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特區與計劃單列市之變

十年前,我初到珠海。那時候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稱號還沒有形成,珠海在我的預期中應該和深圳齊名,是珠三角中和廣州深圳實力相當的另一隻角,夠得上珠江西岸明珠的稱號。

和大多數到訪珠海的遊客一樣,我對珠海的具體經濟體量並不瞭解。2008年討論城市的GDP還不是一件時髦的事情。只是感官上覺得珠海是一個規模不大的宜居城市。直到近年來研究城市發展,才發現珠海在2017年GDP只有2500億,大約是深圳的11%。在全國排名第92位。

在珠海金灣紅旗鎮上騎摩的載客的一位中年人和我說了一句至今令我印象很深的話:"這裡一個鎮,都比不過深圳一個村!" 語氣裡夾雜著複雜的情緒。城市研究的經濟學者,做田野調查的時候應該去問問這些人對地方經濟的偏見。

其實中國有幾個鎮能夠比的過深圳一個村呢?名氣比福建還大的廈門GDP也只有4300億元,排名全國第48,排在江蘇的泰州,山東淄博等名氣遠小於廈門的城市後面。深圳南山區2017年的GDP是4500億,一個市比不過一個區。

中國城市GDP完全顯現金字塔分佈。一共334個地級行政區,2萬億以上的城市四個,北上廣深,1萬-2萬億的城市10個,重慶,天津,蘇州,成都,武漢,杭州,南京,青島,無錫,長沙。這14個城市可以稱為金字塔尖城市。

GDP 5000-10000 億元的城市有25個,這些城市處在是金字塔的中上部,大部分二線城市在這個區間奮鬥,希望躋身到第一梯隊。3000-5000億的城市37個,處在金字塔的中下部。

四十年:特區與計劃單列市之變

​而處在金字塔底部的其他258個城市或地區GDP都是3000億以下。這些城市都是三線以下城市,是小鎮青年的故鄉,是所謂拼多多的主要市場。

三線和二線的本質差別不是GDP的差異,而是由於同等級的城市太多,無法做出差異化發展,資源和資本各方都很難得到傾斜。雖然他們其中許多都在宣傳自己的造城計劃,最終只有極少數能夠脫穎而出成為新的二線城市。

城市和人一樣,平庸的是大多數。城市發展是典型的馬太效應,損不足,奉有餘。

四十年:特區與計劃單列市之變

誰沒有一線城市的夢

1980-1988 陸續批准的五大經濟特區:深圳,廈門,珠海,汕頭,海南

1984-1988 陸續批准五大計劃單列市:深圳,廈門,寧波,大連,青島

兩種行政單位的主要目的都是為了更快的發展城市體經濟,給予更大的地方活力。這幾個城市都是一線城市的種子選手。

"經濟的競爭最終城市的競爭" 這個先進的概念不是北上廣深出現之後才有的,三十年前中央頂層設計就已經高瞻遠矚的看到這一點。

1990年,經濟特區和計劃單列市,八個城市的GDP情況。

四十年:特區與計劃單列市之變

​​

第一批90後出生的那一年,大連青島寧波的GDP比深圳還高,汕頭和深圳差距也不遠。這時候距離深圳,珠海,廈門經濟特區成立剛好過去十年。除了廈門和珠海以外,其他幾個地區的差距不算太大。

​2000年GDP:

四十年:特區與計劃單列市之變

2000年GDP

​​

十年之後,梯度就開始拉開了。但這時寧波,青島,大連和深圳依然可以望其項背,並非望塵莫及。在遙遠的印象中,寧波,青島,大連這些城市當年名氣很大,在各自省內是獨樹一幟的經濟大市,甚至比所在省的省會名氣還大。

2017年GDP

四十年:特區與計劃單列市之變

2017年GDP

​​

至止,城市格局基本塵埃落定,青島寧波大連雖然目前被稱為新一線城市,但所謂新一線其實力依然只是二線。要真的成為一線城市大勢已去。而珠海汕頭則已經滑落到三線城市。

2017年,青島GDP是11258億,寧波是9850億,大連是7363億。分別排在全國12,15,22位。雖然處在城市金字塔的中上部分,但是和第一梯度差距實在太大,GDP最高的青島也只有深圳的一半,而且深圳2017年的增速依然超過這幾個城市,也就是說之後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攔在真正一線城市和青島寧波之間的,還有其他幾個雄心勃勃要成為一線城市的強大經濟體。重慶天津蘇州的體量極其巨大,成都武漢杭州南京作為明星城市發展非常迅猛,無錫南通仰仗長三角,佛山東莞圍繞珠三角都有穩固且強勁的發展模式,都是爭奪一線城市的有力對手。

四十年:特區與計劃單列市之變

​​

當然你會說,深圳是依靠香港等各種便利發展起來,直接的比較並不公平。深圳的天時地利人和我當然十分清楚,但這是另外一個角度的議題。

現實意義來說,一座城市如同人生,同樣作為計劃單列市和特區,差距如此之大,是政策也好,是經濟規律也罷,格局已定,再難改變。

城市競爭的未來

幾年前還有不少經濟媒體做GDP對比的時候,依然習慣性的把直轄市北京上海和廣東浙江這樣的省進行對比。現在直轄市都是其他城市一起直接對比,強悍的廣州深圳可以力壓直轄市重慶天津,甚至不少90後誤以為深圳是直轄市,可見城市觀念深入人心。

不管設立什麼級別的地方行政單位,城市作為發展主體才是經濟的基本規律,一個省集中力量發展超級大城市才是未來的經濟模式。

不少朋友和我爭辯,應該把他們自己家鄉的三線城市也發展成北上廣深,這樣年輕人不用外出務工。我勸他們世界這麼大,應該去看看。全世界發達的經濟體都是大城市集中模式。小地方可以環境優美,交通便利,但真正豐富的工作機會都是在超級大都市。

從歷史上看經濟特區和計劃單列市的設立,實現了GDP的快速發展,深圳青島大連GDP都超過了各自的省會城市,可以說碩果累累。但真正跳脫格局,逆天改命,徹底逆襲的只有深圳。

許多省都在集中精力發展省會城市,未來的城市競爭將會非常激烈。一個省能有一個大城市進入二線及以上的隊伍都將會非常困難。計劃單列市和經濟特區將面臨巨大挑戰。發展的眼光不能侷限在省內,而要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人才和企業的競爭。重要的事情說一遍,經濟競爭的主體最終是城市。

經濟聚集效應會繼續加劇,第一名上海的GDP是第十四名長沙的三倍。這種競爭和我們平時的認知差距極大,比如我們認為競爭激烈的高考,全省第一名和第十四名可能就差1分。

所謂新一線城市和1.5 線城市的稱呼在我看來並無實質意義。僅次於蘋果的安卓手機還是安卓手機。像深圳一樣努力奮鬥躋身真正的一線城市才是發展之道。

最後看一下計劃單列市和經濟特區的分佈,圓圈大小代表GDP規模。四十年,城市變遷彈指間。

四十年:特區與計劃單列市之變

我相信地理決定論,港珠澳大橋通車了,接下去逆襲的應該是珠海。做一回珠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