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社区矫正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上海有“高招”!

上海大力推进社区矫正标准化建设

社区矫正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如何让社区矫正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上海有“高招”!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有了标准参照,各项工作才能更好地推进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也不例外。

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海早在2002年便在全国率先探索实践中国特色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2014年,上海市社区矫正管理局又果断作出决定,将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全方位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放在标准化建设上,全力以赴打造社区矫正“上海标准”。

2015年5月,上海社区矫正工作标准化建设被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列入全国第二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成为全国司法行政系统社区矫正首个国家级标准化项目。此后,上海社矫局与市质监局、市标院研究制定标准化建设的具体设计方案,出台标准化建设操作指南——社区矫正管理服务标准手册。到2018年5月,已修改完善升级形成社区矫正管理服务标准手册3.0版,为标准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引。

在上海社矫局的努力推动下,2018年10月,上海人民出版社编印出版《上海市社区矫正管理标准》,主要包含了标准化管理制度、规范性用语、标志标识、数据统计和满意度调查等70项规范内容,对社区矫正管理各个环节、细节实现了全覆盖,打造了结构合理、科学实用、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社区矫正标准体系,做到了工作有标准,标准有程序,程序有监督,监督有公开,构建了“事事有依据、处处有标准”的工作格局。

如何让社区矫正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上海有“高招”!

“标准化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通过科学严谨的流程再造,使科学化的社区矫正工作执法标准成为社区矫正阳光执法的压舱石。”谈到标准化的好处,长期在一线从事社区矫正管理工作的杨浦区司法局副局长周志宇深有感触地说。

在周志宇看来,根据标准化实施情况分析,标准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保障科学管理,促进平衡发展,提升整体工作,蓄积发展后劲。

自标准化创建以来,上海社矫局持续打造社区矫正管理标准体系,构建了适度分工、职责清晰、互为补充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岗位责任体系,统一规范、运行高效的社区矫正执法标准体系,合理有序、目标明确的日常管理体系,常态长效、全面覆盖的考核评价体系等,“四大体系”为科学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此基础上,上海全市建立起统一的工作管理模式——按照统一名称、统一标牌、统一用色、统一设施、统一功能的“五个统一”等标准化要求,建成22个标准化社区矫正中心;按照一个司法所配置一名警力的标准,综合考虑社区服刑人员数量、地域面积等因素,每个社区矫正中心配置约10名警力;实施集中执法模式,建立了“统筹指导在市社区矫正管理局、执法职能集中在区社区矫正中心、日常监管在司法所”的工作架构;编制了执法公开指导手册,制定执法公开规范性文件,建立了社区矫正执法公开制度。

在统一的工作管理模式下,上海全市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更加均衡,呈现出齐头并进的势头。

以标准化为驱动,上海社矫局还大力提升日常监管、教育矫正工作水平,实现了对社区服刑人员电子监管全覆盖,建立了司法所、区司法局、全市三级动态研判机制,制定和落实疑难个案集体会诊制度、公检法单位奖惩合议制度,全面推进社区服刑人员限制出境管理和加强应急预案演练等举措,形成了健全完整的监管体系。

此外,上海社矫局创新发展“三分矫正”,实施标准化的分段教育,项目化的分类教育,个别化的分级教育,在教育上形成集中教育教学手册、分类教育实施指南和个别化矫正指导案例库等。

从实际效果来看,标准化驱动整体工作水平提升成效十分显著。以2018年为例,截止11月30日,上海全市16个区累计接收纳管社区服刑人员13577人,再犯率为0.14%,其中徐汇、长宁、杨浦、虹口、宝山、崇明等六个区实现零再犯,为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上海、平安上海作出了新的更大贡献。

如何让社区矫正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上海有“高招”!

为您推荐(点击阅读)

如何让社区矫正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上海有“高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