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與酒:詩從開始產生,就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

酒文化與禮儀

酒禮,是酒行為的禮節,用以體現酒行為中的貴賤、尊卑、長幼乃至各種不同場合的禮儀規範。有時這種禮節還非常繁瑣。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場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亂的嫌疑。又因為飲酒過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亂,制定飲酒禮節就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飲酒時不遵守酒禮,深感長輩有責任,於是從古代的書籍中採集了大量的資料,專門寫了一篇《觴政》。這雖然是為飲酒行令者寫的,但對於一般的飲酒者也有一定的意義。古代飲酒的禮儀約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動作,表示敬意,接著把酒倒出一點在地上,祭謝大地生養之德;然後嚐嚐酒味,並加以讚揚令主人高興;最後仰杯而盡。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客人要回敬主人,敬酒時還有說上幾句敬酒辭。客人之間相互也可敬酒。有時還要依次向人敬酒。敬酒時,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為度。

詩與酒:詩從開始產生,就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

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五十六個民族中,除了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一般不飲酒外,其它民族都是飲酒的。飲酒的習俗各民族都有獨特的風格,如壯族敬客人酒的風俗是飲交杯酒;雲南佤族有以泡酒待客的習俗;藏族待客的青稞酒;布依族人饒有風趣的“迎客酒”等,無不體現出我國少數民族多姿多彩的酒文化特點。

詩與酒:詩從開始產生,就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

酒文化與詩文

中華古國是酒的故鄉,也是詩的國度。詩從開始產生,就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酒成為文人經常吟詠的題材,借酒勸世、傲世、消愁、韜晦、放浪名教、表現名士風流成為永恆的主題。數千年來,詩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古代帝王祭祀山川、祖宗和舉行朝廷大典,都奉獻酒誦頌詩;唐朝在鄉試飲酒禮中要誦《鹿鳴》之詩,稱之為“鹿鳴宴”。從宮廷到民間,酒與詩不僅是人們物質生活的需要,也成為人們一種精神生活的需要。酒是我國源遠流長的文學藝術發展的酵酶。我國最早的一部詩集《詩經》305 篇中有40 多篇與酒相關,酒與詩仙李白流傳下來約1000 首詩,說到其中飲酒的就有170首,詩聖杜甫現存詩1400 首,與酒有關的約佔300 首之多,翻開我國的文學史,從《離騷》到《女神》的歷代詩詞中,有關酒的描寫比比皆是。

詩與酒:詩從開始產生,就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

古往今來,在我國詩酒文化形成的過程中,湧現出許多傳誦至今的佳話。多少文人騷客都與酒脫不了干係,因酒而興致勃發,才思橫溢,酒酣墨暢。魏晉時代,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成為廣為傳誦的名句。東晉詩人陶淵明的詩有一半談到酒,如“試酌百情遠,垂觴忽忘天”。唐代,詩歌大盛,詩人們嗜酒成風。代表人物首推詩仙李白,“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的名句相信大家也都熟知。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是在他飲酒微醉中寫成的。

無獨有偶,北宋時的詩人蘇東坡,在山東密州,中秋節飲酒,喝到微醉時,詩興大發,寫下豪邁悲涼的千古絕唱《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酒能使人脫離世俗的困擾,寫出真情的詩篇。中國詩酒文化,逐漸發展成為一個獨立文化體系。縱觀詩酒文化發展史,酒醉詩情,詩美酒醉;詩借酒神采飛揚,酒借詩醇香飄溢。詩與酒,相映生輝,形成絢爛的文明景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