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2018年考5家縮水過百億 嘉實華商下滑最多

經歷了資本市場充滿挑戰的一年後,公募基金的“年考”成績單正式出爐。根據數據,截至2018年底,剔除貨基與短期債基外,公募基金管理資產總規模同比增加了1.38萬億元。

然而,總規模的上漲卻未能掩蓋部分機構規模大幅縮水的尷尬。統計發現,由於業績下跌而遭遇鉅額贖回的公募產品也比比皆是。其中,有5家基金公司規模縮水超百億元,行業排名戰重排座次。

規模“逆市”增加

雖然2018年資本市場表現欠佳,但公募行業整體規模仍然出現增長。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公募機構已達131家,管理基金總數為5158只,較2017年底的4692只增加了468只,管理資產淨值合計12.93萬億元,比2017年同期增加1.38萬億元。

而剔除貨幣基金和短期理財的債券基金後,公募基金資產總規模為4.86萬億元,比2017年同期增加了0.38萬億元。

雖然2018年基金“難發”和“清盤”這兩個關鍵詞一直貫穿全年,但在各類型基金排名中,除了貨幣基金和另類投資基金的基金數量出現了下降之外,其餘各類基金產品均出現不同程度上升。其中,債券型基金較2017年增加231只,混合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亦分別增加102只和141只。

具體來看,截至2018年年底,股票型基金數量共計868只,資產規模0.73萬億元,資產淨值佔比5.71%,較2017年年末的0.67萬億元增加了0.06萬億元;混合型基金共計2311只,規模為1.49萬億元,佔比11.51%,較2017年同時期減少了0.58萬億元。由此可見,混合型基金的數量雖有上升,但是資產淨值佔比卻有所下滑。而債券型基金在2018年可謂是豐收之年,產品共計1428只,規模2.45萬億元,較2017年末的1.57萬億元增加了0.88萬億元,增速超過50%。

從公司規模排名看,剔除了貨幣基金和短期理財基金後,易方達再次以2561.54億元奪得規模冠軍寶座,其次為博時基金,以2475.08億元排名第二,排名第三的則是華夏基金,規模為2447.21億元。從整體排名來看,“老十家”依然佔據著公募市場規模的前20名。

產品縮水嚴重

事實上,2018年A股市場表現差強人意,滬深300指數、上證綜指和深證成指三大指數分別下跌25.31%、24.59%和34.42%,跌幅均超20%。在此市場背景下,整個公募市場、特別是股票型基金規模卻逆勢增長,其原因並非淨值增長所致,而是養老目標基金、CDR基金等創新產品以及ETF的火熱帶來的。

若將上述因素剔除,在剛剛過去的一年中,規模縮水嚴重的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產品也比比皆是。

其中,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以及靈活配置型基金都是主要投資於股票市場,依賴基金公司的投研實力和基金經理的資產管理能力更強,而規模的變化和排名也與此息息相關。

在普通股票型基金中,規模縮水最嚴重的是上投摩根核心成長,規模從2017年末的84.43億元降至35.75億元,減少了48.68億元,降幅超一半。該基金經理為李博,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自2010年加入上投摩根,目前管理著4只基金。而記者發現,除了上投摩根核心成長,該基金經理管理的其他基金業績均欠佳,剔除2018年11月才管理的上投摩根核心精選,其管理的上投摩根阿爾法2018年的跌幅為42.83%,大幅跑輸業績基準。此外,還有其管理的上投摩根雙息平衡A,同期淨值亦下滑30.16%。

而在普通股票型規模縮水最嚴重的10只基金中,嘉實基金旗下有5只(A/C類分開計算)遭遇縮水,縮水均超過20億元。其中,嘉實價值精選從2017年度的68.24億元縮水至35.04億元,規模減少了33.20億元,幾乎腰斬。此外,嘉實滬港深精選基金也在縮水榜單中,該基金2018年全年縮水亦超過20億元。

在偏股混合型基金的縮水榜單中,興全社會責任縮水最多,在2018年一年的時間裡從86億元縮水至48億元,縮水了44%。而根據數據發現,該基金2018年淨值大幅跑輸基準,全年跌幅32.48%。國泰成長優選在偏股型基金規模縮水榜排名第2,全年規模減少了34億元,2018年全年該基金跌幅達44.32%,然而記者發現該基金在2016年和2017年業績表現均不錯,且連續兩年處於業績排名前20,而在2018年下跌勢中卻摔得不輕。

此外,在靈活配置型基金規模縮水榜中,招商豐慶和易方達瑞惠規模出現了大幅下滑,但記者發現上述兩隻基金業績均處於正回報。相比之下,規模大幅下降的諾安和鑫淨值虧損較大,2018年全年虧去30.43%,且該基金二季度遭遇97.68%的鉅額贖回,從38億元大幅下降僅剩8800萬。

接近諾安基金人士表示,該贖回為機構投資者,因為淨值大幅下跌導致了該投資方全部贖回了持有份額。

行業洗牌

除了上述各類型基金規模縮水較大,在整個公募市場總規模中亦出現了“洗牌”狀況,其中有5家基金公司規模縮水超百億元。

縮水最為嚴重的基金公司為嘉實基金。除了前述嘉實基金旗下多隻普通股票型基金嚴重縮水外,嘉實基金的總規模也縮水了228億元。

在業內人士看來,嘉實基金成也權益,敗也權益。“嘉實基金的優勢是權益類產品的投資,但2018年權益類市場表現並不好,而在債基規模大幅擴張的背景下,嘉實基金並沒有把握好這個機會。”一位公募研究員表示,“如果2019年權益類市場將會好轉,嘉實基金的規模也有望復甦,反之,這種頹勢有可能會持續。”

作為老牌基金公司的嘉實基金,憑藉旗下的嘉實滬港深基金在2017年度賺的盆滿缽滿,其非貨幣基金總規模也突破2000億元大關,然而2018年則急轉直下,除了上述提到的嘉實價值精選和嘉實滬港深精選外,嘉實滬港深回報基金回報也出現了大幅虧損,且規模遭遇了大幅贖回,嘉實滬港深回報基金全年虧去30.51%。

部分公募機構依託於ETF等創新產品的增長也對下滑的權益類規模實現了對沖。但記者發現,嘉實基金也未能在新成立的獨角獸基金、養老目標基金和近來大熱的ETF中發力填滿贖回缺口。

記者對於上述規模與業績問題與嘉實基金進行溝通,嘉實基金多位相關人士均未予回應。

此外,華商基金規模縮水近一半,從2017年末的380億元縮水至186億元,規模縮水了194億元。2018年對於華商基金來說亦曲折不斷,年中其發佈公告稱總經理梁永強因個人原因離職,隨後出現一些人才流動,此外華商基金旗下51只非貨幣基金有50只處於虧損狀態。如今,華商基金再次遭遇總規模大幅下滑,規模僅剩186億元,較2018年年初減少了194億元。規模減半,預示著公司收取的管理費亦或將腰斬。一位接近華商基金的銀行人士認為,華商基金的問題主要出在業績的不穩定。對此,華商基金並未直面記者提問,僅表示,華商基金將繼續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秉持長期價值投資原則,堅持基金持有人利益為先,堅決保護持有人利益。

本文源自投資快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