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這個問題的今天,可能就是我們的明天!

日本这个问题的今天,可能就是我们的明天!

日本这个问题的今天,可能就是我们的明天!

人口老齡化已成為許多國家共同面對的難題,比中國早50年面對老齡化問題的日本,已經建立起較為完整的政策體系,並在實踐中卓有成效。而相比於“先富後老”的日本,“未富先老”的我國面對的老齡化危機可能更為嚴峻,日本的今天或許可以成為我們明天解決養老問題的一面“鏡子”。

環球健康整理了我國和日本在老齡化問題上八大共性,通過中日對比說明我國養老問題的緊迫性和未來解決問題的方向,供讀者參考。

—1—

少子老齡化

➤今天的日本:少子老齡化已經被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稱為“國難”。截至2017年9月,日本65歲以上老人達3514萬,佔總人口的比例達27.7%,高居全球第一位。

與此同時日本“少子化”現象也非常嚴重。

截至2018年1月1日,日本20歲新成人為123萬人,連續8年在日本總人口的比例不到1%,僅佔1.266億人中的0.97%。

另據日本厚生勞動省2017年12月22日公佈的人口動態統計預測,2017年,日本國內出生的嬰兒為94.1萬人,是自1989年開始統計以來的最低值。

➤明天的中國:相比於日本,中國老齡化將會更迅速,更龐大。截至2016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3086萬人,佔總人口的16.7%,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15003萬人,佔總人口的10.8%。

《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提出,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到2030年佔比將達到25%左右。與此同時,0-14歲少兒人口占比下降,到2030年降至17%左右。

—2—

延遲退休

➤今天的日本:上世紀70年代,日本規定的退休年齡為55歲,到了80年代,被延長到60歲,而今則進一步延長到65歲。2013年《高齡者僱用安定法》修正法正式實施,企業有義務繼續僱用面臨退休但有工作意願的65歲以下員工。

➤明天的中國:針對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的趨勢,我國也正在研究出臺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等應對措施。國家人社部表示,延遲退休方案將在明年正式出臺,會有5年左右的過渡期,或到2022年正式實施。

—3

養老金多元化

➤今天的日本:日本養老保險金的形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國民養老金,日本法律規定凡處於法定年齡段的國民均須加入國民養老金。凡入保25年以上,且年齡超過65歲的老年人均可領取國民養老保險金;

二是與收入關聯的厚生養老金和共濟養老金,在參加國民養老金的基礎上,企業僱員和公務員等依據身份不同分別加入厚生養老金和共濟養老金;

三是不同類型的企業養老金和商業養老金,企業與個人可自由選擇加入,屬於私人養老金。

➤明天的中國:由於我國現行的養老保險體系其本質是當下的年輕人繳費養當下的老人。當年輕人和老人的比例失調後,這種體系將會越來越難以運行。

2018年1月3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發佈的《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2018—2022》中指出,2018年全國將由超過2個繳費者來贍養1個退休者,而到2022年則不到2個繳費者贍養1個退休者。

為應對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不足等問題,我國通過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還加快發展職業(企業)年金,鼓勵發展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不少學者認為“不能單純依靠國家養老”,總體上是靠譜的。

—4—

延遲領取養老金

➤今天的日本:由於日本的養老金制度無以為繼,所以日本政府還制定了延期支付養老金的法案。從2013年4月開始,日本領取養老金的年齡提高到61歲,之後每3年提高1歲。按照日本現行公共養老金制度,開始領取養老金的年齡以65歲為基準。根據領取人的意願,原則上可選擇在60歲至70歲之間開始領取。若把開始領取的年齡定在65歲以後,每月金額將會增加,提前領取則相應減少。

而據日媒最新消息,日本政府針對高齡者制定的中長期方針《高齡社會對策大綱草案》中指出日本民眾可選擇在70歲以後領取養老金。

➤明天的中國:近年來,我國建議延遲領取養老金的呼聲日漸高漲。清華大學養老改革體制方案提出,從2015年開始逐步延遲領取養老金,2030年之前完成男女職工和居民65歲領取養老金。

但此舉目前尚有爭議,有觀點認為,每個人身體狀況差異很大,是否延長退休或領取養老金年齡可根據自願,採取“彈性”政策,不應成為強制性或“一刀切”。人社部明確表示在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基礎上適時提出彈性延遲領取基本養老金年齡的政策建議。

