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不再被這些老謠矇騙

俗話說:“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特別是在信息化時代,一批利用大家的養生“痛點”,以網絡為傳播手段的健康傳言便應運而生,諸如酒能暖身、房間放洋蔥防流感、車內礦泉水經暴曬會致癌……這些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健康謠言,隔三岔五就會冒出來,刷一下存在感,讓人將信將疑,真假難辨。有時候眼見未必為實,有圖也不一定就代表了真相。新年伊始,我們回眸一下2018年那些曾帶給我們多少煩惱和困惑的健康傳言,再次讓我們澄清事實,擦亮眼睛,還原真相,讓科學給我們的健康生活做主心骨。2019,萬象更新,就讓這些謠言的老梗就永遠留在逝去的2018年,再無立足之地。

謠言1:喝酒能驅寒?

喝酒驅寒這種說法從古流傳至今。我們經常聽到“當你感覺冷的時候,喝一杯烈酒可以快速取暖”的說法。去年歲末開始,天氣就十分寒冷,這種說法又一次在朋友圈流行起來。

真相不僅不能暖身還容易感冒。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主任藥師劉皈陽表示,酒後身體發熱只是假象。人在喝酒後確實會有全身發熱的感覺,因為喝酒後,酒精刺激身體表面的毛細血管,使血管擴張變粗,血液循環加快,血液集中在皮膚的毛細血管裡,使人感覺皮膚很溫暖,甚至會臉發燙,造成了喝酒可以抵禦寒冷的假象。但感到溫暖的只是皮膚表皮,這種喝酒暖身的現象只是暫時性的。本質上,喝酒後人體熱量的消耗也會相應增加,熱量通過皮膚散發,其實是消耗了體內更多熱量。因散熱速度加快而消耗的熱量,比酒精供給的熱量還要多。當熱量產生速度跟不上散失速度時,體溫便會下降,人就會感覺冷。所以喝酒不僅不能暖身,起不到禦寒作用,還容易使人感冒。

謠言2:房間放洋蔥可防流感?

冬季是感冒高發季,2018年2月有網上傳言說,洋蔥是“細菌磁鐵,房間內放入洋蔥,靠其氣味可殺滅病菌、預防流感”。

真相吃洋蔥才能殺滅細菌。專家表示,沒有食物會主動吸附病菌,在辦公室或家裡放一顆洋蔥可以吸附病菌、預防流感的說法沒有任何科學依據。雖然洋蔥鱗莖和葉子裡含有一種硫化丙烯的油脂性揮發物,這種物質能抗寒,有較強的殺菌作用,能殺滅包括呼吸道和腸道里的細菌。但通常是要每天口服一定的量才能達到這樣效果。只把洋蔥擺在那裡是完全沒有用的。

此外,生物學家指出,病毒需要寄主才可以增殖,它們在寄主體外根本不可能移動、穿過房間。所以無論是把切開的、剝皮的,還是完整的洋蔥放在房間中,都不能起到預防流感的作用。最靠譜的預防方法還是:勤洗手,遠離流感患者。

謠言3:車內礦泉水暴曬會致癌?

夏天,很多有車族都喜歡在車裡放一箱礦泉水,隨渴隨喝。但2018年6月,網上有傳言稱:礦泉水瓶經陽光暴曬或長時間存放在悶熱高溫環境裡,其外包裝材質容易老化並釋放有毒物質,長期飲用這樣的水會致癌。

真相溫度達不到使PET發生化學反應。礦泉水瓶之所以選擇PET塑料製作,是因為PET屬性相對穩定,一般要在250℃的高溫下才能熔化,想要發生相關化學反應,溫度至少要達到100℃以上。而常識告訴我們,就算是在氣溫特別高的夏季,一般車前擋風玻璃的溫度也不會超過70℃,不會使PET發生化學反應,更不會釋放出致癌物。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表示,只要礦泉水瓶符合國家標準,即使經過暴曬也不會使礦泉水瓶發生化學反應。但謹慎起見,食品接觸類塑料製品,還是不要接受高溫“考驗”為好。而且已經打開的礦泉水最好儘快喝完,因為存放時間太久容易滋生細菌、變質,喝了有害健康。

謠言4:隱形眼鏡遇高溫會化?

