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軍事歷史上關中地區一直都是兵家必爭,為何日軍從未動手?

奇葩史說


胡宗南在抗日戰爭時期的職權範圍是有變化的,早期是第34集團軍總司令,1942年中期是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後期是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代司令長官和司令長官,這位“天子第一門生”職務的變化,直接說明了不同時期關中地區所面臨的軍事形勢之不同,以及抗戰時期中日雙方軍隊在華北的實際接觸線的演變。

(朱紹良)

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後,胡宗南的第1軍曾遠赴上海參戰,戰場升格為第17軍團長,之後又參加了南京保衛戰(江北預備隊)、蘭封會戰和武漢會戰,1938年底蔣介石將這支嫡系部隊調回關中,胡宗南後升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34集團軍總司令,任務是屏障四川北大門、鞏固黃河河防、彈壓西北非中央系武裝(盛世才、馬家軍和陝甘寧等),同時作為第一、第二戰區的後援。

第八戰區司令長官是朱紹良,它理論上的作戰區域是包括陝西在內的西北五省,實際上卻暫無硝煙戰火,因為華北日軍仍然在與衛立煌第一戰區和閻錫山第二戰區對峙和糾纏,因此,司令部設於西安的胡宗南所部成為了戰略預備隊,關中地區相對安全。

(胡宗南)

蔣介石對雜牌軍的態度是一貫堅決的,楊虎城舊部第38軍擴編為第4集團軍後立即被調出陝西,直接頂到了黃河以北的中條山防線,而正是孫蔚如率領的這支陝軍,與第14集團軍等友鄰部隊在中條山地區力戰三年,力量不足的華北日軍始終不能突破防線,第4集團軍因此被譽為“中條山鐵柱子”。

因此在1941年之前,日軍對關中地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為他們被第一戰區部隊擋在了黃河以北,尚夠不著豫西,何況陝西。期間駐山西日軍嘗試以少量兵力西渡黃河入侵陝北,結果被八路軍河防部隊擊敗,充分說明華北日軍力量之不足,20幾萬人撒在廣袤的華北大地上,難以集中有效的突擊力量。第八戰區由此成為了抗戰後方,胡宗南在關中地區過的安逸,擴編軍隊,發展力量,做了12年的“西北王”。

(孫蔚如將軍)

日本軍部高層對關中的態度,其實就是對奪取重慶的戰略考量,在岡村寧次就任“中國派遣軍”總司令之前,是不甚積極的。1941年5月,為割掉中條山這一“華北盲腸”,日軍從東北和江南抽兵拼湊了10萬人馬(裡面還包括偽軍),偏巧孫蔚如集團軍又被調離,於是中條山會戰敗得一踏糊塗,衛立煌去職,更菜的蔣鼎文出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

日軍雖然在中條山大勝,卻由此釀成江南的上高慘敗和長沙會戰的失利,挖瘡補肉的結果是華北日軍無力繼續南下,中日軍隊以黃河為界繼續對峙,洛陽不失,西安無虞,則關中地區安全。這個情況一直維持到1944年日寇發動“一號作戰”。



岡村寧次上臺後確有進軍重慶之心,並在南北兩個方向採取了行動,南方目標是湘西,北方直指豫西,關中地區第一次受到了直接威脅。得到空前加強的華北方面軍的內山英太郎第12軍擁有15萬部隊,於1944年4月17日南渡黃河大舉進攻。

蔣鼎文和湯恩伯全線崩潰大敗而逃,5月25日洛陽失守,這就是“豫湘桂大潰敗”的河南段,第一戰區地盤幾乎不復存在,日軍一路追擊敗兵到達第五戰區司令部所在地老河口,但王仲廉第31集團軍反擊得手,雙方對峙於襄河兩岸。



而另一路的山西日軍則自晉東南派出第69師團助戰,一路殺入豫西的官道口和靈寶地區,一旦該地失陷,再往西就是潼關了,由是關中大震。

無奈之下,蔣介石將陝西劃入第一戰區,以胡宗南代理司令長官率部反擊,“靈寶戰役”中最先出場的仍然是陝軍第4集團軍96軍(孫蔚如被調往第六戰區擔任副司令長官,但部隊留下了),關中子弟兵為保衛桑梓,與日軍血拼於官道口老虎山且死戰不退,期間甚至爆發了慘烈的白刃戰,日軍前鋒不支而逃。

(關中地區的位置要圖)

稍後胡宗南主力第34集團軍抵達戰場,總司令李延年督師發起猛烈反攻,在中美混合航空團的轟炸掩護下,終於遏止了日軍的繼續西進,與日軍形成對峙,關中地區經歷了八年抗戰中最大的一次危機,算是有驚無險。

鑑於胡宗南反擊的功勞和不斷的鬧情緒,蔣介石調走了繼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的陳誠,1945年初胡宗南終於轉正,並於當年9月在鄭州接受日寇第12軍司令官鷹森孝中將的投降。

(1944年之前的形勢圖)


度度狼gg


抗戰期間,日軍一直想拿下關中平原,大小戰役打過好幾次,並非沒有對關中動手。至於說日軍為什麼沒能打進關中,這主要是三個方面造成的:

