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2018年十大電影佳作

點擊上方“蓑翁論書

”藍字,即可關注本公號。

观影|2018年十大电影佳作

鄭大聖《村戲》:劇場小戲、村莊鬧戲與時代大戲交相上映,集體主義、大公無私與人情世故、利慾之爭之間的交替登場,黑色與彩色變幻之間,即是作為前民兵連長的瘋子個人在信仰、現實與親情之間的迷失,也是兩個充滿割裂、而又彼此順承的時代之間的悖謬與錯亂。大聖導演的電影新作,拍出了足夠的深度與厚度,大力推薦。

观影|2018年十大电影佳作

(意)阿莉切·羅爾瓦赫爾《幸福的拉扎羅》:藝術性、思想性與社會性俱佳的一部電影。就藝術性而言,魔幻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鄉村景象的精彩攝影和諸多象徵符號與長鏡頭的巧妙運用讓人歎為觀止。就社會性而言,對前現代社會和資本主義現代性的雙重批判,時時讓人深省。就思想性而言,它深刻揭示了主體性意識與幸福感和良知之間的尷尬張力,意味無窮。

观影|2018年十大电影佳作

(日)是枝裕和《小偷家族》:仍然是一部是枝裕和作者氣質濃厚的電影。對於日常生活細緻入微的展現,濃濃的家庭溫情與人生命運的跌宕和轉折,人性善惡多面的立體刻畫,還有那些設計精巧、前後呼應的橋段與細節元素。兩個小時的電影,沉浸在那種靜謐而又豐富的觀影體驗中,散場後,餘味久久難去。

观影|2018年十大电影佳作

忻鈺坤《暴裂無聲》:忻導的第二部長片,比第一部更加精彩。環環相扣而又始終保持張力的懸疑結構,慘烈的暴力美學時時衝擊充滿斷裂與罪惡的非穩態社會,各種意蘊豐富的符號與隱喻,讓叢林法則一覽無餘,也讓人性善與惡的溝壑深不見底。無論是從類型敘事角度,還是從其社會意蘊角度考量,本片都值得五星推薦。

观影|2018年十大电影佳作

蔡成傑《北方一片蒼茫》:魔幻現實主義的影像表達背後,是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北方鄉村的面貌凋敝、人心敗壞與思想保守。最具現代性的二好,恰恰要以最為鄉土和傳統的方式維持生計,傳播公義,這在劇本敘事上,不能不說是一個極具背反效應的諷刺。真實的鄉村,粗陋的土語,用心的用色與構圖變化,種種魔幻化而又暗自呼應的符號元素與橋段設置,都直指人性,也兼具美學意義和社會學意義。

观影|2018年十大电影佳作

賈樟柯《江湖兒女》:

賈樟柯導演的集大成式作品。《站臺》《任逍遙》《三峽好人》《山河故人》等過往作品裡的場景與橋段,都是巧妙融合在一個全新,而又帶有極強延續性的江湖故事裡。眾多臺詞和劇情的時代感,跟那些賈氏標籤化的流行歌曲交融在一起,讓人感慨時光的變幻與時代的變遷。紀實化的影像與主角們的本色表演相組合,形成一種奇特的化學反應。而片末那些亦現實,亦戲劇的元電影敘事隱喻,則讓本片的思想性和社會性意蘊更進一層。值得推薦的院線電影。

观影|2018年十大电影佳作

鵬飛《米花之味》:

以留守兒童為切入點開始,但最終關注的卻是身處雙重邊陲的村寨在傳統與現代的交織之下的種種變遷,作為他者的母親在大都市的生活經歷始終沒有正面提及,但鄉村與都市之間的碰撞卻無處不在。城鄉關係,親情畸變,宗教、民俗與社會,種種看似碎片化的細節,在用心的構圖與流暢的剪輯之下自然連接在一起。

观影|2018年十大电影佳作

楊雅喆《血觀音》:評彈、唸佛、冥婚與油畫、選舉和金權政治,勾勒出沒有經歷徹底革命的臺灣在土洋結合之下的種種光怪陸離景象;評彈與電視畫面中的戲中戲,以及敘事手法上的迴環往復,讓電影富於多重張力與豐富意蘊;各種形式的符號化隱喻,配上音樂、攝影、表演、調度所共同營造的陰森恐怖氛圍,將人性之惡描繪到極致。

观影|2018年十大电影佳作

(韓)李滄東《燃燒》:儘管加入了懸疑的類型片元素,這仍然是一部非常李滄東的電影。貧富階層之間的鴻溝,商業大潮下原子化個體的孤獨與迷失,還有那些前後呼應、反覆強化的橋段與長鏡頭。最喜歡女主夕陽下獨舞和男主苦苦尋覓破敗塑料棚的場景。無論是幾位主角的表演,還是導演對於人物情感的細膩刻畫,都讓人印象深刻。

观影|2018年十大电影佳作

王學博《清水裡的刀子》:相較於原著裡直接探討人與自然、生與死的關係,電影中加入了大量關於西北迴民聚居區的宗教、民俗和社會生活方面的內容,使得影片具有強烈的影像民族誌的風格。人與自然長鏡頭的反覆出現,形式簡單而意蘊豐富。全片節奏緩慢而沉靜,如果真正沉浸其中,彷彿一首無字的影像詩,值得回味。

(注:這十大電影佳作,均從蓑翁在2018年裡看過的電影中選出,蓑翁對這些電影的評星均在四星或以上,供影迷朋友們參考。)

如果對本文感興趣,歡迎朋友圈,謝謝!

這裡是:蓑翁論書,微信號:wengonbooks

@江海一蓑翁 的個人原創作品發佈平臺,從書出發,暢談一切優秀的思想、文化與藝術,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

轉載、合作或其他事宜可郵件[email protected]或者加我私人微信號:batongyang(註明“蓑翁論書”粉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