音樂劇《貓》未演先熱,預售票房破億元”;另一方面,中國原創音樂劇在中小劇場表現強勢,帶來不少驚喜。11月21日舉辦的國際音樂劇產業高峰論壇上公佈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音樂劇票房創下5年來新高,達2.55億元,同比增長47%;觀眾數量增長超六成,達到132萬人次;全年演出場次2327場,同比增長23.3%。


中國音樂劇如何“三步走”?製作、人才、營銷需加強


2013-2017年中國音樂劇演出票房變化


引進劇目貢獻近半數票房


道略演藝產業研究院相關人士分析發現,中國音樂劇票房主要來自引進的國外經典劇目,其場次、觀眾、票房分別為463場、40.6萬人次、1.16億元,引進劇目以較低的場次貢獻了近半數票房;另有0.6億元票房來自改編的中文版音樂劇;國內原創音樂劇貢獻了0.79億元票房,佔比不到三成。


中國音樂劇如何“三步走”?製作、人才、營銷需加強


道略演藝產業研究院院長毛修炳


5年來,中國音樂劇市場票房呈現出過山車式的波動,其原因與原版引進音樂劇有關。以2015年為例,該年音樂劇全年票房同比增長52.2%,主要因為被稱為“音樂劇之王”的《歌劇魅影》。道略演藝產業研究院院長毛修炳表示:“在倫敦或紐約,音樂劇在整個演出行業佔比達80%,日韓的這個比例為60%,而中國只有不到7%,發展基數非常低。國外引進的音樂劇成為市場主導意味著國內還沒有找到內生髮展力量,整個產業還不成熟。”

就今年的音樂劇市場來看,引進的國外音樂劇依然可觀:《金牌製作人》《貓》《吉屋出租》《長靴皇后》……前不久在北京上演的《芝加哥》,開票24小時就賣出100萬元,連續12場演出的上座率都在90%左右。另一邊的利好消息則是,由於近兩年市場表現向好,國內一些影視、娛樂明星積極參與到音樂劇的製作和演出中,如開心麻花攜手庾澄慶打造的《嘻哈遊記》,譚維維、鬱可唯等聯合主演的《阿爾茲記憶的愛情》等,讓人看到了中國音樂劇成長的希望。

製作、人才、營銷都需加強


做了10多年音樂劇後,作曲人樊衝感覺越來越孤獨。“這種孤獨感來自工業流程的缺失,我們在製作一部原創作品時經常會發現裡面有很多問題,但很難找到相關人才來修補、完善。”樊衝說,他現在集編劇、導演於一身,每排一部音樂劇就像扒一層皮。

據瞭解,我國音樂劇人才培養始於1992年,中央戲劇學院最早在國內開設音樂劇專業,併成為音樂劇表演教學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0多年招收了11屆學生,在排演國外作品的同時也創作了《偽君子》《家》《臨界》等原創音樂劇。


中國音樂劇如何“三步走”?製作、人才、營銷需加強



在中央戲劇學院音樂劇系主任劉紅梅看來,音樂劇對演員的要求比較高,能唱會跳還要會演,國內80%以上的音樂劇學生是聲樂底子,在參演音樂劇之外還兼顧其他形式的舞臺表演或參演影視劇。整體而言,國內缺乏優秀的音樂劇演員。


中國音樂劇如何“三步走”?製作、人才、營銷需加強


中央戲劇學院音樂劇系主任劉紅梅


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中國音樂劇創作還缺乏品牌意識,普遍存在製作週期短、成本低、市場營銷不足等問題,導致觀眾不買賬,劇院也不肯接,不少劇目演幾場便束之高閣。因此,如何建立成熟的製作人體系,成為國內音樂劇從業者的共同呼籲。

具體到劇目營銷而言,日本四季株式會社的做法或可作為借鑑。據四季劇社代表董事兼總裁吉田智譽樹介紹,劇團在定票價時考慮到了日本的大學入學率、大學畢業生平均工資等問題,以定出年輕人買得起的票價;在進行廣告宣傳時還會提前進行問卷調查,以動員儘可能多的觀眾走進劇場。這或許解釋了“為什麼在1.2億人口的日本,四季劇社每年演出能超3000場、營業額達14億元”的問題。

也有業界專家呼籲加強音樂劇藝術教育。百老匯音樂劇常以非常低的版權價格走進學校,劇院提供視頻、教材、師資,學生劇社可以進行改編、演出。如四季劇社,每年免費向孩子提供500場演出,費用由企業贊助,劇社每年還在全國進行大篷車式的巡演。

中國音樂劇的“三步走”之路


11月20日晚,一場特別的演唱會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上演,曾在《劇院魅影》及《巴黎聖母院》中飾演男主角的奈吉爾·理查茲與馬來西亞歌手、音樂劇演員陳素瑄合作,為觀眾帶來了來自《劇院魅影》《西區故事》《音樂之聲》《悲慘世界》等著名音樂劇的經典歌曲。


中國音樂劇如何“三步走”?製作、人才、營銷需加強



此次演唱會由道略演藝產業研究院與馬來西亞大馬音樂劇團合作推出,也是大馬首次在中國市場亮相。劇團發起人及藝術總監潘啟倫非常看好中國音樂劇市場,劇團推出的很多音樂劇作品都以發生在中國的歷史故事為原型。為了進一步與中國市場對接,他從去年開始學習中文,如今已能與中國同行用中文進行交流。“我們在馬來西亞的劇目以中文和英文為主,觀眾群有很大一部分是會說普通話和廣東話的華僑。”潘啟倫說,中國音樂劇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潛力巨大,未來他們將和中國有更多合作。

“中國音樂劇市場要經歷從引進原版音樂劇到製作國外音樂劇中文版再到打造原創的‘三步走’過程。當前一段時間內,音樂劇票房主力還是引進的國外原版劇目,希望這一階段內有更多的劇院承擔起引進優質內容、培養觀眾、拓展市場的責任,打通音樂劇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營造出一個良性發展的生態圈。”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利表示,將來一定還是堅持做原創音樂劇,畢竟,中國觀眾對本民族的故事有更多認同感,而且中國一直不缺好的IP,缺的是好的表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