一是關中平原乃四塞之地,地理位置相當的優越,易守難攻

二是國共兩方對關中都很重視,在關中周兵囤積了重兵把守;

三是按照日本的計劃,關中屬於日本的次要攻略地區,最早並沒有予以相當的重視,錯失了拿下了關中的機會。等到抗戰後期日本大本營再想攻打關中時,駐華日軍的實力已經不足以拿下關中了。


先說說當時日本的侵華計劃,以及在這一計劃中,關中地區的戰略價值。

眾所周知,日本國土小,中國面積大;日本人口少,只有七千萬,中國人口多,當時保守的估計,不下四億五千萬人。儘管日本是個工業國,國力遠超中國。但是如果沒有一個合理的戰略規劃,想要侵吞中國,也是很困哪的。

於是,日本的戰略家就根據中國歷史上的外族入主中原的模式,制定了一套利用當時中國四分五裂,逐步蠶食中國的計劃。(當時並沒有想過與中國全面開戰)

這個計劃共分為五步。

預熱階段:侵吞朝鮮朝鮮半島。以朝鮮半島作為滲透中國大陸的跳板。這一步,在清朝時期通過甲午戰爭就已實現。

第一步:佔領東北四省和蒙古高原。

日軍佔領關外後,可以利用東北的豐富自然資源和良好的工業基礎,作為進一步南下的後方基地。這一步,日本在九一八事變和後來的熱河、長城抗戰後,基本已經實現

注意了,這一步只是基本實現,並沒有完全達到目的。因為日軍在侵吞蒙古期間,在諾門罕戰役遭到蘇聯的反擊,因此日本的軍事力量並沒有進入外蒙古;另外日軍在侵吞綏遠時,在百靈廟戰役中,遭到晉綏軍傅作義所部的頑強抵抗,也未能實現既定目標。

如果這一步成功了,日本和中國的關係,就變成了歷史上的遼國和北宋。日本在戰略上對中國形成了壓制。不過天佑中華,日本在諾門罕和百靈廟的這兩次失敗,對日本後來的戰略規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第二步:控制黃河以北,並沿黃河一線與中國政府對峙。

當蠶食進入到華北,就等於日軍深入到了中國的腹地。中國的抵抗必然會開始強烈!但是由於當時的華北三省,都不在國民政府的勢力範圍內,而是由地方的派系(河北宋哲元,山西閻錫山、山東韓復榘)所控制。日本可以利用派系與國民政府的矛盾,使得通過政治手段實現華北自治成為可能

西安事變之前,日本人的這個計劃,基本上已經實現。日本間諜拉攏漢奸成立了冀察政務委員會。如果沒有後來的前面抗戰,日本很有可能就吞併了華北,並依託黃河建立防線,把華北變成第二個滿洲國

如果這個計劃也成功了,中日對峙就變成了當年靖康之變之前,金國與北宋的形勢。日本在戰略上進一步壓制中國。


第三步:將戰線推進至秦嶺淮河一線,佔領包括陝西(關中平原)在內的整個中國北方地區。

這一步的目的,是進一步壓制中國,把中國變成歷史上的南北朝。日本就是北朝,國民政府就是南朝。

而佔領陝西(關中平原)是這一步中,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因為佔領陝西,可以保持對雲貴川的地緣壓力,使四川和重慶無法成為國民政府的戰略大後方,切斷蘇聯援華的通道。

如果讓日本實現了這一步,中國就完蛋了。

第四步,大舉南下,佔領江淮、江漢平原以及四川盆地,將國民政府孤立在江南地區。

這一步的目的,是將戰線推進至長江。把中日對峙變成歷史上隋朝與南陳的對峙。日本的侵華計劃基本實現,中國也再無翻身的機會。國民政府的的主要軍事力量會被限制在江南,等待他們的只會是被圍殲。

第五步,發動總攻,佔領整個中國。

由於江漢平原失守,加上日本強大的海上軍事力量。江南的中國軍隊根本不可能組織起有效的抵抗。日本海軍可以同時在廣東和福建對國民政府的側後方發動攔腰之戰,徹底摧毀國民政府的戰爭潛力。就像當年蒙古滅亡南宋一樣。中國亡了。

以上,便是日本戰略家對侵略中國做出的逐步蠶食計劃。對於這個計劃,中國著名戰略家蔣百里曾經說過:中國對日不懼鯨吞,乃是怕蠶食。故對日不應步步後退,而要主動地實施全面抗戰

也就是說,中國如果對日全面開戰,中國還有一線生機。因為只要全面開打,戰爭的規模越大,中國人就越團結。憑藉中國的國土和人口優勢,可以與日本人對耗;而若是中國不敢全面開戰,坐等日本慢慢吞噬,那麼中國也將必亡。因為地方派系與中央並不團結。只要中央不給力,地方派系很有可能爭相投日。畢竟歷史上的帶路黨,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南宋、大明,都是這麼滅亡的。


當然了,我們知道。日本人的這個逐步蠶食中國的計劃並沒有成功。因為,在實行第二步吞併計劃時,日本人就自己亂了陣腳,改變了蠶食計劃


當時的日本少裝派非常囂張,認為本國戰略家制定的蠶食計劃太膽小了。並且,他們還囂張的認為,只要日本大規模侵華,中國在三個月內必亡。

就像某部電影裡面說的那句臺詞:直接搶不就完了,費這事幹嘛?