2018年8月,一則舊傳言重回人們視野:37℃以上的高溫天氣就不要戴隱形眼鏡了,吃火鍋和燒烤的時候也不要帶,不然高溫會讓隱形眼鏡熔化,黏在眼球上。

真相那樣的溫度人臉早已先行避開。專家指出,隱形眼鏡的主要材料是硅膠,屬於高分子材料,結構穩定,熔點一般在100℃以上。如果要使隱形眼鏡熔化,必須要達到很高溫度,這個時候人的臉部已有反應,會自動避開高溫。此外,人的眼睛具有天然的保護功能,在吃燒烤和涮火鍋時一旦產生高溫熱氣,我們就會不自覺地眨眼或閉上眼睛,起到保護眼球的作用。因此,根本不用擔心隱形眼鏡會熔化,黏在眼球上。

專家提醒,雖說人戴著隱形眼鏡靠近火源,正常情況下都不會導致眼鏡熔化,但是如果長時間貼近溫度太高的地方,會加快眼球表面的水分蒸發,以及鏡片脫水的速度,使眼睛產生異物感,必要時可適當滴幾滴抗菌眼藥水。而且鏡片脫水變硬容易與角膜吸黏在一起,這時在摘隱形眼鏡之前,最好滴些人工淚液,以免傷到角膜。

謠言5:酷暑天喝冰水微血管會爆?

2018年夏天,一則傳言在網上瘋轉:“在40℃的天氣,如果從戶外走進空調房馬上喝冰水,微血管會爆掉。”

真相受冷刺激血管會收縮但不會爆。“不管是人體皮膚還是血管,都適用於熱脹冷縮的原理。當我們身處高溫時,如果突然受到冷的刺激,血管確實會收縮。”朱毅表示,但人體內環境是相對穩定的,具備強大的調節機能,健康人群在高溫天氣喝冷飲,基本不可能導致血管爆裂。

儘管傳言過於誇張,但需要注意的是,人們在酷暑天突然喝冷飲,可能會引起局部痙攣和不適,如胃腸痙攣、頭疼等現象,但症狀較輕可以很快緩解或改善。

謠言6:麵條加“膠”沒法吃?

2018年9月,一條“麵條被水洗後還剩下少許不溶於水的物質”視頻走紅網絡。消費者買了不同品牌的麵條用水泡一段時間,結果每個品牌的麵條都有膠狀物質形成。該名消費者在視頻中表示,現在好多面條都加了“膠”,沒法吃了。一時間,“麵條成了有毒食品”的說法甚囂塵上。

真相不溶於水的物質是麵筋。朱毅表示,麵條是麵粉做的,麵粉在水中浸泡後,當其中的澱粉和其他雜質全部被洗掉後,最後剩下的就是麵筋。麵筋是小麥粉遇水後所特有的一種膠體混合蛋白質,由不溶於水的麥醇溶蛋白和麥谷蛋白組成,這就是謠言中所謂的“膠”。

“這些膠狀物並不是人為故意添加,不會產生任何食品安全問題。相反,它們是富有營養的蛋白質。”朱毅笑言,如麵包、饅頭、麵條、餃子皮等在水中浸泡清洗後,都會得到不溶於水的麵筋。一般來說,掛麵中的溼麵筋含量越高,說明其應該是由蛋白質含量更高的麵粉做成的。

謠言7:穿秋褲會喪失抗寒基因?

2018年11月,很多不抗凍的人早早把秋褲穿了起來。但網上也有流言說,穿秋褲可以令人喪失抗寒基因,造成腿部肌肉和運動神經退化。

真相環境導致的性狀改變很難遺傳。中國中醫科學院主任醫師樊新榮指出,這個說法緣於網上流傳的一個故事,20世紀50年代,蘇聯著名遺傳學家李森科向斯大林報告:在秋褲的“溺愛”下,人的雙腿和關節的抗寒性會在幾代之後喪失。而所謂的抗寒基因,是遺傳學家在西伯利亞土著身上發現的一組基因,這些基因不需要經過肌肉運動或大腦調節干預,就能幫助人體把儲存的脂肪直接轉化為能量。

那麼這個經久不衰的“傳說”是否真的有科學道理呢?樊新榮表示,其實不然。一方面從基因的角度講,雖說環境可以影響基因,但由外部環境條件導致的生物性狀改變是很難遺傳的。因此不穿秋褲只是個體抗寒能力的訓練,從整體來說,不會導致基因的改變和遺傳。

雖說穿不穿秋褲和抗寒基因沒關係,但抗寒能力卻和很多因素有關。湖北省中醫院老年病科學科主任醫師譚子虎說,不同地域的人耐寒能力本就不同,長年生活在寒冷的北方,其耐寒能力遠遠高於生活在熱帶地區的人群。而且,耐寒能力可以通過鍛鍊提高,如遊冬泳的人會比一般人更耐寒,體質也更好。此外,腿部抗寒能力還與腿部皮膚感知溫度的能力有關。簡單地說,每個人的皮膚對冷熱的敏感程度不同,皮膚對低溫不敏感的人抗寒能力也相對較強。

謠言8:冬天骨頭會變脆?

