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味人間》高唱凱歌,紀錄片IP大有可為

近期的下飯劇,怎麼少得了《風味人間》?

睽違四年,許久未見的陳曉卿攜原創團隊又給我們帶來一場視覺美食盛宴。


《風味人間》高唱凱歌,紀錄片IP大有可為


開場就是三道硬菜,新疆庫爾特的手抓肉、呼倫貝爾奶桶肉和馬肉馬腸。

手抓肉:清水煮小羔羊,熟了之後,撒上一些簡單佐料,出鍋直接抓來吃。


《風味人間》高唱凱歌,紀錄片IP大有可為


奶桶肉:用鵝卵石烤、奶桶燜出來的奶桶肉味道堪稱草原一絕,肉質肥而不膩、鮮嫩噴香。


《風味人間》高唱凱歌,紀錄片IP大有可為


馬肉闊爾扎克是牧民一年才能吃到一次的珍品,讓人“只要吃一次就絕對忘不了”。馬腸則由新鮮馬肉醃製,灌入腸中燻乾製成,以便在任何想吃的時候就能吃到。


《風味人間》高唱凱歌,紀錄片IP大有可為



《風味人間》高唱凱歌,紀錄片IP大有可為


開頭三道大肉牢牢抓住吃貨的胃,撩動食客的心,接下來展開的是味蕾周遊世界的冒險。

《風味人間》不再侷限於國內美食,如同《舌尖上的中國》的升級版,其紀錄的觸角向世界各地蔓延,並以中西文化對比的方式呈現。


《風味人間》的食與遠方

全球化的美食文化視野

伊朗的桑噶烤饢與陝西石子饃好比是同根生的兄弟倆,安徽的南屏火腿與西班牙酒窖火腿就像是一對姐妹花。不同民族對食材的做法和吃法各有講究,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是對此最好的詮釋。


《風味人間》高唱凱歌,紀錄片IP大有可為




《風味人間》高唱凱歌,紀錄片IP大有可為



除了美食文化視野的擴大,《風味》的攝影技術也有了肉眼可見的提高。宏觀大美,微觀知妙,多樣的拍攝手法給觀眾帶來全新的觀賞體驗。

超清航拍攝影,大廣角鏡頭盡顯梯田之壯觀,海之浩瀚。

《風味人間》高唱凱歌,紀錄片IP大有可為



《風味人間》高唱凱歌,紀錄片IP大有可為



更讓人歎為觀止的是顯微攝影。深入美食肌理探索鮮味的奧秘。


《風味人間》高唱凱歌,紀錄片IP大有可為



在寒冷的環境下馬肉上的冰霜凝結成花。


《風味人間》高唱凱歌,紀錄片IP大有可為



火腿上的鹽粒慢慢融化。

放大讓人忽視的細微之處,感受點滴變化所引發的蝴蝶效應。


《風味人間》高唱凱歌,紀錄片IP大有可為



升格鏡頭反映時間流逝,四季變換


《風味人間》高唱凱歌,紀錄片IP大有可為



降格鏡頭將食材的綿滑與細膩展露無遺。

截至今日《風味人間》已斬獲3.3億的播放量,豆瓣評分穩固在9.3的高分,

這對於一部紀錄片來說可謂是戰績斐然。

從舌尖到人間

紀錄片IP煥發獨特魅力


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一經播出立刻成為當年現象級爆款。美不勝收的佳餚,賞心悅目的畫面不僅為大家所津津樂道,《舌尖》更是製造了很多網紅食品,帶火了一大波故鄉美食。

從碳烤松茸到油燜冬筍,從臊子面到醃篤鮮,再到金華火腿、揚州包子、清蒸大閘蟹……《舌尖1》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俘虜國內觀眾的心。