於是乎,在盧溝橋事變爆發後,也就是日本在吞併華北的關鍵階段。以當時日本陸軍省和參謀本部負責人為代表的主戰派,尤其是陸相衫山元大將,拼命的叫囂,要求擴大侵華的戰爭規模。後來關東軍和朝鮮駐屯軍也很關心,在旁邊煽風點火,生怕戰爭打不起來似的。關東軍司令官植田謙吉,參謀長東條英機,朝鮮總督南次郎,朝鮮軍司令官小嘰國昭紛紛向陸軍省上書,堅決要求向中國增兵,並向中國全面開戰。

於是,裕仁天皇最後否決了以陸軍參謀總長閒園宮,內閣首相近衛文磨為代表的保守派的決定。宣佈向華北和華東增兵,從而將蠶食中國變成了全面侵華戰爭。

而陝西(關中平原)也因為日本的戰略計劃變更,從原本馬上要遭到侵略的地區,變成了次要戰略要地。因為,日本跳過了原定的第三步和第四步,直接進行第五步,攻打國民政府的江南核心地區了。

到了1937年底,日軍攻佔國府首都南京。這在戰術上是日本侵華的一個重要勝利,但從戰略角度來看則是一個巨大的錯誤。

因為這一軍事行動,一方面使得日本大本營不得不放棄相對穩健的逐步蠶食的策略,轉而發動具有極大風險的全面侵華戰爭;另一方面則改變了戰爭軸線,放棄了已經多次被中國北方遊牧民族驗證的自北而南的擴張路線,而採取由東向西推進的策略

而關中平原,也就從日本侵華的前線,變成了日本侵華的中國大後方。



到了1941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前夕。日軍已經深陷在了中國戰場。

為了扭轉頹勢,給即將發動的太平洋戰爭掃清後顧之憂。日軍制定了清掃駐守中條山地區國軍,並三路夾擊重慶的戰略規劃。

前者很多人都知道,就是中條山戰役。國軍慘敗,退出中條山地區。

後者不為常人所知,是由日本大本營制定的一個叫【一號作戰】的襲擊重慶的計劃。這個計劃由橫山勇制定,按照計劃,日軍從陝西和廣西襲入重慶境內。

根據這個計劃,日軍對關中平原發動了大規模的轟炸。日軍對西安進行年年轟炸,累計轟炸了 145次,對清真寺,寺廟,醫院實行無差別攻擊,半個西安城都被炸沒了。據當時的文獻記載,西安城牆外的樹上掛的都是人肉絮,慘不忍睹。

不過,由於後來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大量的王牌部隊被迫東移和美軍及英軍作戰,這個計劃也就擱置了。

值得一提的是,抗戰初期日軍還對陝甘寧邊區發動了進攻,但被八路軍打跑了。



又過了三年,到了1944年,由於日軍發動豫湘桂戰役。這一次,日軍對關中平原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日軍的南下部隊在攻佔洛陽後,以三萬人的兵力沿著隴海鐵路向西直進,連克澠池、陝縣等地,直撲關中平原的門戶——靈寶(函谷關所在地)

當時日軍發動這個靈寶戰役的目的,是想在不影響主作戰的情況下佔領潼關,為以後進攻西安進行試探性攻擊。結果在中國軍隊的節節抗擊下,再加上豫西走廊的天然地理優勢,日軍未達到目的,最後只得撤退。

又過了一年,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抗戰因此結束。日軍對關中的軍事威脅,也就此告終。


總的來說,日軍沒攻下關中的原因很多:

