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我们的青春驯化史

狗十三:我们的青春驯化史

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少女终于明白了把心爱的狗留在自己身边是危险的。可是能怎么办呢,以后这样的事还有很多。

中国的家庭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对三观的复刻,而那些不愿意上岸的人,都是在摆脱这种一键复制的三观。

我们在什么时候最不愿意上岸?在我们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我们酷爱表达,对世界处于一个探索状态,没有能力洞察社会上那些所谓成年人心口不一的相处之道,也不愿向世俗妥协。

那时我们说出的话往往是雪亮真言,但是没人会认真看待,这是大人们的自我保护和自我安慰。

压迫和挫折之下,我们从说实话的孩子进化为可以选择说实话的孩子,在话语的民主中,长大成人。

狗十三:我们的青春驯化史

长大的过程是一个拔苗助长的过程,我们身边的亲人会以一种近乎粗暴的方式向我们提出各种要求,迫切的将我们捏圆搓扁,打造成符合社会生存法则的形状。

其中也不乏始终随性、乐观,抱有希望且仍在苟延残喘的孩子,像是《狗十三》里的李玩。她想,只要成长的速度够快,疼痛就可以减轻一些。其实不然。

狗十三:我们的青春驯化史

《狗十三》于2013年10月11日上映,辗转4年,于今年12月7日登上院线,导演是我们当年最熟知的文艺片《李米的猜想》的导演曹保平。

曹保平导演被环球媒体誉为“影帝制造机”。他曾用先后不到两年的时间捧出了邓超、段奕宏、郭涛和刘烨四个影帝。

首映礼现场,曹保平导演说: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女孩从童年到成年残酷变化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十三岁的小女孩和一条小狗,这也是片名的由来。我想,我们曾经都是这么长大的,都是这样一点一点和我们的父辈和解的。这是我们共有的青春。”

电影《狗十三》的英文名字叫做《Einstein and Einstein》,它表面上讲述的是一前一后来到少女李玩家的两条名为“爱因斯坦”的宠物狗,实际上呈现的是出生于离异家庭的李玩如宠物狗一样任人玩弄、忽略、甚至被抛弃的命运。

狗十三:我们的青春驯化史

电影以一段李玩的自述开场:“你知道人总是这样的,你在夏天很难理解冬天有多冷,到了冬天又忘了夏天有多热,如果存在平行宇宙,这样的问题就好解决了。”十三岁的她因为父母离异,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她父亲再婚后又添了儿子,一直选择等时机合适再告诉她。

狗十三:我们的青春驯化史

电影中,父亲因为选择物理兴趣班还是英语补习班一事与女儿发生冲突,加之二婚妻子诞下一名儿子,怕大女儿不能接受。于是,为了安慰与哄劝孩子,父亲给从小到大都住在爷爷奶奶家的李玩,送来了一条狗。

李玩给狗取名爱因斯坦,她与爱因斯坦的关系,经历了两次大起大落。

第一次,李玩对爱因斯坦的感情从排斥到接受,再到喜爱,最后不得不面对爷爷买菜遛狗、狗狗走失的真相。李玩由此与家人发生剧烈冲突。

第二次,爷爷奶奶因为找狗受伤吃苦,后母抱回一条一模一样的小狗试图欺骗李玩。李玩被迫接受新的、假的爱因斯坦。最终,爱因斯坦因为无意弄伤家里的小儿子,被送往狗肉饭店,生死不明。

在这个过程中,狗狗的命运和李玩的命运相吻合。李玩从单纯、执拗、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的少女驯化为了家长口中懂事、妥帖的社会动物。

狗十三:我们的青春驯化史

很多网友说,在电影里看到的正是那个年纪,除了宠物,宇宙,幼稚的原则,一无所有的弱小自己。

在一个小女孩十几岁的年纪里,丢失一条陪伴自己、形同家人的宠物狗,是天大的事情。可是大人的世界里,永远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比如商业饭局,比如挣钱,比如明知空穴来风、一击即碎也要努力维护的面子和自尊。

