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到底有沒有夢想?

騰訊到底有沒有夢想?

騰訊到底有沒有夢想?

相關鏈接:騰訊沒有夢想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2998946919526244&wfr=spider&for=pc

說明:每段 >> 符號前面的是引用原文的部分,後面是我的解讀。

劉強東最近在披露14年騰訊對京東投資細節時也曾提到:“我一去美國時候,Martin給內部開大會,說老劉去美國上學啦,這是我們騰訊電商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爭取在老劉在美國上學這段時間,咱超過京東。然後Martin和pony調動整個騰訊所有的資源,QQ等各種各樣的資源,強勢的灌流量,然後拼命地去投物流,跟京東一樣。結果幾個月之後,它不僅僅是跟京東的差距沒有縮小,反而變得更大了。所以pony和Martin說,這仗沒法打了。競爭對手的老闆都不在公司,人家都不管了,底下一幫兄弟打你都打不過人家,這沒法打了。既然沒法打了,算了,交了吧。

>>這是段子嗎?人家老大去美國了,就不能遠程管理公司了?騰訊做的QQ和微信是做什麼用的?

對手游來說,玩家成長速度消耗速度都很快,流量轉化的難度在逐漸變大。最初用戶沒得玩,騰訊推什麼用戶就玩什麼,比如天天系列的大眾休閒遊戲,靠微信和應用寶導量就能輕易橫掃市場; 再後來用戶的需求更深度,騰訊就推一些好的遊戲, 比如王者榮耀和飛車炫舞,靠的也還是端遊IP和端遊玩法的移植;到如今,用戶更垂直,審美更多元,玩家對遊戲的需求更多樣化個性化,對於《戀與製作人》、《旅行青蛙》這樣的針對特定人群的特色遊戲,騰訊一時有些使不上力氣。

>>有誰能保證在任何領域,即使是小眾領域都能領先市場的?

但最後不止在全球市場沒幹過WhatsApp,在東南亞市場都輸給了line,微信並沒有在哪個海外市場獲得成功。而在12年13年做國際市場大家其實都是剛起步,這兩家公司的錢和資源跟騰訊壓根不具備可比性。

>>請問,又有哪家國內的互聯網企業的國際化道路是順暢的呢?

絕地求生的手遊在研發時就沒走這條老路。開發時候就是全棧全球,做好全球化版本和內容,全球各個地區都能下載,量立馬飆上去了,超100個國家和地區排名第一。這可是沒有任何當地運營推廣沒有往死裡打廣告,就是第一步產品做好了趕緊上線發佈,成功抓住了時機。

>>所以,為什麼還說騰訊沒有夢想?

但這些年新增的拼用戶理解的互聯網機會,如頭條快手拼多多,都來自下沉增量市場。他們用戶既非傳統意義上的小白,也不在乎‘五環內人士’是否能夠理解,這種對以用戶和體驗口碑理解的偏差,可能也是騰訊一個機會都沒抓住的原因。

>>這些所謂的“下沉增量市場”,真的是騰訊應該把握的機會嗎?

騰訊的願景是做最受尊重的互聯網企業。

非常大,也非常虛,因為沒人說清楚過這個願景該如何實現。

...

如果公司的願景特別虛且沒有具體實現路徑,那我傾向於認為騰訊是一家沒有願景(或者說沒有強烈夢想)的公司。沒有願景支撐的決策很容易變成機會主義,他只有繼續擴張的慣性而沒有繼續偉大的方向。

>>我不覺得“做最受尊重的互聯網企業”有什麼虛,就像谷歌提倡的“不作惡”,許三多追求的“有意義的人生”,儘管都沒有很明確的目標,但它仍然提供了一個值得追求的方向。

>>>>>>>>>>>>>分割線>>>>>>>>>>>>>>>

原文的信息量挺大的,但有部分地方的邏輯卻很奇怪,就像我上邊摘錄的部分一樣;另外,大部分內容與騰訊有沒有夢想基本上沒有關係。

但此文還是很成功地成為了一篇熱文,上一次能引起這麼大關注的文章應該是幾年前的《狗日的騰訊》,同樣是精短且帶指責語氣的標題;但我個人覺得此文遠沒有《狗日的騰訊》寫得好。

《狗日的騰訊》直指擅長微創新的騰訊成了實質上的互聯網小企業的殺手;而《騰訊沒有夢想》閱讀過程中我一直在問“這怎麼就沒有夢想了?”