首先,共軍和國軍出於各自目的,都在保護陝西(關中平原)。

陝北是陝甘寧根據地,敵後抗日戰場的後方基地,當然要拼死保護了;關中平原是重慶的北面屏障,國民政府怕日軍從西安南下重慶,也要拼死保護。

其次,關中平原本身的地理位置非常好,是一個易於固守的地區。

第三,日軍的戰略規劃變更,導致日軍在士氣最旺盛時,沒有去打關中。等到後來日軍開始重視關中時,日軍戰力疲乏,也沒有能力對關中投入大量的兵力了。


Mer86


日本鬼子沒有攻入陝西是因為陝西孫蔚如在中條山血戰四年,從1938年堅持到1941年,三萬秦軍抗擊十萬鬼子兵,小鬼子不能前進一步,根本就到不了潼關城下,而潼關是陝西東大門,是進入大秦的必經之路。小鬼子的作戰計劃是打通隴海線,一直打到蘭州,將蘭州武漢廣州連城一條線,然後從陝西走司馬錯滅蜀,或者鍾會滅蜀的路線奪取四川,接下來攻取西南半壁,可是美夢被秦軍粉碎,1941年蔣該死把中條山秦軍撤下來,把中央軍換上去,幾下就被小鬼子打的人仰馬翻,可是此時太平洋戰爭已經爆發,小鬼子也無力進攻潼關,陝西得以保全。從喜峰口到崑崙關,從臺兒莊到長沙會戰,常德會戰,秦軍從未缺席。臺兒莊大戰秦軍總指揮關麟徵後來因為戰功當了國民黨陸軍總司令,小鬼子尊稱關麟徵為關鐵拳,臺兒莊兩個視死如歸的敢死隊長仵德厚,王範堂都是陝西人,臺兒莊大捷秦軍功不可沒。陝西杜聿明的崑崙關大捷;陝西胡鏈的石牌保衛戰大捷,保衛了四川東大門,使四川免於淪陷;張靈甫在陝西漢中練兵,然後率領一幫陝西熱血青年到湖南和日本鬼子浴血奮戰,長沙會戰,常德會戰這些惡戰我們一次都沒有缺席,湖南人直到現在逢年過節還到漢中來慰問倖存抗戰老兵了。現在有些人有一種十分無恥的邏輯,認為自己淪陷了就是光榮,而沒有淪陷的地方就是旁觀者,不光榮,如果淪陷區靠自己的力量能打跑小鬼子,又為什麼不拒敵於國門之外?非要把小鬼子放進來禍害自己。你淪陷了就說明你功勞大,照這邏輯,假如當年全中國都淪陷了,豈不是對反法西斯戰爭的功勞更大更光榮。有些淪陷區無恥之徒在遇難同胞屍骨未寒之時便迫不及待勾結日本鬼子建立漢奸偽政權,自己心安理得給日本鬼子當良民,然後出了幾百萬偽軍和日本鬼子狼狽為奸進攻抗日根據地,現在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寡廉鮮恥至極!


大漢摯愛詠春


這問題提的沒有一點科技含量,誤人子弟十分明顯:

話說中國四大古都裡面長安古名“長安”,長安者長治久安,還是有一定道理。自鴉片戰爭起,英法聯軍,八國聯軍,日本鬼子還真的都不曾進入關中西安。這在四大古都裡面是獨一份。

北京北佔,南京淪陷,洛陽淪陷。實際上早在1938年鬼子牛島師團就佔領了關中東路門戶,潼關對面的山西永濟。陝軍第四集團軍主力,38和98兩個軍就出潼關,陳兵山西中條山,血戰日寇,保潼關不失。晉西大捷,陝西報紙曰:我關中不失,全賴我第四集團軍將士前方苦苦支撐。後日本曾三次制定“西安作戰計劃”,以控制西安為重點,以北上佔領延安,消滅我黨,南下佔領重慶,使國民黨屈服為目的。均遭頑強抵抗而以失敗告終。

地面不行,就來地上。1937年到1944年鬼子轟炸西安八年間,給西安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潼關到西安一線設置許多防空高炮,西安城在鐘鼓樓還設置了報警臺,但是依然損失嚴重。八年間鬼子飛機累計轟炸145次,出動軍機累計1106架次,投擲炸彈3440枚,炸燬房屋累計6781間,炸死西安軍民2244人,炸傷1245人。

西安雖然遭受巨大損失,但直到抗戰結束,日軍也不曾打過黃河,佔領潼關,進入關中西安。





睜眼看西安


沒動手?樓主天真了。

1937年7月7日,日軍進攻北平,發動了更大規模的侵華戰爭。蔣介石所統率的國民黨軍隊,大部紀律鬆弛,一盤散沙,短短几個月裡,幾十萬大軍屢屢被日軍挫敗,一退再退。不久,太原淪陷,日軍進逼黃河。到1938年,日軍已經佔領了東北、華北、華東大部分省市。把戰線燒到了陝西外圍。

1938年3月,日軍牛島、川岸師團兵臨黃河風陵渡。如果日軍佔據作為晉、秦、豫三省重要渡口的風陵渡,就意味著:倘舉兵渡河,不消半個時辰,屏護大西北的天險潼關便赤裸裸地亮出門戶,而橫貫東西部的交通大動脈隴海鐵路也將被攔腰截斷…

也就是說,七七事變以後,不到一年時間日軍就已經到了黃河岸邊,但之後七年時間,日軍始終沒有進入陝西。從而使陝西這片古老而神聖的土地免遭日本人鐵蹄的蹂躪。

我們在前面曾經有文章分析了潼關以及黃河天險對於陝西軍事防禦的重要性。但今天我們要說的,是陝西軍人。

事實上,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個道理古人都知道。

雖然擁有潼關、黃河天險,也不足以保證陝西的安全。真正將日本人擋在陝西外圍的,正是陝西軍人。

但是因為種種原因,這一段悲壯的歷史已經被湮沒了。

因為這支軍隊不是國民黨嫡系,由於之前楊虎城的陝西軍隊發動了西安事變,蔣介石一直對這支軍隊懷恨在心。所以雖然取得一系列戰果,卻很少受到當時政府的嘉獎,也極少登上當年的報端。

日本人佔領山西以後,蔣介石嫡系西安行營一片驚慌。許多人認為關中無法守衛,應當放棄。在此危難之際,孫蔚如將軍拍案而起。他一方面數電蔣介石以及國民黨軍政當局,歷述黃河可守、關中可保、日軍定被遏止的理由,一方面利用報紙、電臺和各種集會宣傳鼓動堅決抗日、抗日必勝的信心。