爱因斯坦对李玩而言,就像是另外一个自己,无依无靠、弱小,这是两个被“抛弃”了的小生命的互相依偎与惺惺相惜。

狗十三:我们的青春驯化史


李玩不能喝牛奶,喜欢物理、天文和平行宇宙。这一切,她父亲一无所知,因为他缺席了她漫长的十三年岁月。

他听班主任说英文好了之后可以进班级前十名,于是强迫她报名英语补习班,事实上李玩虽然在英语演讲比赛上落荒而逃,可她却拿回来一个物理奖状。

爱因斯坦丢了,父亲认同后母的“欺骗”,还为此对自己的女儿大打出手,认为女儿不懂事。女儿被打怕了,哭着在爷爷奶奶面前认错,被教育不许喝酒。可是转眼间饭局上,父亲刻意忽略答应女儿看展的约定,笑着将酒杯斟满酒,递到女儿面前,再转头对饭局的主人说:“陪您吃饭才是天大的事儿”。

狗十三:我们的青春驯化史

你看,大人和小孩子有什么分别?总是这样反反复复,反而让我们不知道该怎么活。

爱因斯坦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它被父亲“丢”过来,承担起哄女儿、陪伴女儿的使命,但家庭因为一条狗的到来鸡飞狗跳之际,它的命运又该何去何从?最后的结果显然是被遗忘,被抛弃。就像本该昼伏夜出却在日光下飞入教室扰乱课堂的蝙蝠,就像是出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被家人忽视的李玩。

李玩的名字只是随便起的,因为她只是个女孩儿,但弟弟昭昭的名字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李玩对待狗的名字,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是一个充满物理意味的名字。

爸爸永远只会为女儿英语考了95分、物理竞赛拿奖保送高中而喜极而泣,却从来不关心她们一路走来究竟丢失了什么。他们只会一次一次抱着孩子说,“我是为了你好,长大了你就知道了”。

狗十三:我们的青春驯化史

不久,李玩再次失去了这一只“爱因斯坦”。它因为咬伤了昭昭,被继母勒令送到狗肉店。那一天,她跑遍了这个城市几乎所有的狗肉店。

回去后在楼道口,她看到了一个过度肥胖臃肿的男人被抬在担架上,朝她撅着嘴,发出鸟叫声。她发现了令她惊怖的事实:原来她每晚听到的鸟叫并不来自楼上人养的鸟,而是这个男人发出的。他像是导演刻意安排在电影中的隐喻:这个社会永远不乏孤独怪异,又不合时宜的失败抗争者,他们是没有长大的大人。沉溺在自我世界,练习鸟叫,也许是他唯一能彰显自我存在的事。

狗十三:我们的青春驯化史

父亲一直答应着要带李玩去看天文展览,但展览最后一天,父亲要和张哥吃饭,让李玩一起陪同。席间,张哥问李玩平时看什么书。李玩说,《时间简史》。张哥摇摇头说,那都是小孩子看的书。成年人的世界充满误解与轻蔑。他们的思维是武断的,有一套自己不可撼动的强大价值观,任何观点,要是与这套价值观相左,他们嗤之以鼻,要是佐证了观点,反而更印证了他的偏见。他们的姿态是那么言之凿凿,不可违逆。

李玩发现对驯化的反抗会处处受限,她放弃了,放弃了青春里的简单,幼稚与单纯。对抗都是有代价的,她开始学会计较成本。她就这样成为了父辈们眼中懂事的孩子。当她因为物理竞赛得了全省一等奖,爸爸宴请宾客,期间有人给了她一盘狗肉,在李堂和继母诧异的目光下,她拿筷子夹起,一口吞下。此时的她,已经彻底接受了这个社会运转的逻辑。

狗十三:我们的青春驯化史

她开始学会了做一个不动声色的成年人,不再回头,不再偷偷想念。她和李堂在路上遇到第一只走失的“爱因斯坦”,她冷静地转身离去,对李堂说:“我生怕它认出了我,向我扑过来。”在滑冰场,那个貌似生活在蜜罐里昭昭,一而再再而三地摔倒。她凝视着这一幕,却并不关切,她也许想起自己对高放说的那句话:“这样的事,以后还多着呢。”她突然像谅解了一切般释然:所有人都一样,难以从驯化中逃离。

她就这样,在内心与世界的粗暴碰撞里,小心翼翼地完成了自己的“成年礼”。

狗十三:我们的青春驯化史

影片的最后,父亲感谢前妻为自己生了一个好女儿,但当他女儿问他,“爸爸,你是怎么和妈妈好上的”时,他突然嚎啕大哭。逼仄的车厢内,《再回首》的音乐响起来。

父亲已经长大了很多年,但他还记得自己曾经是什么样的小孩子吗?

“狗十三”就像一句脏话,释放了我们内心所有潜藏的压力,焦虑与愤怒。如何和生命和解,以细细小小的温暖去抵御透彻心骨的冷酷,大概始终是我们的必修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