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寧波生活,老街店鋪與藥皇殿


唐代,寧波正式建制。現在的市域範圍已經基本確定,同時,許多建築和地名也來自於唐代。821年,明州州治遷到三江口,並築內城,為寧波城之始,唐子城南城門現為寧波鼓樓。

在此前後,明州城內外天封塔、靈橋、它山堰等重要建築和工程建成。這其中,許多工程經過歷代修繕重建,得以保留到今日。於此同時,寧波港成為全國主要的對外貿易港口,對外交流日益繁榮,以遣唐使、佛教交流為代表的對日交流和對外貿易呈現出繁榮的態勢。

為避國號諱,1381年3月20日,明州因轄有定海縣,取“海定則波寧”之義,更名為寧波,這一地名一直沿用至今。明初,寧波設有全國三座市舶司之一的寧波市舶司,明州與日本、朝鮮的官方貿易仍然延續,寧波成為中日勘合貿易的唯一港口。


1645年,寧波明代官員降清。此後,張蒼水在寧波堅持反清長達20年。為了鎮壓反清運動,清政府頒佈遷海令並實施海禁政策,這一政策使得寧波對外貿易損失慘重。

直至1679年,海禁方才解除,但乾隆年間,重開海禁。在海禁較為鬆弛的時期,由於日本也實施了鎖國政策,因此,經由寧波的中日貿易不如先前那樣繁榮,但是寧波與西方國家的貿易卻日漸繁榮,早期傳教士開始在寧波活動。

《南京條約》簽訂後,寧波被開闢為通商口岸,外資的迅速進入,官吏的腐敗和太平天國的戰亂使得寧波本土經濟凋敝。此時,寧波商人大批前往上海,並逐漸在金融和眾多實業領域佔據領導地位,海上寧波人成為上海重要的族群。

中華民國時期,寧波經歷了巨大的動盪。民國初年的軍閥混戰使得寧波政局一度不穩,直到20世紀30年代方才有所緩解。

寧波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河流有餘姚江、奉化江、甬江,餘姚江發源於上虞區梁湖;奉化江發源於奉化區斑竹。餘姚江、奉化江在市區“三江口”匯成甬江,流向東北,經招寶山入東海。

藥皇殿始建於清朝康熙四十七年,殿內供奉藥皇神農氏。藥皇殿在寧波醫藥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不但它供奉著神農氏,而且成為近代寧波南北藥材及名醫坐堂,同業聚會議事的一個重要場所。現在尚存的主體建築的大殿,佔地約1600平方米。

1949年5月浙東解放,鄞縣城區建置寧波市,城區為寧波專署駐地。1983年撤銷專署,實行市管縣體制。1986年寧波被列為中國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1987年經國務院審核,成為計劃單列市。【清末民初的寧波。資料:史丹利·奧·格雷戈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