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日學者詳解:笹井芳樹為何自殺?

旅日学者详解:笹井芳树为何自杀?

笹井芳樹

新華網日本頻道大阪8月8日電 題:媒體暴力讓笹井芳樹失去尊嚴,生命的意義何在?

日中社會學會前會長 陳立行供本網特稿

前一篇文章中寫到,通過和日本一些社會學界著名學者共同工作,近距離接觸讓我有很多感觸,他們很多人的身上不僅有人格魅力,更讓人感受到一種無形的不可言喻的尊嚴。可以想象,從高中時代就追求科學夢想的笹井芳樹,在30幾歲就成為世界尖端領域ES細胞研究的領軍人物,在他的日常工作中也會有這種尊嚴,否則他很難走到這個位置。

STAP事件從開始到悲劇的出現完全是日本媒體的暴力使社會失去了理性,即便是一流的理化研究所也脫離了用科學的態度評價科學研究成果的理性軌道。因為理化研雖然是獨立法人,但實質上絕大部分的預算來自國稅開支。

主流媒體以公共監督的角色對理化研究所窮追猛打;大眾媒體為了吸引眼球甚至用“亂倫研究室”的題目做頭條報道。各種網民更是五花八門,只要帶有笹井芳樹和小保芳隱私等字眼,無論是否有實際內容都會帶來大量的點擊率。一位外表瀟灑的優秀科學家和一位年輕漂亮的女博士就變成了低級媒體的意淫對象。

在媒體暴力面前,這位天才的科學家被剝得體無完膚,完全失去了人的尊嚴。理化研究所在媒體的壓力下,在處理這一事件中未能把一個科學家的一事的錯誤放在全部歷史和全部貢獻過程中進行理性評價,這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使這位立志通過尖端科學研究興國興邦的領軍人物失去了對生命的信心。

日本人對尊嚴的崇敬,在不同層次的人身上都能看到。對於社會高層人士,一旦出現重大責任問題或緋聞,引咎辭職是最基本的社會常識,很多人選擇自殺。最近記憶中就有2012年9月金融大臣松下忠祥自殺,2011年因涉嫌股票內部交易、眾議員柴野泰造自殺。還有很多原因不明的自殺,如在美國活躍的著名棒球選手伊良部秀輝(42歲),著名演員田中實(44歲)等。

據統計,2011年世界各國10萬人中的自殺率排名前15的國家中,韓國(28.1%)排名第三和日本(21.7%)排名第12。社會學的研究有很多結果證明在經濟急劇轉型中由於價值觀的崩潰,社會混亂,自殺現象增加。但日本從70年代經濟起飛以後,自殺人數從未低於20000人,2003年達高峰34,427人。顯然,由於價值觀崩潰而引起自殺是很難解釋韓國和日本的自殺現象。

如何解釋日本居高不下的自殺率,通過對日本社會的觀察,我覺得儒教文化中“君子的尊嚴和廉恥”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文化原因。“君子的尊嚴和廉恥”已經滲透在絕大多數民眾的價值觀和日常的言行之中。不必說名人志士,極其普通的民眾,在私人空間以外都非常注意自己的衣著和言行,在日本,很難看到一個正常的日本人衣著邋遢,蓬頭垢面,更不用說在公共場所罵人吵架。甚至在無家可歸的流浪漢身上都能感到一種“君子的尊嚴”:人窮志不短。我經常看到他們早上在地鐵車站默默地把自己做墊子用的紙板收拾好,捆起來拿走,卻從未看到過他們用令人可憐的神情向路人乞討錢財。後來知道他們大量的食物來自附近商店晚上處理的過期食品,商店把這些食品放在門外一個固定的地點,到了晚上流浪者就悄悄取來食用。零花錢大多靠撿垃圾桶裡的易拉罐來賺取。

不管是什麼原因,自殺絕不只是個人意識和價值觀的主觀原因,更重要的是來自社會的客觀壓力。日本社會的尊嚴不僅表現在個人的言行中,也體現為企業和集團的完美主義,構成一種巨大的社會壓力。日本對於惡意行為,社會的懲罰遠遠重於法律的懲罰;對於個人失誤給集團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決不姑息。日本人非常明白這一點,所以大多人在工作中可能不追求“有功”,但卻非常注意一定要作到”無過“。因為一旦出了過錯,那就只能選擇自動離開原來的工作單位、原來的朋友,甚至家庭,離家出走到一個對他的過去完全不知的環境。

日本這種尊嚴和廉恥的價值觀在戰後導入美國的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後近70年過程中依然發揮著規範個人行為的自律作用,為社會帶來高度的和諧。作為一箇中國人我感慨日本民眾的“君子尊嚴和廉恥”,因為我深知東亞文化中沒有對上帝的崇敬和對地獄的恐懼,東亞社會如果失去對尊嚴和廉恥的崇敬將是一個如何可怕的社會。因此我呼籲日本民眾用“中庸”的態度,寬容、理性看待那些犯過錯誤勇於改過的人,給他們一個足夠的心理空間和社會空間,在和諧的社會中減少個人和家庭的悲劇。

(本文為作者供新華網日本頻道特稿,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如需轉載,請註明作者姓名及出處為“新華網日本頻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