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時佔據優勢的德國為何投降?德國為何能二十年後再發動二戰?

林也程


一戰佔據優勢的德軍投降???OMG,這是本位面的歷史麼?1918年初德軍在前線兵力確實略佔優勢,但是隨著1918年中美軍大量投入前線,加上德軍在1918年春季攻勢和之後盟軍反攻中受到的嚴重損失完全得不到補充,到1918年12月初,德軍一線戰鬥步兵數量已經只有協約國的1/3強(德軍在1918年總兵力從年初的510萬下降到11月初的350萬,而且損失大部分是已經無法補充的一線精銳),10月興登堡防線崩潰後,德軍一路潰逃,到11月中旬已經丟掉了法國北部的大部和比利時一部,而且還在潰退,戰鬥完全變成了協約國的追擊戰,不消一個月戰火就要燒進德國本土,這個時候還談什麼德國佔據優勢?


1918年協約國和德國一線戰鬥步兵數量對比,10月中旬興登堡防線崩潰後,德軍實際上已經無力組織有效抵抗了

1918年初德軍春季攻勢雖然重創英法軍,但是也將自己最後的精銳進攻力量消耗殆盡,當美國遠征軍大批投入前線之後,無力補充的德軍實際上已經快要撐不住了


1918年8月初得到了美軍支援的協約國軍隊發起了著名的百日攻勢,德軍被迫撤退到興登堡防線固守,戰至10月8日,英軍率先突破了興登堡防線,隨即整條防線雪崩式潰敗,到11月11日,協約國軍隊已經收復了法國北部大部分地區和比利時部分地區,圖中紅色點虛線為8月30日戰線,紅色實線為9月25日戰線,紅色線段虛線為11月11日戰線,百日攻勢中協約國軍隊傷亡107萬,德軍傷亡117萬(其中38萬人被俘),損失火炮6700多門,更要命的是協約國軍隊有美軍源源不斷的人力補充,而德軍已經基本喪失了人力補充,完全沒有招架之力了。


所以說,根本不存在什麼佔據優勢的德軍投降的問題,德國投降完全是因為德軍已經精華喪盡,沒有能力繼續抵禦協約國的反攻了。


DDG的老船塢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德國投降主要是因為戰爭久拖不決,己方盟友作戰不利,意大利倒戈,奧匈帝國投降,德國孤掌難鳴。

同時,德國因戰爭導致國內矛盾尖銳,發生了蘇維埃革命。

內憂外患,德國堅持不下去,只能投降。

但德國戰後復興是必然的,速度也會很快。

原因大概以下幾點:

第一,德國本土在一戰中沒有什麼損失。

一戰空軍不具備大規模轟炸能力,德國本土沒有因轟炸受到什麼損失。

而西線作戰,主要是在法國境內,不是在德國。

在東線,戰爭初期俄軍一度攻入東普魯士,但很快在坦能堡戰役被德軍重創殲滅,潰敗逃走。之後東線的局勢基本上在德國的掌控下,俄軍再也未能踏上德國的土地。

直到德國投降,國內沒有遭到戰爭破壞,自然很容易就能發展起來。

以德國的軍工為例,雖然有凡爾賽條約的壓制,其實元氣未損,很快就恢復了世界前三的實力。

第二,盟國肢解奧匈帝國,實際上為德國掃清了障礙。

德國和奧匈帝國其實是傳統敵人,因奧匈帝國很強大,德國被迫和它結盟。

然而,一戰後英法將奧匈帝國解體,成為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地亞共和國、斯洛文尼亞共和國、馬其頓共和國、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共和國等。

此舉,實則為二戰的德國掃平了東部的障礙。因為奧匈帝國解體後,這些小國實力都不強,不能和德國對抗。

二戰爆發之前和之後,這些國家基本全部被希特勒或者吞併或者拉入聯盟。

由此,德國的實力比一戰時候還強大的多。

第三,民族仇恨影響德國

凡爾賽條約,導致德國損失了13.5%的領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屬東非、德屬西南非、喀麥隆、多哥以及德屬新幾內亞),16%的煤產地及半數的鋼鐵工業。

同時,德軍被羞辱性解體,德國還揹負了可怕的債務。

根據協約國賠償委員會決定,德國共需賠償2260億馬克(約合113億英鎊)且以黃金支付,後減至1320億帝國馬克。1921年賠償金額確定為49.9億英鎊,即1320億馬克。

戰後德國經濟崩潰,出現了可怕的惡性通貨膨脹,物價暴漲。一條麵包漲到1000億,而且隔天還可能會漲成1500億。每個月幣值跟物價都漲超過一倍,鈔票變得一點價值都沒有,最嚴重的時候,“4兆德馬克”,只能換到“1美金”。德國老百姓哀嘆:“辛苦存的錢全部變成廢紙了…… ”

中產階級全數破產,整個國家一半的人沒有工作!