有觀眾坦言,邊看《舌尖1》邊吃白米飯都能吃兩碗。最令人難以忘懷的是《舌尖》所講述的人與食物之間的情感,“民以食為天,食為民所養”的共生命運引起觀眾的強烈共鳴。


《風味人間》高唱凱歌,紀錄片IP大有可為



《舌尖》不僅製造出很多全民熱點,也讓紀錄片從小眾藝術中脫穎而出,受到大眾的喜愛。它的成功改變了人們對紀錄片“乏味”的刻板印象,也逐漸培養起大眾對現實題材的審美。

優質的內容、粉絲的積澱以及優良的口碑為《舌尖》成為國產紀錄片第一IP打下基礎。2014年,《舌尖2》的推出繼續引起熱烈反響。此後,

《舌尖》系列在各大央視頻道重播38次之久,成為重播率最高的國產紀錄片。

作為央視傳播美食文化的一張名片,三年之後《舌尖》又出了這一系列的第三季。這一季的豆瓣評分只有3.7分,無論是故事內涵還是畫面質量都大不如前。最讓人難以接受的是硬傷,在第三集《宴》裡,園林設計專家葉放去太湖尋找花鱸,以應和“蓴鱸之思”的典故。結果鏡頭一轉,從魚缸裡撈起了大口黑鱸。


《風味人間》高唱凱歌,紀錄片IP大有可為



除了出現常識錯誤,《舌尖3》的畫面也缺乏吸引力。

《舌尖1》的畫面是這樣的


《風味人間》高唱凱歌,紀錄片IP大有可為



《舌尖3》第一集你看到的是這樣的。


《風味人間》高唱凱歌,紀錄片IP大有可為



對於這些變化,網友說“味道變了”,而導致這一變化的原因是主創團隊大換血——第三季不再由李立宏配音,執導筒的也不再是陳曉卿

《舌尖3》的失敗讓人們更加懷念那個說“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來尋找吃的”骨灰級吃貨——陳曉卿。


《風味人間》高唱凱歌,紀錄片IP大有可為



陳導每到一個地方就去搜羅平民美食,“掃街嘴”的諢號名不虛傳。而在他的美食觀中,“美食背後的人和事,共同構造的回憶,絕不會與美食本身割裂開。”他重視講美食背後的風土人情,講那些普通卻本真的食物背後,更為煙火氣的人生。

什麼樣才是值得記錄的,什麼樣才是中國人自己的美食世界,陳曉卿總有著獨到的見解,觀眾也相信,唯有“吃貨”陳曉卿能拍出真正“對味”的紀錄片。


《風味人間》高唱凱歌,紀錄片IP大有可為



儘管《舌尖3》慘遭滑鐵盧,《舌尖》的IP依舊在,陳曉卿團隊的金字招牌也依舊在。

不願“坐辦公室”只想從事更多創作工作的陳曉卿帶領《舌尖》第一、二季的原班人馬組建了新公司稻來傳媒,繼續從事紀錄片創作,並與騰訊建立合作關係。

《風味人間》高唱凱歌,紀錄片IP大有可為


《風味人間》就此應運而生,某種角度上也可以看作是《舌尖》的IP衍生。《風味》繼承了《舌尖》第一、二季上山下鄉的平民化視角,卻並不是媚俗,而是這些節目製作人真正吃遍大江南北,深入蒼蠅小館農家腹地,發現“美食在民間”。


《風味人間》高唱凱歌,紀錄片IP大有可為



《風味》拍攝組歷時四年採集素材,為捕捉最真實的場景付出很多心血。據說,為了在確定的日期前採集到成功鏢魚的素材,攝製組甚至還跟隨著漁民到當地的廟宇叩拜祈禱。

逆浪站在船頭鏢魚的“小哥哥”在失手一次的情況下,最終鏢得旗魚的片段引發了網友的熱議。 在隨著海浪晃動的鏡頭下,他獨自站在鏢船最前端,俯瞰整個海平面,不慌不忙,利落果斷。故事性充足,集中注意力鏢魚的場面也被拍得驚心動魄。


