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大書法家為什麼越來越少了?

說到書法家,不管有沒有學過書法的人,多少都能說出幾個來,王羲之,顏真卿,蘇東坡等等。但是這些耳熟能詳的大書法家都是幾百年前,甚至千年前的人物了,越是到近代,能稱之為大書法家的人就越少。

從古至今,大書法家為什麼越來越少了?

解縉畫像

《永樂大典》的主編,解縉曾說:“學書之法,非口傳心授,不得其門,故自羲,獻而下,世無善書者。惟智永能寤寐家法,書學中興,至唐而盛。宋家三百年,惟蘇,米庶。元惟趙子昂一人。皆師資,所以絕出流輩。”

在他看來,宋朝三百年也就蘇黃米蔡等幾個人的書法厲害,到了元朝,就只有趙孟頫一人了。

從古至今,大書法家為什麼越來越少了?

米芾《清和帖》

那為什麼會造成這種情況的發生呢?

在古代,書法寫得好的人更容易脫穎而出,而古代書法注重師承,導致善於書法的人往往只傳親人或少數信任的弟子,再加上戰亂,疾病,政治鬥爭等原因導致的早亡。讓真正會書法的人越來越少。例如顏真卿在二十多歲時,曾遊長安,師從張旭二年,略得筆法,自認為還不行,到三十五歲時,又特地往洛陽拜訪張旭,繼續求教,才學到了張旭的筆法,對其他人,張旭只給作品,不教人筆法。

從古至今,大書法家為什麼越來越少了?

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節選

而且在古代,人均壽命只有三十幾歲不到四十歲,再加上保守的師承傳統,也是造成書法家越來越少的原因之一。陸機,王獻之,孫過庭,王寵都是四十多歲就死於政治鬥爭或疾病。

從古至今,大書法家為什麼越來越少了?

孫過庭《書譜》節選

除了上面講的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後人一直重複前人的路,靠模仿很難達到前人的高度,更難超越。

例如楷書,在一千八百年前的三國時期,就已經被鍾繇推廣開來,從魏晉時期到一千四百年前的唐朝,達到高峰。行書在一千七百年前的晉朝,就已經開始流行,並達到高峰。而草書在兩千兩百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就已經出現,並稱之為章草,到東漢末年張芝創今草,唐朝張旭懷素髮揚狂草。

從古至今,大書法家為什麼越來越少了?

魏碑

從唐朝以後的一千多年時間裡,歷朝歷代無數書法家開始追求前人的足跡,並試圖從中突破,但是卻沒有幾個能突破前人的禁錮,越到後面的人,越難達到前人的高度。這也成了自唐代以後,大書法家越來越少的原因。

從古至今,大書法家為什麼越來越少了?

清朝館閣體,雖然好看,但是千人一面

成就大書法家,就不得不創新,打個不那麼貼切比喻:就像在一片荒漠中,前人開闢了一條路,在終點鑿了一口井,當後人試圖自己開闢新的路途的時候,就必須要先去前人鑿的井裡汲取養分,吸取經驗,偏偏能指路的人越來越少,地圖也越來越少,很多人終其一生也到不了終點,更別說自己去開闢道路,去鑿新的井。

也有很多人在半路就試圖去開闢新的道路,但如果不能給後人留下養分,不管探索得再遠,也只會消失在歷史的風沙之中。

致力於分享書法學習的乾貨

你的喜歡和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