由此,德國軍事、經濟受到重創,繼任的魏瑪政府無能虛弱,導致德國人民普遍的不滿。

這種民族仇恨是非常深重的,因為一戰本質是列強互毆,談不上誰是正義一方。

就是這種民族仇恨,使得僅有200多黨員的納粹黨在德國迅速崛起,


薩沙


德國在一戰投降時,其實實力保存還是相當完好的,法國東北部都被打爛了,德國全境幾乎沒有受到多少炮火波及,這也沒辦法,誰讓主戰場都在德國東西國境之外呢?

德國當時為什麼投降?說白了就是戰場形勢的巨大變化以及士兵開始鬧革命,隨著美國參戰以及加速向歐洲戰場投放兵力,形勢對德國已經非常不利,雖然東線已經和蘇俄媾和,還獲得了大量的利益,但蘇俄“輸出革命”的威脅已經越來越大。

擺在德國統治階級面前的都是致命的威脅:協約國由於美國的加入,實力倍增,物資供應充足,而德國已經瀕臨崩潰,物資極其匱乏;基爾港的水兵公開抗命,全國的德軍官兵風起相應,軍隊已經逐漸不受主戰派控制了。

最後,德國選擇了有條件投降,不像二戰那樣無條件投降。

即使德國投降了,真正受到的懲罰也並不大,對德國的實力沒有過多的損耗。

一戰後,協約國內部對德國如何懲罰是一直處於尖銳的意見分歧的,這為德國逃脫懲罰提供了機會。

法國人自然想要把德國人往死裡整,最好是肢解德國,徹底消除這個世紀對手的威脅。

英國人本著大陸均勢的原則,不希望德國被過分削弱,而讓法國人在大陸一家獨大,畢竟法國出過拿破崙。

法國人看著德國本土沒受到什麼戰火波及,基礎設施完好,真是恨得咬牙切齒,便提出了鉅額的戰爭賠款要求。

德國人其實賠的出來,關鍵是戰後一片混亂,生產停滯,經濟低迷,通貨膨脹劇烈,政府更迭頻繁,一片亂糟糟的景象。

在這種情況下,德國政府連賠款的利息都給不起。

德國人賠不出錢,英法就拿不到錢,也還不起欠美國人的軍火、物資錢。

美國人頭疼了:德國人沒錢的話,這活生生就要成了一筆爛賬了,當務之急,得讓德國人恢復賠款能力。

於是,美國人出臺了一個“道威斯計劃”,為德國提供大筆的貸款資金,幫助德國重啟經濟機器。

很快,大筆大筆的美元流進了德國,在一戰後的很多年裡,來自大洋彼岸的資金,為德國經濟重新崛起提供了關鍵作用。

1930年代,希特勒上臺,他接手了一個基礎較好、經濟正在起飛的德國,只是因為全球性的經濟大蕭條的影響,顯得看起來依然亂糟糟的,但實際上德國經濟已經起飛了。

希特勒上臺後,繼續借貸搞超速發展,大舉建設各種公共工程和軍工生產,德國的失業率降為0,德國迅速再次成為經濟強國。

當然,希特勒的經濟政策和模式只具備短期效應,畢竟支撐工業發展的是政府主動提供的源源不斷的訂單,產品堆積在那裡,早晚有飽和的時候,基礎設施也早晚有建完的時候,軍工產品不用就成了廢鐵,到時候德國工人們還得失業。

但希特勒的經濟模式只能具備短期效果,畢竟支撐工業發展的是政府主動提供的基礎設施早晚有建完的時候,軍工產品不用就是一堆廢鐵,等產品飽和了,基建飽和了,這些工人還得再失業,於是,消耗這些不斷生產出來的軍工產品,也成了德國對外戰爭的因素之一。

當然,對猶太人的掠奪,也是德國經濟崛起和維持民眾福利的重要方式和來源。

隨著實力的不斷強化,希特勒就向“星辰大海”進發了。

為什麼一定要發動戰爭?對一戰結果的不甘心,這是民意基礎;軍隊和元首的瘋狂,這是國家意志。

只是,德國畢竟中等體量,就這樣去挑戰全世界,最終也只有死路一條。


雲中史記


一戰時德國憑據自己的實力想稱霸世界,但野心過大再加上違反人類的基本準則,最後戰敗,不得不投降。但德國工業基礎雄厚,科學發達,雖然失敗了,底子還在。用了二十年的時間全面恢復了經濟,軍事等,在加上希特勒野心更大,一心想稱霸世界,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違反道義的戰爭,是不會得到愛好和平的世界各國人民的支持和擁護,最終必然走向失敗。


恆之成之


德國是一戰的戰敗國,戰爭的勝利天平沒有向德國傾斜,並不是在有優勢的情況下投降的,二戰德國之所以可以快速崛起,是因為當時發生了經濟危機,英國法國等國家的綏靖政策,給了德國休養生息的機會,當初日本甲午戰爭之前也是為了轉嫁國內的矛盾,以戰養戰!這才是德國有能力發動二戰的原因!


未來的暢想者


因為美國對德國的經濟掠奪引發的二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