作者在文中提到四點關於騰訊沒有夢想的表現:

1.大量的投資行為,好像成了投次性質的企業;

2.沒有像頭條和拼多多一樣抓住下沉增量市場的機會;

3.過分的內部競爭和數據不共享;

4.不願意為小眾產品提供支持。

作為大企業,投資其實是企業發展戰略的需要,但在作者看來這是放棄創新,只有自己直接去做產品才叫做“有夢想”;這是希望騰訊回到《狗日的騰訊》之前的狀態嗎?

除了批評騰訊的投資戰略之外,沒能搶佔先機做出頭條和拼多多類似的產品,在作者看來也是沒有夢想的表現,這是很奇怪的邏輯。

能夠把頭條和拼多多與“夢想”聯繫起來的人,真的有資格談“夢想”嗎?

頭條是什麼?智能推薦系統嗎?不過是靠人性的弱點獲取流量的應用罷了。

拼多多是什麼?發掘下沉增量市場?不過是一個做假貨交易的平臺罷了。

如果這也能夠叫做“夢想”,那麼,妓院和販毒集團也應該加入“夢想”的陣營。

騰訊內部啟用賽馬機制,多個團隊同時開發類似的產品,然後根據用戶的使用情況決定產品存亡,這在作者看來是工作的重複、資源的浪費;卻不知其實很多大企業都有類似的機制,鼓勵企業內部不同團隊之間的相互競爭,與其直接把產品拿出市場與其它企業的產品競爭,不如先從內部競爭淘汰中活下來,才能更好地面對市場。

與其每個部門責權分明地分工,不如把工作直接分配給每個小團體,因為小團體更容易敏捷地開發出產品,而分工明確的大集體反而是生產力的巨大阻礙。

我認為這種團體競爭的扁平化機制才是應對分工明細的大公司病的最佳策略。

而這,與是否有夢想沒有半點關係,只是公司的管理方式罷了。

因為多個項目同時競爭,那些用戶量較少或前景不那麼明朗的項目最終會被砍掉也應該是常態,如果這也叫做沒有夢想,那麼,砍掉 Google Reader 的谷歌不知道有沒有資格談夢想?

在作者看來,沒做出抖音和今日頭條的騰訊是沒有夢想,但我卻覺得騰訊重啟微視,大力推廣智能推薦的信息流產品,才是沒有夢想的表現。

其實,在智能推薦方面,騰訊並沒有輸給頭條,微信公眾號內容的數量和質量都比頭條高了幾個級別;但微信遲遲沒做智能推薦的信息流,在我看來是“珍惜羽毛”的表現,是微信一向追求“極簡思維”的表現。

無論是大數據還是內容資源,騰訊都有較大的優勢,而推薦算法本身並沒有哪一家企業有絕對的優勢,說白了,人工智能從理論到框架基本上都是國外的,國內企業要敢宣稱自己在這方面有絕對的優勢,那也只有那些投資人才會相信。

抖音如果不是靠一群愛慕虛榮的小姐姐和男人的好色本性,你以為靠它的推薦算法能獲得什麼用戶嗎?

從QQ的“功能強大”,到微信的“極簡主義”和“對推出新功能的節制”,及騰訊在遊戲領域的“精緻”,成就了今天的騰訊。

騰訊能花大力氣去開發絕地救生手遊版,即使在網易的兩款同類手機已經佔得先機的情況下仍堅持追求極致,在產品推出時取得了最終的勝利,這就是對“精緻”的最好解釋。

不同於以往直接模仿其它企業的產品,然後做到極致並幹掉對手;現在的騰訊是先購買版權後用心做開發,並把產品打磨成精品;在我看來,這才是真正的有夢想的騰訊。

怎樣成為一家最受尊重的互聯網企業?

在中國:

不為了跟風而跟風,

不賣假貨和洗腳店廣告,

不靠人性的弱點吸引流量,

堅持把產品做成精品,

我覺得這就是

一家值得尊重的互聯網企業,

一家有夢想的互聯網企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