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海》衛視首播收視率撲街,抗日題材電視劇要涼嗎

1月17日,電視劇《義海》安徽衛視首播。從多家收視率監測平臺提供的實時數據來看,該片收視率一直在0.1%上下起伏,位居熱播劇的後排,只能排在同時段第九的位置上。當晚最熱的《知否》收視率維持在2.5%上下,是《義海》的25倍之多。

《義海》衛視首播收視率撲街,抗日題材電視劇要涼嗎


電視劇《義海》主要講的是三兄弟的亂世故事。一位是地方黑幫勢力的當家公子,一位是軍閥家的少爺,一位則是街頭走卒流痞人員。三位主角,可謂是性格各異,上來便幹了一個“殺人越貨”的大事兒。隨著劇情的發展,三人將在軍閥混戰年間分道揚鑣,而在抗日開始之後,重新合作,一起為民族而戰。

從目前首播的劇情內容來看,《義海》還處於角色和故事的鋪墊階段。三兄弟在首集當中,聯合起來做了一件大事兒。故事節奏相對明快,人物性格方面,也是各有特點。尤其以李健飾演的“名字”這個角色,帶著街邊痞子的俚俗,為電視劇提供了不少的笑料,屬於開篇以丑角出場的人物。

《義海》衛視首播收視率撲街,抗日題材電視劇要涼嗎


該片在宣傳的時候,以“民族史詩鉅製”作為口號。免不得讓觀眾對這部電視劇報以巨大的期待,甚至是《白鹿原》式的期待。謹從宣傳來看,三位分別代表不同階層的民國男兒,最終一起走上抗日救亡的道路,確實有著恢弘的歷史氣概。不過,要實現所謂的“民族史詩”,絕對不是吹幾句牛就可以的,而是要真實地去反應人物所處的時代。

具體到《義海》首播的內容當中,這部戲離“民族史詩”有著十萬八千里的劇情。作為主角出現的三兄弟,劇作者試圖讓他們分別代表底層走卒、幫派力量和軍閥子弟。但是在具體的劇情實踐過程當中,三個人的性格過分手捏,不具備真實的歷史質感。

《義海》衛視首播收視率撲街,抗日題材電視劇要涼嗎


如果說對“名字”這個角色的塑造,還是以街邊走卒的形象來定義的話,那他的痞氣確實可以多少帶著一些看點,也似乎有著民國街邊小痞子的氣質。這已經算是《義海》當中最成功的人物了。不過,這人物依舊是以往電視劇劇作當中的慣用性格,並非獨創性的真實歷史人物性格。他缺少與整個時代的必然聯繫。

更加過分的,則是其他兩位主角的性格,其實都是從以往的鴛鴦蝴蝶派的小說作品當中來的。毫無頭腦的軍閥家少爺,更是沒有任何的所謂的“民族史詩”的觀感在裡邊。三位主要人物,都是東拼西湊的性格特點,而最終植入到一個所謂的民國大背景當中。人物與時代沒有共振,只有相互利用。

《義海》衛視首播收視率撲街,抗日題材電視劇要涼嗎


同時,《義海》收視率上的撲街,與其敘事方式也有一定關係。這部電視劇試圖按著商業片的鬧劇套路進行敘事,從而製造一些所謂的看點出來,卻忽視了觀眾如何入戲的問題。電視劇開篇並未給觀眾追劇的理由。從具體內容來論,它沒有塑造讓觀眾認可的人物,更沒有創造出讓觀眾投入感情的故事內容。

不接地氣,是《義海》最大的問題。所有的人物和故事無時無刻不在告訴觀眾,我們這是鬧著玩呢,不是真的,就是逗您一開心。故事沒有真實內涵可言,敘事態度有過分玩鬧,造成《義海》在首播收視率的滑鐵盧。

《義海》衛視首播收視率撲街,抗日題材電視劇要涼嗎


而作為一部主打抗戰的電視劇,在首播內容當中,過分著眼在了三個人物抗戰之前的敘事,沒有開篇名義,讓觀眾對整部電視劇的主題摸不著頭腦。所以,這次收視率上的失敗,應該是民國鬧劇的失敗,並非抗戰戲的失敗。

雖然最近幾年來抗日題材的電視劇口碑紛紛撲街,手撕鬼子的劇情也被網友冷嘲熱諷,但槍聲一響,確實可以提振收視率。不少中老年觀眾對抗戰放槍的電視劇還是情有獨鍾的。我老岳父就是這類電視劇的鐵桿觀眾,他不看劇情,只看放槍,這也是沒法說理的事情。而這樣的觀眾大有人在。所以,我認為,《義海》隨著後續抗日劇情的進入,收視率上會有所上升,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