—5—

照護險

➤今天的日本:“介護”是介於照顧和護理之間的一種服務。在日本,65歲以上需要護理或幫助的老人及40歲以上未滿65歲的特定疾病需要護理者,均可享受該保險。介護一共被分為7個等級,針對每一等級,都設有由介護保險支付費用的上限。在上限範圍內的部分,由個人支付10%,國家承擔90%;超過上限的部分,由個人全額承擔。介護險的籌資模式是“保險+福利”,即保險支出一半來自政府財政,另一半來自保險費。公民從40歲才開始繳納保險費。

但介護險給日本帶來的經濟壓力也日趨明顯,至2015年末,介護保險總費用已經達到約10兆1110億日元。目前日本正積極嘗試一些解決辦法。如考慮降低介護保險費收繳年齡、擴大被保險人範圍、提高個人自負比率,還有嘗試引入民間資本,通過民間資本來疏散介護保險費用的壓力。

➤明天的中國:2012年,青島市率先建立了長期醫療護理保險制度。2016年3月,“十三五”規劃明確將“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上海、南通、成都、廣州等15個城市被列為試點,先後開始實施。2017年年底,人社部披露的數據顯示,全國參加長期護理保險的人數已經超過3800萬人。

目前我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在各省市的側重點和模式各有不同。以青島為例,青島市的醫療護理保險制度,將失能老人在醫養結合機構發生的醫療護理費納入護理保險基金支付範圍。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人,均可參加護理保險。

—6

孤獨死

➤今天的日本:“孤獨死”是日本創造出來的詞語,特指那些在獨居生活中因疾病等原因死亡,且在生前死後得不到及時援助和殯葬處理的人。

日清基礎研究所調查顯示,過去10年,“孤獨死”的日本人數增加了3倍,現在每年約有3萬人“孤獨死”;而30年後,日本每3個家庭中就有一個是單身家庭, “孤獨死”人數還將增多。

➤明天的中國:隨著人口結構老齡化趨勢和家庭結構模式縮小化的趨勢,近年來我國“空巢老人”的比例在不斷增大。2016年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報告指出,我國空巢老年人(老年夫婦戶、獨居老人)佔老年人口的比例為51.3%,其中農村為51.7%。

預計到2050年,我國無子女依靠的老年人數量將超過7900萬,獨居和空巢老人佔54%以上。目前,我國空巢老人“孤獨死”的現象已經出現,未來或許會更加嚴重。

—7—

智能化養老

➤今天的日本:近年來,日本大力扶持養老領域機器人的研發,重點研發移乘搬運、移動輔助、步行助力、自動排洩處理、健康監測、走失監視等產品。不僅可以解決勞動力問題,也培育出了新經濟增長點。

在日本,柺杖、護理床、護理輪椅、護理洗浴用品、護理搬運吊車等“介護”產品已獲得國家認可。更重要的是,這些非低值易耗品主要採用租賃形式,可以消毒後循環使用。

另外,不論是“介護”,還是生活照顧、健康管理方面的器械,科技化程度很高。比如老人運動方面,有廣播體操機器人,帶領老人活動身體;也有運動機器人,可以通過擺動機械臂,帶動老人活動四肢。另外,老人吃飯方面,有餵飯機器人,老人吃藥有監視用藥機器人。

➤明天的中國:

為加快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2017年2月20日,三部委共同發佈了《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我國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目前還處於初級階段。現階段智慧健康養老領域系統集成企業,主要利用“互聯網+”推動養老產業的創新和發展。

不過,目前我國智能養老產業還面臨著盈利模式不清晰、養老項目融資困難、養老人才匱乏短缺、醫療資源匹配不均、扶持政策難以落地、政府購買體量小、老人支付能力弱、市場化服務佔比低等問題。

—8—

生育補貼

➤今天的日本:日本的育兒補貼力度很大,在生育的不同階段發放“生育一次性給付金”、“生育補助金”、“育兒休假補助金”。其中“生育一次性給付金”有42萬日元(25000人民幣),可以一次性領取。各地方政府為提高生育率,也有不同的福利。如東京港區在政府提供的生育補貼的基礎上自主追加提供18萬日元。

➤明天的中國:2017年我國出生人口1723萬人,比2016年減少了63萬,但2017年二孩數量進一步上升至883萬人,比2016年增加了162萬人,佔比達到51.2%。首次出現二孩出生數超過一孩出生數的情況。

出生人口的下降,並非因為適齡夫婦二孩生育意願不夠,而是很多夫婦連一孩都沒有生育。有專家表示,當既有的堆積生育被釋放後,我國生育率會緩慢下降。因此籲財政補貼鼓勵生育。

日本这个问题的今天,可能就是我们的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