1938年7月,蔣介石命令十七路軍改編為31軍團,任孫蔚如為軍團長,全部離陝東渡,開赴晉西南抗日第一線,以堅守中條山,保衛黃河安全為任務。蔣介石嚴令孫蔚如,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得退過黃河,拼命死守。不久,又將31軍團改為第四集團軍,孫蔚如任總司令。

這支軍隊的領導,主要是孫蔚如和趙壽山。

孫蔚如(1896-1979)是陝西灞橋人,曾任國民黨六屆中央執行委員,陝西省主席,他本是楊虎城的兩大心腹將領之一。西安事變後,馮欽哉隨蔣,楊虎城出國,他就成為陝軍的主帥。是抗戰時的第四集團軍司令,以堅守中條山出名,被稱為“中條山鐵柱子”,最後官至第六戰區上將司令長官。

孫蔚如

趙壽山是陝西戶縣人,現在叫鄠邑區。本來也是楊虎城的心腹將領,在中條山保衛戰中,任38軍軍長。1940年冬,蔣介石下令調三十八軍開赴河南,不久中條山失陷。趙壽山深感國共合作無望,遂於1942年10月經彭德懷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來到陝北,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副司令員、前委委員。1949年9月,為第一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建國後,曾任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席和陝西省省長等職。

趙壽山

1938-1940年,孫蔚如、趙壽山率領的這支陝西軍隊堅守中條山三年多。

在歷時三年的中條山保衛戰中,共有2.1萬人犧牲在中條山下、黃河岸邊。可以說,是2萬多名關中子弟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在黃河岸邊築起了一道保衛家鄉的鋼鐵防線。這支軍隊先後粉碎了日軍的十一次大掃蕩,使日軍始終未能越過黃河,進入西北。11次反掃蕩中,以“血戰永濟”、“六六戰役”、“望原會戰”最為慘烈悲壯。

其中最令人震撼的,是1939年“六六戰役”,日本人準備得很充分,火力很強,中國軍隊被分割包圍,其中被圍困在陌南鎮跳黃河的,大多數都是從西安來的‘學生兵’,他們還沒上過前線,甚至還沒學會打槍,很多人連武器都沒有。他們第一次上戰場,就被日軍分割包圍,赤手空拳,走投無路,不願被俘,於是跳了黃河……

少部分游到黃河對岸的,被蔣介石的嫡系胡宗南部隊按照逃兵在中途擊斃。

現在已經無法統計當年跳黃河的人數了。現在根據民間一些積極人士的研究,認為當年跳黃河的有800人,甚至更多。

陝西軍人,寧死不降。是老秦人開始的傳統。

800軍人跳黃河,如果宣傳出來的話,不啻於“狼牙山五壯士”、“八女投江”這樣耳熟能詳的先烈事蹟,甚至應該更震撼一些。

可惜的是,到1940年,蔣介石認為陝西軍隊和共產黨聯繫密切,決心把孫蔚如的軍隊調到黃河以南。

1940年10月,孫蔚如接到蔣介石的調防命令,率部離開了浴血苦戰將近三年的中條山,到中原戰場參戰。晉南百姓含淚送行……

陝西軍調走後,蔣介石把中條山的防務交給了大量沒有山地作戰經驗的部隊,半年後(1941年4月),17萬大軍防守的中條山卻在20天內全線失守。這就是大家熟知的“中條山戰役”。

中條山戰役可以說是抗戰以來打的最窩囊的戰役之一。國民黨正面戰場上最大的一次潰敗,軍隊犧牲被俘八萬人,蔣介石稱之為“抗戰中最大之恥辱”。 所以後來很少有人提。

其實這件事情,完全就是蔣介石的指揮責任。如果是陝西軍隊駐守,那會那麼容易全線失守?

所以說,蔣介石的敗退,跟他自己用人不當,指揮不力有很大的關係。

日軍佔領了中條山後,卻仍然沒有西渡黃河,進入陝西,進而進攻重慶。因為此時國際形勢發生了變化。這是1941年5月,日軍的戰略計劃已經從西進改為南下。日軍缺少石油和橡膠,如果不能儘快佔領南亞和東南亞,龐大的戰爭機器將無法運轉。

又過了半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捲入了“二戰”;此後,日軍陷入了中國戰場與太平洋戰場的泥沼中,再也無力西進了。

當初,如果沒有以陝西軍為主力的中國軍隊在中條山的頑強堅守,如果日軍進攻中條山的陰謀早早得逞,那麼,日軍西進成功,抗戰的歷史,甚至中國的歷史,都要重新改寫了。

所以我們今天歡呼抗戰勝利。請銘記這支守衛了國土,卻沒有得到相應待遇的國民黨軍隊!

我是成英文(微信:chengyingwen1982),一個旅遊博士,任教於西安外國語大學旅遊學院。旅遊、戶外、騎行、攝影愛好者,騎車去過中國20多省,走遍陝西所有區縣,探索過很多冷僻的帝王陵、大遺址、寺院。

很高興通過今日頭條平臺和大家交流。歡迎關注、交流、批評指正!


