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里逃生的装修经历,让我已洞穿一切!

行若 www.sinobd.com导言】一次装修是劳心劳力的,虽然有装潢公司操办,但你依然丝毫不敢分心。整个过程你会感受到别样的消费乐(tong)趣(ku)!作为营销人,可以从中重新系统化感受市场方向。

这不是一篇纯讲家装行业的文章。

透过家装看市场本质、重新感悟市场新秩序,品牌新特征是关键。

上一次给自己做家装,还是在15年前,那是人生第一次为自己装潢,没有网店,没有天猫,没有正规装潢公司,通过熟人介绍,游击队入场,自己劳心劳力,完成了第一次家装。

这次完成的第二次家装,却完全不同于15年前。因为市场业态完全改变了。

这次是为父母的新房做家装,由于动迁房,被迁到了上海过去被称为乡下的区域,离市中心区30公里。即便如此,这种鸟不拉屎的地方商品房开盘价已经3万,魔都就是这么任性!

死里逃生的装修经历,让我已洞穿一切!

这个过程中,业主更需要智慧

信息传播的发达,民间消费市场的完全竞争,让选择多样成为了可能。和15年前不同,那时曾为找个相对放心的装修队都犯愁。如今不需要了,因为正规的公司级别的装潢公司已经很多,甚至还有全国连锁的,选择多了,是不是意味着安全了?图样图森破!更恐怖的在后面,精彩留最后再表。

肯定不会选择马路游击队,也不想熟人推介,“杀熟”这种事情在国人间太平常,我还是避而远之吧。好在有互联网啊,不断地比对和分析判断,家家貌似都很正规,都很资深,于是约了一家经营超过5年的装潢公司去谈。

之前曾考虑过选择互联网家装,也欣闻小米都进军家装行业了,推出了另业界胆寒的装修单价。太胆寒了,实验性质浓郁,还是别做小白了,最终决定选择常规的装潢公司吧。

死里逃生的装修经历,让我已洞穿一切!

前期的出方案、洽谈之类的的就跳过吧,毕竟我本身就做过室内设计,自己出图纸和方案,装潢公司按我图纸深化就行。签约后直接开工。

说一下几个前提:这是给两位老人装修的房子,所以设计原则是实用,简约,是MUJI+北欧风的结合体。那么这种风格原则下的装修,肯定不是奢侈大户范,选择一家定位百姓的装潢机构就比较合适。

另外,说下目前装修公司的操作特点:首先签约预交30%,图纸确认,准备材料阶段前,再继续支付40%,也就是说,还未进场,80%已经全部支付完毕。待隐蔽工程结束验收通过,再支付20%。全部完成,结清余款。这个流程上看,基本和先交钱后办事没差别,意味着一旦施工方出问题,业主有很大风险。

经过3个月的工作,装修完成了,整个过程总体顺畅,质量也满意,应该说值得庆幸,比起15年前的劳心劳力进步很多了。但在这过程中及装修退场后,进行软装和家具入场的过程中,陆续启发不少对市场新特点的认知。

一、网络对装修方式的影响

首先,因为网络,选择的范围扩大了。通过公开的网站、各种微信号、各种推送可以快速从一个装修小白变成初级行家。同时更精准地锁定哪类装潢机构适合自己,做别墅的肯定不会做我这种经济型装修。由于家装行业产业化,各公司本身形成更完善的供应链条。从原材料到整装方案,都可以提供更完整的服务。最显著的就是材料馆成为家装公司的标配。

再说说现在装潢公司的工作方式,由于有了微信,会在开工后,双方建一个群,成员包含:工头、公司方的监理、设计师。每次现场完工会拍照发群,告知今天工作进度和后续工作准备,以及通知业主需配合的电器购买时间节点等工作。沟通成本降低,带来更有效的管理。

网络和沟通方式的变革,使得建材生产企业必须考虑传播路径。行若认为应该更多从待装修业主视角去挖掘,

比如:到底是做公共大媒体有效?还是圈层传播有效?

业主在装修前可能从来没有关注过建材品牌,当他某天要装修时,他从哪里获得信息,并且认为这种信息可靠?

企业每天砸钱投的广告,是否对销售临门一脚产生作用。这临门一脚在哪?是在装潢公司设计师的推荐上?还是自己逛店中受到影响?

自己产品如何进入装潢公司的材料馆,从而更大可能被客户选择。和装潢公司如何合作并设定利润率。

业主选择哪个品牌是通过广告还是口碑?有了微信群或朋友圈,是不是就对传播渠道产生了质的变化?

.............

诸如以上这些,都值得企业和品牌方去考虑。

一句话,高黏连性的社交关系(群、朋友圈,公号等)给品牌方向目标群宣传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死里逃生的装修经历,让我已洞穿一切!

二、软装阶段,消费购买思路的转变

硬装完成,进入软装阶段,指的是购买家具,电器,饰品等过程。这一过程,和装潢公司一般没直接关系,尤其是大多经济型装修,基本不可能采用高阶服务的整装解决方案,而是业主自行选择和购买。这就问题来了:

如何选?去哪里买?线上?线下?

