拎清這三件事,再也不用擔心老人帶孩子!

在我們後臺,不止一次收到爸爸媽媽吐槽老人帶孩子的留言:

“我們家的老人嬌慣孩子,該怎麼辦?”

“我的孩子就和奶奶親,根本不粘我!”

“婆婆總是在我教育孩子的時候護著孩子,我都不敢說,都快憋出病了。”

“奶奶非得讓孩子穿開襠褲,說尿不溼太厚捂著孩子屁股!怎麼說都不聽!”

長輩幫著子女帶孩子,討不了好,反而討嫌,就好像長輩不是我們帶孩子的同一戰線的戰友,而是敵人。

其實,出現這些矛盾,責任並不完全在於長輩,而是年輕的父母有些事情拎不清。

拎清這三件事,再也不用擔心老人帶孩子!


拎清這三件事,再也不用擔心老人帶孩子!

父母的角色,老人無法替代

做父母的一定要認清楚一件事:孩子生命的頭幾年,老人是無法代替父母與孩子相處。不管老人們多疼、多寵孩子,也無法代替父母在孩子心中的位置。

那些被老人帶大的孩子,出現諸多的行為問題,不是老人的溺愛太多,而是父母給的愛太少。

有的父母會說:有那個條件,誰不想好好陪孩子?

沒錯,如果家庭有全職媽媽或者爸爸來全心全意陪孩子,當然最好不過。

但是,迫於生活、迫於工作把孩子交給老人帶,也並不意味著養不好孩子,更不是父母當甩手掌櫃的理由。

越是這種條件下,父母越應該珍惜與孩子相處的機會,哪怕多打幾個視頻電話,見面時多幾個擁抱親吻,對孩子來說都是彌足珍貴。

比較陪伴的時間,質量才是更重要的。

如果你不用心陪伴孩子,事業上再成功,卻也是不及格的父母。

拎清這三件事,再也不用擔心老人帶孩子!

拎清這三件事,再也不用擔心老人帶孩子!

管教孩子,話語權應該在父母手裡

隔代教育中,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育兒觀念存在較大的分歧。

比如:很多老人總是無條件滿足孩子、在子女教訓孩子時忍不住出手阻止或干涉、吃飯穿衣問題上,總是給孩子穿太多、吃太多......

出現這些情況的主要是因為老人的越位。

曾經有位年輕人對我說:“說老人帶不好孩子,我第一個站出來反對。小時候,爺爺奶奶疼我,真的到了溺愛的程度,但是我卻沒有變得無法無天,反而對爺爺奶奶也充滿了愛和感激。後來我才明白,在得到爺爺奶奶無條件的愛的同時,我爸媽不忘管教我、給我立規矩。”

我聽完深受感動,這才是家庭中該有的分工,老人更多的是真正的陪伴孩子成長,父母卻是孩子教育問題的第一責任人。

很多時候,老人的經驗未必適應現代社會的教育理念,所以管教孩子的主動權和話語權最好還是掌握在父母手中。

不妨提前跟老人打好招呼,大事情上,原則要達成一致,不能讓老人總是出面干涉,這是樹立家長的權威關鍵,也是為了避免出現兩套標準教育孩子。

拎清這三件事,再也不用擔心老人帶孩子!


拎清這三件事,再也不用擔心老人帶孩子!

老人幫忙帶孩子是情分,不是本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老人帶孩子變成大家口中一件又負面又無可奈何事情。

不少人將孩子交給老人之後,成了老人教育成果的驗收者和評價者,總是給老人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籤,比如“落後”、“跟不上時代”、“瞎操心”、“你們老一輩”等等。

但老人其實很害怕、也很在意子女說自己沒把孩子帶好。

大多數的老人家都是很敏感的,他們有特殊成長背景和難處,可能帶娃的方法不大對,但對孩子們的愛,一點不比父母少。

我曾經看到過一則新聞,一位外婆幫女兒帶了兩年孩子,期間壓力很大,又經常被女兒女婿埋怨,最終患上了抑鬱症。

老人們心疼子女的難處,幫忙照顧孩子和家庭,而作為子女,我們似乎忘了體諒父母的不易,覺得一切理所當然。

中國式家庭,大多都很不善於表達情感,向孩子表達愛很難,向父母表達愛和感謝更難。

不曾表達過的感激,加上指責否定,老人會覺得子女不懂感恩,分歧也會越來越大。

孩子自己帶是天經地義的,老人放棄晚年的清閒,付出心血來幫助我們照顧孩子,是情分,不是本分。

這份情我們要知足,並時常表示感激、肯定和欣賞,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帶娃這件事上做得越來越好。

有老人幫忙帶孩子,終究是幸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