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退自如,做生活中的智者

進退自如,做生活中的智者

我們一般認為在遇到困難、甚至危險的時候,應該不退縮、不避讓,迎難而上,拼它個你死我活,把除了前進之外的舉動都歸為懦弱、膽小、沒本事。這樣的認識是不對的,其實懂得適時的進退才是生活中的智者。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說:惹不起還躲不起嗎?這句簡單的話其實包含了很深的人生智慧。以走路為例,不僅僅總是前進的,有時要後退,要繞路,有時要避讓。人不可能一輩子都在前進,也不可能一輩子都沒有避讓。一顆石子從天而降,假如人能預先發現,一定會本能的避讓,而不是跑上去,伸長脖子把頭遞過去讓石子砸。

退避並不是失敗,而是一種積極的選擇。

《易經》認為退避和隱退是人生的自然法則。應當退避的時候,你退避,就會亨通。為什麼呢?你雖然暫時退避,但你依然堅持原則,堅持正氣和操守,依然可以發揮自己的影響力,所以亨通。對於小人來說,雖然勢力得到了暫時的伸張,但你的正氣凜然,純正堅守,小人就不至於膽大到為所欲為。

進退自如,做生活中的智者

《易經》上說:“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真正的智者是進退自如。

如何退避?什麼時候退避?如何把握進退的最好時機,《易經》認為應該在小人漸進,勢力上升,君子無力改變的時候。

人生如果沒有妥協,過分的剛強,就會動彈不得,形成死局。因為小人沒有原則,所以受傷的往往是君子。適時的退避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

退避和妥協是一種智慧,是大度,甚至是反敗為勝的法寶。你的退避會使得小人更加的囂張和猖狂,小人就會一步步放縱自己,無所顧忌,等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失敗和消亡。

妥協和退讓往往比進攻收益更大。以靜制動,以逸待勞更是一種取勝的好方法。不與之爭,爭之不利;不與之鬥,鬥之則虧,退一步柳暗花明,讓一步海闊天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