各地醫院門診顯示,一到冬天,骨折尤其是中老年骨折患者就會增加。因此,網絡上流傳起這樣的說法:人的骨骼礦物質密度在冬季呈減低的季節性變化,部分骨頭會變得極其脆弱,也就是常說的“一到冬天骨頭就變脆”。

真相鈣流失是長期漸變過程。樊新榮認為,天冷時出門少加上運動少,受太陽光照射時間短,這確實會影響鈣、磷的正常吸收和骨化作用,造成體內鈣質流失較大,但不一定會導致人體骨骼在冬天變脆。

譚子虎也指出,冬天因為曬太陽少導致人體骨骼出現的鈣流失等問題,完全可以通過春、夏、秋3個季節彌補回來。骨頭變脆是一個長時間漸變的過程。

那麼為什麼一到冬天,骨折尤其是中老年骨折患者就會增加呢?譚子虎說,冬天骨折的人多可能與冬季地面變得堅硬,且與人們衣服穿得比較厚、行動笨拙,在冰雪天容易滑倒有關,中老年人尤其如此。但並不能因此就說冬天骨頭會變脆。

謠言9:食鹽添加亞鐵氰化鉀有劇毒

“食鹽中亞鐵氰化鉀對人體有害”的傳言2018年在網絡上和微信朋友圈流傳開來,源於網絡上一篇《鹽裡面加進了亞鐵氰》的文章,稱一位老教授食用了這種添加了抗結劑(亞鐵氰化鉀)的食鹽後,對其腎臟造成嚴重危害。

真相亞鐵氰化鉀無害。亞鐵氰化鉀作為食鹽抗結劑,是一種合法的食品添加劑,國產食鹽中添加的亞鐵氰化鉀長期食用並不會給人體帶來傷害。

謠言10:西瓜太甜是打針了

每年夏天都會有西瓜打針的傳言,讓瓜農很傷心,也讓許多人不敢吃西瓜了。

真相西瓜若打針馬上會爛。專家做過給西瓜打針的實驗,一般的針根本打不進去,如果你用力強行打進去,也只有針頭路過的地方能滲進去一點,而且瓜瓤很快就會爛掉,得不償失。

謠言11:假雞蛋

2018年有人在網上聲稱能人造雞蛋,還有視頻為證,使用的是海藻酸鈉、氯化鈣等原料。

真相

假雞蛋是騙局。有媒體記者暗訪,發現假雞蛋是一個騙局。目的是吸引別人去“拜師學藝”,學費不菲而且“關鍵技術”還保密。專家指出,人造雞蛋根本無法以假亂真,光雞蛋殼就很難模仿,比如有氣孔、氣室、卵膜。如果有人偶爾買到的雞蛋像假的,比如蛋黃像橡皮一樣有彈性或者顏色異常等,實際上,這些也都是真雞蛋,只不過有的是因為被凍過,有的是因為雞的輸卵管炎症或是因為雞的飼料問題造成的。

謠言12:葡萄乾會燒壞腸胃

2018年,網上流傳著一段“葡萄浸泡促幹劑製作葡萄乾”的視頻。視頻中,果農將一筐筐葡萄浸泡在一種褐色液體中,隨後視頻畫面又拍攝到一隻標有“葡萄促幹劑”字樣的包裝袋。視頻拍攝者稱:“市場上買的葡萄乾,不要直接拿出來就吃,裡面有促幹劑,直接吃會把腸胃都燒壞。”

真相促幹劑無毒可水洗掉。葡萄促幹劑為無毒、無遺傳毒性的食品添加劑,而且在浸泡之後、晾曬之前,果農會對葡萄進行清洗,

附著於葡萄表皮的促幹劑溶液很容易被水洗掉。

謠言13:皮皮蝦注膠

2018年,有人拍視頻說自己買到了注膠的皮皮蝦。視頻中,這個人將買到的皮皮蝦煮熟後挨個打開,看到每一隻蝦裡都有硬硬的紅色物體,並說這些紅棕色的東西,是注在皮皮蝦裡的“膠”。並憤怒呼籲廣大網友:“都別買了也別吃了”。

真相活蝦若“注膠”會致活蝦死亡。這則視頻被轉後沒多久,相關部門就發文闢謠,原來視頻中所謂的“注膠蝦”,其實是皮皮蝦的生殖腺,也稱蝦黃、蝦膏,是蝦的精華部分。專家稱,因為蝦的身體構造簡單,在活蝦內“注膠”,會導致活蝦死亡。如果要在活蝦身上注射膠狀物質,不僅成本高,甚至連膠錢都賺不回來,因此可能性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