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經意的“貼標籤”,可能會成為孩子一生無法擺脫的魔咒

【導讀】撕掉標籤,讓孩子成為他自己,才是好的教育。

你不經意的“貼標籤”,可能會成為孩子一生無法擺脫的魔咒


1【一次跟團旅行,一對母子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剛上飛機時,大概是孩子忘記帶什麼東西了,媽媽一直在數落他,“你說我是不是叮囑過你,為什麼你總是丟三落四的!”

小男孩大約七八歲的樣子,慌忙解釋說,“媽媽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可這位媽媽卻不依不饒,“對不起有屁用,上次春遊你也忘了帶水壺,屢教不改,一點小事都做不好,真沒用!”

小男孩再沒作聲,一直落寞地低著頭聽著媽媽的數落,直到空姐提醒飛機即將起飛,這位媽媽才住了口。

後來,在旅途中我特別注意了這個小男孩,他總是惶恐膽怯的樣子,與大人說話時也時不時偷瞄對方的神情,生怕自己犯錯讓母親不高興。

講真,當時看到小男孩的小心翼翼,挺心疼的。

其實,生活中這樣的家長並不少見,他們經常會說:“你怎麼這麼膽小,連上課都不敢發言。”

或者,“你怎麼這麼蠢,幹什麼都不行。”

而且很多家長喜歡當著眾人的面說這些,給孩子貼上不好的標籤。

我們都相信,每一位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他們只不過是對孩子的個性以及不當行為抱怨幾聲而已,並不是要刻意去傷害孩子。

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當孩子的行為和個性被類化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

這種現象是在貼上標籤後引起的,故稱為“標籤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說:“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

孩子是父母預言的結果。

給孩子貼上標籤容易,要撕下來就難了,更可怕的是Ta也許會一直在那個標籤圓裡奔跑,一生都沒有再跑出那個圈圈的可能。

你不經意的“貼標籤”,可能會成為孩子一生無法擺脫的魔咒


2【標籤無論是“好”是“壞都容易傷害孩子

第五季《奇葩說》中,被貼上“雞湯王”標籤的陳銘曾說過這麼一段話:

“自從我有了雞湯王的名號後,只要一開口就是個笑話,這就是標籤的力量,在傳播心理學上,叫做標籤化的逆向推動效應。”

換句話說,標籤的可怕之處就在於:

它會像一個預定的模子,扣在誰的身上,誰就會像被施了魔咒似的成為標籤形容的樣子,甚至這種推動還會在潛移默化中完成。

我在保險公司的一位女客戶,身居公司高位,獨立果敢,可謂真正的人生贏家。

可令人沒想到的是,有一年她卻因拖欠保費被公司重點追繳,一打聽,她竟然早在一年前就因挪用單位鉅款被起訴,個人信用卡還欠債20萬元。

知情人告訴我說,法庭上她曾淚流滿面地說:“小時候父親常罵我,自私又貪婪的豬!什麼也不配擁有!”

正是因為從小被貼上壞標籤,導致她心理嚴重失衡,最後哪怕貪汙、負債,也要讓自己擁有消費不起的東西。

一個本該擁有錦繡人生的人,最後卻淪為階下囚,實在令人唏噓。

這時也許有人會說,我給孩子貼都是好標籤,那該沒問題吧?

並不是。

正能量的鼓勵當然沒錯,但一旦標籤化,過高的要求就會帶給孩子無形的壓力,造成精神上的巨大負擔,最後得不償失。

我有個發小,從小因為成績好成為父母的驕傲,父母逢人便誇:“我女兒是最優秀的孩子,將來一定能考上重點大學。”

開始,發小也很享受這種誇獎,加倍努力學習,一旦沒考好就覺得虧欠父母。

可高中以後,她開始厭惡父母提到自己優秀或上名校的話題,因為優秀的標籤就像一塊大石頭,壓得她喘不過氣來。

漸漸的她產生了厭學心理,甚至有些抑鬱,成績一落千丈。最後,她連三本分數線都沒過,身邊的人無不扼腕嘆息。

心理學認為,之所以會出現“標籤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

無論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

因此,給孩子“貼標籤”的結果,往往都是一種隱形的壓力與導向,很容易讓孩子個體發展走向歧途。

你不經意的“貼標籤”,可能會成為孩子一生無法擺脫的魔咒


3【撕掉標籤,讓孩子成為他自己才是好的教育

前段時間去看了印度電影《嗝嗝老師》,很多人都感動於女主人公奈娜的勵志人生。

可真正打動我的卻是她的教育理念,那種敢於撕掉孩子“標籤”的勇氣與智慧。

奈娜從小就是一個圖雷特氏綜合症患者,以執著的信念讓自己當上了老師。

但她面對的學生卻是學校14個成績最差,也最叛逆的孩子。他們被學校當做異類,甚至被貼上“愚蠢”、“無可救藥”和“壞孩子”的標籤。

但奈娜並沒有放棄這群孩子,她改進教學方式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深入每個家庭去發掘每位孩子的長處。