成博士陝西旅遊


關中地區又稱關中平原,它介於秦嶺和渭北山系之間,東西長350多公里,號稱“八百里秦川”。自古就有“四塞之國”的說法,四周都有天然屏障,易守難攻。北邊是黃土高原,南邊是秦嶺,東邊有著名的函谷關,該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中國著名的雄關要塞。

日本本土太小,提供的資源有限,所以需要以最小的代價佔取最大的資源。包括人口資源(勞動力和偽軍等),自然資源(各種物產、礦產及糧食等),但關中地區在唐朝之後,從密度到糧食總產量都不及江南。易守難攻,攻佔關中需要的代價不會小,即便攻入潼關,關中平原不比江南的平原,高原溝壑較多,並不適宜日本機械化推進。

從東北出兵,由北向南推進,先集中全力攻下漢中,利用其機械化優勢攻取華北入主中原。然後再從漢中攻取四川就比從貴州或沿長江進攻四川容易得多了。這樣中國危矣!但是這樣對日方來說也有不利的因素:

九一八事件本身就是下層軍官策劃的突發性事件,因為在此前,日本高層暫時是沒有對華全面開戰計劃的,所以從戰爭開始,日本就一直被低層軍官牽著鼻子走。當時國民政府在南京,如果放任日軍自北向南進軍,將會把南京和上海與中國內陸分割開來,中國將失去戰略縱深,等於坐以待斃。

後來,國軍高級將領李宗仁在回憶錄裡,曾經分析了日軍當時面臨的軍事形勢。他認為日軍長於戰術,而短於戰略,缺乏戰略分析能力。他認為,日軍不應該從河南向關中進攻,在中條山地區和國軍進行戰略決戰。因為這一地區地形以山地為主,不利於日軍的機械化部隊展開,也不利於日軍的炮火優勢發揮。


士兵FF


首先,筆者認為關中地區並非一直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其實,隨著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政治重心的東遷,關中地區的戰略地位發展到明清時代,已經不再像漢唐時代那般重要了。

關中地區,所指的是潼關(函谷關)、大散關、武關、蕭關這“四關”以內的區域,大致就是今天的西安、咸陽、渭南、寶雞一帶。關中南有秦嶺作為依靠,四周雄關狹隘環伺,易守難攻;加上中間又有渭河貫穿,土地肥沃,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因此,從秦漢至隋唐時期,關中地區的長安(西安)曾長期作為大一統王朝的都城,而中原的東都洛陽,更多的只是作為陪都。因此,關中地區在當時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區,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自然也就成了歷代兵家之必爭。

畢竟誰控制關中,就等於獲得豐厚的人力物力資源。進可東取中原,西通西域,南下川蜀,從而一統天下;退亦可依險而守,保境安民,稱王一方。

但自唐朝覆滅後,關中地區就逐步衰落了。因為,隨著中國經濟重心的逐步南移,南方的錢糧稅賦越發的重要,政治重心也隨之發生偏移。兩宋時期是“蘇湖熟,天下足”;發展到明清時期則是“湖廣熟,天下足”。所以,唐末以來,作為漕運中心的汴京(開封)地區便快速崛起,併成為繁榮的北宋都城,這是中國古代政治重心的一次較為徹底的東遷。

發展到明清時期,中國的政治重心再進一步往東,來到了華北的北京。得益於京杭大運河的疏通,運河貿易得以發展起來。而依託運河便捷的漕運,南方豐富的錢糧得以源源不斷的送往北京,保障了王朝都城上百萬百姓、數十萬戍衛軍隊,以及中央各級官署官吏、王公貴族等的糧食安全。

這讓北京擁有了成為大一統王朝政治中心的能力。 而在明初,朱元璋雖定都南京,卻一直有遷都的想法,曾派太子朱標考察過關中的西安。但朱標所看到的關中地區,是一片蕭條,民生凋敝,而且遠離南方經濟發達地區,錢糧難以得到補充。所以,朱標得出的結論是,西安不適宜成為大明的都城。

說到這裡,我們就能看出,明清以來,關中地區其實已經淪為次要區域,不再是我們的兵家必爭之地了。這一點,我們從民國時期的軍閥混戰中都能看得出來。

民國的軍閥混戰,主要的勢力像奉系、直系、桂系、皖系、滇系等軍閥勢力,他們爭奪的主要地區都不是關中。像直奉戰爭,兩大軍閥勢力所爭奪的,是華北地區的控制權;又如規模浩大的中原大戰(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耗時最長的軍閥混戰),蔣介石與閻錫山、馮玉祥等新軍閥勢力所爭奪的地區,就是中原河南和山東、安徽等省......