买后对服务要求如何?痛点在哪?品牌方如何满足顾客?

以前有红星美凯龙之类大家具中心作为主战场,但如今消费者明显选择多了。以自己为例,因为工作忙,现住处离新房有30公里,不可能随时过去管理。于是,全权委托了装潢公司,报之以信任(也只能信任)。装潢过程中需要配合工程节点自行选择主要电器(油烟机、燃气灶、水槽、洗衣机、电热水、厨宝等)。

最终,所有的电器以及家具等我全部通过电商平台购买(淘宝、天猫等)。选择网络电商渠道购买早就不是为了便宜(事实也没啥便宜),但赚的是时间,这也是钱啊。

那最终选择那家产品依靠的是什么呢?因为不会再有实体店内终端拦截这种线下套路,那所有的选择权利只能依靠消费者自行决策,企业能够直接影响的可能很小。

唯一可以凭借的只有“品牌残留”和“口碑推介”。

“品牌残留”就是完全依靠脑海留存的品牌印象来微妙地影响购买决策。“口碑推介”则通过旁人的推介做参考,缩小或锁定选择范围。“品牌残留”别看很不起眼,因为是大脑主动性地对内在意识的搜索和激发,更有效影响自我的决策。可见,品牌的作用从来都是润物细无声,于无声处提升产品销售。

而我选择的思考路径权重顺序是:品牌——功能——价格——服务——赠品(促销)。可见,互联网可以改变传播形式,但不能改变消费本质。毕竟,消费是为了买到可靠的产品,品牌的背书始终是最可靠的。

对于一些价格较高的大件产品,会选择更严格的平台,这时,天猫一定高于淘宝。为了更好获得服务,选择天猫或京东平台的企业店会更可靠些。而有时考虑选择企业店,除了服务,还为了发票,这就是细节思维。

三、网店的第三方服务缺陷成为完美新零售的硬伤

电商的便利提高了效率,但也因为电商有些服务环节的限制,影响了体验。主要体现在平台统一配送和安装的管理上面。配送和安装在流程上本来就是分开的,但由于统一调配,经常出现无法满足我对具体送货时间点的要求。影响了购物体验。事实上,这种缺憾,即便是线下店也未必能全部克服。

死里逃生的装修经历,让我已洞穿一切!

除了电器安装,家具的送货安装现在已经形成了第三方服务产业链。依靠第三方的服务,中国的家具企业得以通过网店销售扩张至全国,但同样也应为这不是自己可控的队伍,一旦服务缺位,对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优质产品印象、企业品牌形象会带来影响。

四、资本裹挟下的企业,“意外“总可能产生

最精彩也最不可预想的事就发生在我完成装修后的一个月里。

某天,一友电话问“你知道N装潢公司倒闭了么?”,N正是给我装潢的那家公司。然后网络上一查,已经铺天盖地报道企业负责人一夜消失,卷款金额超过20亿。想想也是,每家业主基本预付都超过70%,以一家10万计,全国各分公司累计客户算,总额一定不小。

回想我才结案,庆幸的同时也不禁困惑,为什么近年卷款跑路的事情这么多?你说P2P金融骗财也能理解,人家本来就是冲着行骗而来。而N公司已经全国连锁,并且在这行业深耕已经超过5年,就我个人装修体验来讲,年轻化的团队,以及下属的装修工程团队,施工还是很正规靠谱。至少我的装修还是满意的。

这么一家也算认真做事的公司,怎么说跑路就跑路了?

死里逃生的装修经历,让我已洞穿一切!

好在有微信,电话联系当时负责我装修的施工头Z,电话那头,他告诉我他自己也才知道不久,大笔施工费未结算,损失惨重。我知道N公司的营运架构,施工有下属专门品牌和公司,真正负责的就是Z这样的包工头。由于是正规公司,所以,作为公司金牌团队的Z施工队工作还是尽责到位。但再好的下属单位,并不能改变总部跑路的命运。

后来通过网络披露得知,除了公司经营不善,很大一部分原因归咎企业在资本推动下的错误扩张。

牵涉到资本,还有啥可说呢?或许N公司老板原本胸怀大志,立志做行业NO1,毕竟我从服务中看到了真实的一面。而企业被资本绑架后,却最终卷款而逃。理想,或许总被现实击得粉碎,如果不逃,可能死的更惨。但他逃了,客户就惨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我尽管逃过一劫,却也丝毫乐不起来!

死里逃生的装修经历,让我已洞穿一切!

互联时代,向来泥沙俱沉,带来更多便利的同时,也变革着行业的态势,而资本影响下,企业如何走的稳健,更需要冷静的思维和定力。身为消费者,早就改变了消费的路径,而作为企业,更需要时刻关注市场的变化,更注重产品力,关注消费方式的变化,才能生存下去。

一次装潢过程,看到的却是互联业态下,消费者、产品、渠道、各方心态的多重博弈。但品牌和产品,始终是不变的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