《風味人間》高唱凱歌,紀錄片IP大有可為



《風味》與《舌尖》相比,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的格局更大,不只是講中國的美食,陳曉卿帶領攝製組跨越六大洲二十多個地區,收錄了許多國外美食,國外美食在全片佔有30%的比重,在全球視野裡審視中國美食的獨特性。

騰訊發力紀錄片領域

深耕內容也能迎來春天

《舌尖》系列的成功,一度掀起了國產紀錄片熱。《我在故宮修文物》、《假如國寶會說話》、《大國工匠》、《航拍中國》相繼播出後均取得不俗的收視率,國產紀錄片這一特殊類型也引起投資界的關注。

資本和資源投入之後,紀錄片市場迎來了一輪快速發展。《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17》顯示,2016年中國紀錄片年生產總投入為34.7億元,同比增長15%;總產值超過52億元,同比增長12%。

登陸一線衛視黃金檔期的《本草中國》收視超同期綜藝,直面醫患問題的《人間世》、深入廣東美食腹地的《老廣的味道》都受到了觀眾的肯定與喜愛。

2017年底,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佈啟動“記錄新時代”工程,為紀錄片的發展再添政策紅利。

紀錄片前途可期,騰訊視頻也暗自發力,對紀錄片產業進行佈局。

《風味人間》高唱凱歌,紀錄片IP大有可為


2017年企鵝影視紀錄片工作室成立,致力於開拓紀錄片領域,先後從BBC、國家地理頻道、ITV、美國曆史頻道、NHK、ZDF等十多家播出製作機構引進優質國際紀錄片。

其後騰訊視頻的國際合作升級。同年與BBC聯合出品《藍色星球2》,這部4年製作、125次考察、39個國家的訪問、6000小時水下拍攝、1000米探測深度,7集的《藍色星球2》為觀眾展示了新的海底故事,用壯觀的新座標和非同尋常的動物行為,幫助觀眾更好地欣賞和了解海洋的神奇與魔力。騰訊視頻拿到了這部紀錄片大作的獨播權,並與BBC同步播出,成為國內全球紀錄片收視冠軍。


《風味人間》高唱凱歌,紀錄片IP大有可為



今年騰訊視頻逐步加強與國內電視臺、紀錄片製作機構的合作,目前已與國內13家電視臺和版權機構建立良性合作關係,《從秦始皇到漢武帝》、《故宮新事》、《水果傳》等紀錄片作品相繼上線,口碑不俗。

騰訊視頻這次聯手稻來傳媒打造的《風味人間》則彰顯了騰訊不再依賴外部資源的決心。已成為騰訊視頻副總編的陳曉卿放言:“我們有信心在中國超越BBC,因為我們做的是美食,而BBC英國,嗯,缺少的更多的是美食。”在以IP變現為內在驅動力的後互聯網時代,自主開發國產紀錄片IP或成為騰訊視頻未來新動向。

紀錄片商業化不僅在於其特殊的題材屬性,更在於內容領域的垂直細分。美食紀錄片為吃貨所鍾情,探險類紀錄片能圈住一大波戶外運動愛好者。某種程度上紀錄片比其他類型的影片更能找準自己的垂直受眾。

紀錄片商業化有其與生俱來的優勢,也有為了保留客觀性而與商業化相左的障礙

。“從來不告訴觀眾什麼是好吃的,而是告訴觀眾不吃的東西為什麼好吃,這是商業紀錄片和傳統紀錄片最大的差異。”秉承著做好故事紀錄片的理念,陳曉卿表示《風味人間》沒有任何廣告植入,商業化的推銷是絕對不存在的。但是一些好東西的“安利”可能會考慮這樣的形式,

“《風味》會讓大家有全新的觀影體驗,裡面會出現一些類似條形碼或者二維碼可以點擊的地方,大家可以在裡面看到想吃的東西,或者掃一個二維碼,裡面的東西就跳出來。我們也在做這樣的嘗試。”

《風味人間》的成功是一個新的起點,未來紀錄片IP如何孵化,商業想象的空間還很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