也就是說,關中地區的戰略價值,在近代並不重要。

因此,日軍壓根沒必要費這個勁,翻山越嶺的跑去攻佔關中。其次,當時日軍的戰略目標不在深入內陸;抗日戰爭,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日軍雖然裝備及訓練水平遠在中國軍隊之上,但是中國幅員遼闊,有的是戰略縱深。

雖然日軍在開戰之初一再叫囂要三個月消滅我們,但這是不可能的。在中華兒女浴血奮戰下,經過一場場大規模戰役,日軍也很快到達了他們的極限。自1938年10月下旬,廣州、武漢兩座重要城市失守後,日軍由於戰線過長,兵力越顯不足,進攻力度大打折扣。

於是,日本不得不調整侵華政策,從徹底侵佔中國,轉變為在軍事上困死中國,再妄圖從政治上誘降國民政府,而抗戰也隨之進入相持階段。自1938年10月下旬,廣州、武漢兩座重要城市失守後,日軍由於戰線過長,兵力越顯不足,進攻力度大打折扣。當時,日本由於兵力不足,無法進一步侵佔中國的內陸地區,日寇只能著重侵佔我們的東部沿海地區,企圖斷絕中國與外國的聯繫,阻斷國外的援華物資。

至於內地的戰略重心,日軍一方面是掃蕩北方的敵後抗日勢力,而另一方面則是加緊對逃往重慶的國民政府的進攻。所以,湖南反而成了抗戰期間,敵我雙方正面戰場上爭奪最為激烈的地區。至於關中地區,顯然就不在日軍的主要考慮範圍之內。

最後,就是關中確實易守難攻;前面我們都說到,關中地區四周雄關狹隘環伺,自古以來就是易守難攻,而且當時又不是什麼經濟富裕地區。這對於本就兵力不足的日軍而言,沒有多少吸引力。就像東部沿海的福建一樣,日軍也沒把它全部佔領,只是佔據了重要的幾個沿海城市,達到封鎖中國的目的就夠了。也就是說,關中地區對於日軍來說,無疑就是一塊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攻打它顯然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執筆:這些歷史要讀


小小嬴政


從關中地理位置上講

首先我們來看看關中地區的位置(圖中紅色區域)

關中地區又稱關中平原,它介於秦嶺和渭北山系之間,東西長350多公里,號稱“八百里秦川”。自古就有“四塞之國”的說法,四周都有天然屏障,易守難攻。北邊是黃土高原,南邊是秦嶺,東邊有著名的函谷關,該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中國著名的雄關要塞。且不說在鄰近的地方要想進入關中都極其困難,更別說遠在海外的日本想打進關中,關中地區主要位於陝西,在中國已屬西部內陸地區,日本要打到關中是非常困難的。

從日本入侵策略上講

當時日本對華的入侵策略是自東北向東南沿海深入,再逐漸向西進軍,再配合東南亞日軍北上,企圖吞併中國,按照這個策略,關中地區根本不再其前期考慮的範圍之類,畢竟日本是海外島國,關中地區相隔遙遠,戰略意義根本不大,難道還能再未站穩腳跟的情況下深入內陸去取一個對於當時日軍來說沒什麼意義的關中?這不是自取滅亡嘛!

從當時的時局上講

這也是我為什麼說日軍根本都打不到關中地區,二戰日軍不止是對中國進行侵略,同時對美國,菲律賓,朝鮮,蒙古等多個國家都發起了進攻,主戰場自然是中國,但其同時對多國進攻也陷入了多線作戰的困窘之地,而且在中國遭到了偉大的中華人民激烈的抵抗,其正面戰場主要再中原,華北,華南地區,對於遠在西部的關中地區可以說是望成莫及。陷入長期多線作戰的情況下,其國力也難以支撐其繼續侵略擴張,加之更多的反法西斯武裝的投入戰鬥,日本終以失敗告終。

反對戰爭,維護和平,這是世界上每一個人的責任,望大家都有一顆維護和平的心,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靈魂的感觸


關中地區四面環山,易守難攻,有渭河、涇水橫穿而過,還有八百里肥沃秦川,是天賜的一塊天府福地。宋朝以前關中地區一直是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流傳著得關中者得天下的諺語。抗日戰爭期間日寇沒有攻入關中地區,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其一、日寇侵佔中國的戰略是先南北夾擊,再由東至西全侵佔;其二、關中地區資源不及東南、華北地區多;其三、抗日軍民拒敵於黃河之東!

日寇從明朝後期開始策化全面入侵中國,其根本戰略是先佔朝鮮,再佔東北;接著北軍南下,南方由上海登陸中國,南軍在北上,南北合擊之下佔領中國東部地區;再接著以戰養戰,由東向西全面侵佔中國。關中地區地處中國腹地,並不在日寇優先考慮的侵佔範圍內;先佔關中對於中國人有巨大優勢,但是對日寇則是巨大的劣勢。因此日寇是先從東北向南侵佔華北地區,接著從上海向南北並進,侵佔中國最為富庶的地區。

關中地區從周朝開始就是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長期的人口爆炸式增長,對資源的利用與破壞十分嚴重。唐朝的黃巢起義後,將長安城燒為一片廢墟,之後又有五代十國,關中地區年年戰亂,資源破壞十分厲害,沙漠開始內侵。另外太平天國起義之後,陝西爆發了陝甘回亂,清軍與叛軍混戰,死傷超過三千萬以上,到民國時期也沒有恢復人口峰值。宋朝以後,中國的經濟中心開始南遷,特別是清朝晚期的門戶開放,使得東南沿海成為了中國的富庶地區。日寇都是中國通,自然知道中國的資源分佈情況,因此他們並沒有將關中地區放在首要攻佔位置。