更重要的是,因為自己從小患病也飽受非議,她能理解這些孩子內心的苦楚:

他們抽菸、起鬨、惡作劇並不是玩世不恭,而是因為脆弱與不被認同,才不得不封閉內心保護自己。他們需要的不是嘲笑與譏諷,而是尊重與認可。

影片有個細節讓我特別感動,當校長與其它老師斷定這些孩子考試舞弊,要開除他們時,奈娜堅定地說,“我相信他們!”

短短一句話,對於孩子而言,何其溫暖!

教育的前提,就是認同與信任。

讓孩子找回自我,撕去粘在他們身上不公正的“標籤”,人生才能擁有底氣朝著光的地方跋涉。

正如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所說:生命的過程就是做自己,成為自己的過程。

故事的最後,每個孩子都完成了人生逆襲,實力打臉所有不看好這群孩子的人。

這部電影很多人說是一碗溫婉暖心的雞湯,但我覺得,不對孩子過早下評判,不刻意在孩子身上貼標籤,才是這部電影帶給我們最暖心的教育。

你不經意的“貼標籤”,可能會成為孩子一生無法擺脫的魔咒


4【不給孩子貼標籤,才能培養人格健全的人

美國著名兒童學家阿黛爾.法伯說:

永遠都不要低估了你的話對一個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對於一個如紙潔白的孩子,一旦被貼上標籤,恐怕要掙扎一輩子。

身為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一定不要隨便給孩子下定義,否則很可能會讓孩子的幼小心靈受創。

那麼,如何避免給孩子貼標籤,父母不妨嘗試以下做法:

1. 傾聽孩子的想法,不對孩子的行為妄下斷言。

家庭教育的基礎,不是教化,是交流與理解。

父母千萬不要覺得孩子小就什麼都不懂,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與做事的理由,所以我們在指正孩子錯誤之前,一定要先聽聽孩子的心聲。

比如可以這樣說:你為什麼要這樣做?你是怎麼想的可以說來聽聽嗎,我們一起來面對好不好?

先傾聽再溝通,知道孩子的真實想法,我們才能更有效的解決問題,如果一味指責謾罵,即使孩子承認了錯誤,但孩子心中更多的是委屈而不是想要去改正。

2.孩子犯錯時,就事論事,不做品質和能力的貶低。

日常生活中,家長髮現孩子起床不疊被子,往往會不耐煩說:“你真是頭懶豬”,看似不經意的話,實際上對孩子自尊、自信傷害很深。

這時可以說:“媽媽希望你每天起床能把被子疊好,你不會我可以教你,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批評孩子的科學方法,應當“就事論事”,用具體指導代替盲目指責,用提出希望代替嚴厲批評。

在輕鬆平等的氛圍裡,孩子沒有了心理攻擊和內耗以後,他們才會有更多空間來思考和反省,以主動完善自己未來的行為。

你不經意的“貼標籤”,可能會成為孩子一生無法擺脫的魔咒

3.接納孩子的不完美,花時間去陪伴和等待。

很多父母最大的問題是對孩子寄予過高的期望,一旦孩子沒達到自己的預期,就會憤怒地給孩子貼上“窩囊廢”、“蠢貨”等標籤,永遠一副我比你懂的臉。

其實,孩子天生就有他們精神內核和成長規律,他們現在慢不代表將來也慢。

現在性格內向,不代表將來社交有障礙,現在犯錯,不代表他們未來就不優秀。

只要父母願意花時間去陪伴和等待,他們就能在輕鬆的氛圍裡發掘出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受標籤的制約,將來成為自己都討厭的人。

著名教育家馮友蘭曾說:“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格健全的人,使人成為人而不是某種人。”

在這裡,我的理解是:

不給孩子貼標籤,給他們自由成長的空間,也給他們足夠的耐心,才是教育最溫暖的底色,也是做父母最美的樣子。

不隨便給孩子貼標籤,讓他們自由成長、自由翱翔,才是父母最成功的教育。你怎麼看呢?

(文 | 羅雲霞 轉自親寶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