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年:中國資本“走出去”是客觀需求

郑永年:中国资本“走出去”是客观需求

圖為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

新華網新加坡頻道2月15日電(記者吳婷婷 左昊暢)繼2013年中國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後,中外各界對“一帶一路”概念的解讀熱情一直不減。2015年新華網國際思客會海外第一站在新加坡舉行。在主題為“中新建交二十五週年:經濟合作與機遇展望”的圓桌論壇討論上,圍繞“一帶一路”的產生思路,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教授發表了個人觀點。

從區域大國到世界強國,中國的崛起已經成為正在發生的現實。鄭永年認為,從“絲綢之路”走出去成為必要。

另一方面,中國能“走出去”,也基於外部環境的客觀需求。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有一定數量的國家需要資本來發展經濟,基礎設施建設亟需支援。鄭永年指出,美國、日本的經濟發展高峰期已經過去,從自身國家發展來考慮,它們無法像中國這樣去支援。而同為新興國家的印度要擴展對外援助還為時尚早,至少需要二十年左右。

“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中,經貿合作是基石。中國與沿線各國正在交通基礎設施、貿易與投資、能源合作、區域一體化、人民幣國際化等領域逐步深入合作。受政治關係影響,東南亞地區的國家對中國資本類似“狼來了”的負面評價也屢見不鮮。對此,鄭永年強調中國“走出去”在其必然性之外,更重要的是思路和方式問題。“中國的崛起不同於其它國家。中國幾千年歷史,都是和平發展。看中國古代朝貢體系,在叩頭行禮之外就可以獲得貿易機會,這其實是一種成本非常低的貿易體系。而今天的中國與周邊國家的貿易關係,也是一種新版本的自由貿易體系。中國的問題在於幫這些國家的方式,而不是對不對的問題。今後十五年,方式改變,資本走出去,十五年以後,就大不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