全面抗戰爆發以後,中國軍隊通過淞瀘會戰改變了日寇的戰略方向,從上海登陸的日軍大部分由東向西攻擊中國軍民,關東軍也沒有南下合擊中國軍隊,此舉有利於中國軍民的長久抗戰。從1938年到1939年底,日寇從府谷渡口到潼關渡口,發動了大小20多次的渡河戰鬥,都遭到中國軍民的迎頭痛擊。黃河天險與關中軍民對日寇的頑強抵抗使得日寇無法進入關中地區,另外外圍的中國軍隊對日寇的層層阻擊,也使得日寇無力西進。孫蔚如將軍率領3萬秦軍在中條山抵抗10萬日寇四年之久;陝西軍民出陝抗擊日寇,全國各地都有陝西軍隊的身影,關麟徵、杜聿明、胡璉、張靈甫、仵德厚等將軍都是他們中的代表人物!


大秦鐵鷹劍士


關中地區在中國軍事歷史上的戰略地位

關中地區就是今天的陝西中部,又稱關中盆地,八百里秦川說的就是這裡,戰國時期六國合縱伐秦多次,很多時候都沒能打入關中,可見其易守難攻之勢,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秦朝就是由關中地區最後走向統一全國。

秦朝滅亡後,曾經有人勸項羽定都關中以圖天下,項羽以“衣錦還鄉”為由返回楚地,將關中地區封給秦朝降將,公元前206年劉邦暗度陳倉取得關中,然後取得楚漢相爭的資本,最後亦是以關中為根基最終一統天下。

劉邦建立漢朝後,又將都城定於長安,縱觀整個兩漢,關中地區一直都是各方爭奪的焦點,魏晉南北朝時期,關中的政治中心地位稍有下降,到隋唐時期又重新確立了關中的政治地位。

在五代之前,說得關中者得天下也不為過。

五代十國後,中國政治格局從東西政治轉變為南北政治,關中的戰略位置不斷下降,在明清時代關中的經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恢復和發展,關中地區依然是一塊戰略要地,晚清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慈禧挾光緒帝西逃就選擇逃往關中的西安。

然而就這樣這樣一個兵家必爭之地,為何日本卻未能將其攻下?縱橫今天就和大家來探討探討。

日本侵華選擇了由東向西推進,使得關中地區的戰略地位下降

日本人很有思想,侵略之前早就制定好了侵略中國的步驟,總體上來說,是一步步蠶食計劃,由東北蠶食華北,然後向華中、華南擴張,基本是沿著清軍當年入關的軌跡再來一遍。

不論是從北向南,還是由南向北,關中地區都是一個重要的樞紐,得關中得都相當於掌握了整體局勢的主動權。

當然,如果讓日軍由北向南推,對於當時的國民政府來講是極為難以防禦的,為了擺脫這種局面,蔣介石決定在淞滬跟日軍進行戰略決戰,然後吸引日軍從東向西,由低到高的入侵,這樣勢必會增加日軍入侵的壓力。

然而,地處中國第二階梯處的關中平原就變成戰略後方,日本人鞭長莫及。

花園口黃河決堤使得日軍始終未能西進

日本一直未有機會染指關中,縱橫認為和花園口決堤也有一定的關係,1938年在徐州會戰後,為了阻止日軍西進,蔣介石下令扒開鄭州北郊的花園口,造成黃河決堤改道,黃河南岸大部分地區一時間變成汪洋黃泛區。

雖然,手段有些決絕,並且給我方老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在戰略上卻遲滯了日軍的西進,花園口決堤之後,中日雙方沿著黃泛區東西對峙開始,日軍由原來沿鐵路線路西進的改為南下,一直到1944年日本才發動打通大陸交通線,做最後一搏。

隨著日本不斷對外擴張,日軍已經沒有能力打下關中

儘管日軍在二戰初期表現尚可,然而由於日本的野心太大,以致日本的國力都無法承受,到1938年武漢會戰結束後,日本已經無法再發動超過三十萬人次的大型會戰,侵華戰爭陷入相持階段。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挑戰更加強大的美國,導致日本不得不將更多的部隊抽調到太平洋戰場,日本在中國的攻擊態勢逐漸減弱。

在侵華戰爭期間,日軍也並不是沒有對關中發動過打擊,只不過憑藉天險,我方軍民多次將日軍打退,在豫湘桂會戰時日軍有攻打關中的打算,最終還是未能得逞。

日軍攻打關中的“性價比”並不高

以日軍的實力,如果調集精銳全力以赴向關中進軍,即使再大的困難,以日本人的戰鬥意志應該也是可以攻下的,然而這裡面還是涉及一個“性價比”的問題。

關中地區本身就易守難攻,東面既有中條山防線又有黃河防線,日軍在山西和河南全境都沒拿下來,更別提向西進攻地勢更加險峻的關中地區了,想要攻下必然要付出極大的傷亡。

而當時的日本,並不缺少土地,也不缺乏人口,日本人缺乏的是資源,是能夠維持日本持續進行戰爭的資源,關中地區是傳統農業區,鋼鐵、石油資源並不豐富,因而,日本即使打下也沒有多大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