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矢量發動機是不是因引進蘇35才取得成功的?

大點良小生


首先有一點需要說明的就是,搭載有矢量推力殲-10B中型多用途戰鬥機,已經在2018年第十二屆珠海航展上,進行了讓人頗為驚豔的飛行表演。並且此次殲-10矢量驗證機成功的完成一系列高難度的飛行表演動作,也標誌著中國也成為了世界上少數幾個能夠獨立自主研發矢量推力技術的國家。

至於,提問之中提到的類似中國自己的矢量推力技術,是不是因為從俄羅斯引進俄製蘇-35多用途重型戰鬥機才取得成功的言論。顯然,這樣的言論是不正確的。因為眾所周知,中國空軍真正開始接收從俄羅斯引進的蘇-35重型多用途戰鬥機,是2017年才開始的。以航空發動機這麼高科技含量的研發週期來看的話,是不可能也根本無法做到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相關的仿製研製工作的。

也通過從此次珠海航展各大新聞媒體拍攝的現場照片/視頻來看,國產殲-10矢量推進驗證機所搭載的國產矢量噴口,與俄製蘇-35重型多用途戰機所搭載的矢量噴口無論是裝置的結構上,還是外形上都是完全兩款完全截然不同的產物,是根本不存在抄襲或仿製的可能性的。

同樣,網上也有很多的軍事專家在看完國產殲-10矢量驗證機型的空中飛行表演後,都一致的認為,由中國軍用航空工業獨立自主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的矢量推進技術,是要比俄製現有矢量推力技術先進的多。只不過,考慮到目前中國這款矢量推力技術還處於驗證試驗階段 ,可能在可靠性以及使用壽命上,要比俄羅斯的差一點。


也有國內的相關新聞媒體報道稱,由成飛獨立自主研發設計生產的國產第四代重型隱身戰鬥機殲-20,也已經開始搭載國產大推力“太行”系列軍用航空發動機,進行相關的測試試飛工作了。未來也不排除,殲-20會換裝帶矢量噴口的國產大推力“太行”發動機成為量產機型,並列裝中國空軍部隊。


航空君


能抄的話早就抄了,關鍵是抄不著啊。中國沒少抄俄羅斯的技術。但是俄羅斯對矢量推力發動機看得很緊,防中國跟防賊一樣,買幾架蘇35磨磨唧唧拖了這麼多年,你以為中國真想要蘇35嗎?還不是想看看它的發動機怎麼玩的。俄羅斯把發動機焊死在飛機上不讓中國拆,這個當然是胡扯。任何飛機的發動機都是要定期拆下來維修的。



沒抄的第一個原因就是蘇35來的太晚,2014年珠海航展,蘇35才第一次飛到中國。2016年第一批購買的才到貨。僅僅兩年的時間,別說俄羅斯各種防範,就算是不防範,敞開了讓中國來抄,全套資料和全套工藝也都給我們,也抄不明白,時間太短。



沒抄的第二個原因就是抄來的始終是本糊塗賬,沒有自己弄明白。中國抄蘇27抄了那麼多年,俄羅斯可是把什麼東西都給中國了,手把手的教著抄,但是抄好了嗎?中國現在不得照樣乖乖的回過頭來買蘇35。你可以山寨別人的殼子,但是你山寨不了別人的精髓,一到考試必然露餡。



殲10B矢量推力驗證機,跟蘇35的是兩碼事。中國的矢量推力發動機跟俄羅斯的矢量推力發動機,是兩條平行的路線。最關鍵的技術倒不是發動機本身,而是可以360度轉向的矢量噴管。中國可以在比較落後的發動機上就來試驗矢量噴管。從理論上說,就算是殲七的發動機,也可以裝矢量噴管。殲七也能變成矢量推力戰鬥機。關鍵就是這樣做值不值得的問題。



從歷史上講,中國搞矢量噴管非常久了,大約有20年的時間了。那是蘇俄自己都還沒有完全搞定。在這兒跟大家介紹一位幕後英雄,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大響。他在這方面研究很深,而且帶著團隊做了很多貢獻。前兩任大老闆也全力支持自行研發。在十年前就在老闆面前已經演示過了可以擺動的噴管,但那時不能裝在戰鬥機上,現在殲10B終於是成熟了。



從技術上原理上來講。中國的矢量噴管設計得更為精巧,更為複雜。俄羅斯的設計比較簡單粗暴。與其說中國抄俄羅斯的矢量推力發動機,不如說中國學習的是美國F-16。很少有人知道美國在F-16戰鬥機上已經做過全向軸對稱矢量噴管。蘇俄的設計方案比較保守,只是在燃燒室後邊的喉道前做萬向節旋轉。中國的是平衡架式把可動機構一直做到喉道後邊。所以重大的差異就是俄羅斯的矢量噴管比較中,至少要增重110公斤以上。而中國的方案只增重50公斤左右,而且噴管的旋轉速度至少高一倍。


厲兵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次珠海航展沒有推出什麼新武器,自然要把矢量發動機當做亮點推出來。

實際上,中國研究矢量發動機已經有20年時間。

目前有了成熟研究成果,也不算意外。

因為部分資料沒有解密,部分資料又涉嫌洩密,薩沙也不好多說。

只能這麼說,目前殲10B的矢量發動機和蘇35沒有關係。

設計理念有很大的區別,況且俄國人根本就不允許中國人對蘇35發動機進行逆向仿製。

誠然,今天展示殲10B體現了中國在矢量發動機方面的突破,至少技術成熟了,可以安裝上驗證機。

但到實用化,也就是具體生產新一代戰機,還需要時間,可能需要好幾年。

還有,我們必須正視以下幾點:


第一,現代空戰中,矢量發動機並不太重要。

具體不想鋪開說,只能說歐美無數次軍演中,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在超視距完成的。

即便新一代隱形戰鬥機具有超機動能力,但實際上用到的可能性也不大。

即便是上一代戰機,F16V,蘇30之類,狗斗的可能性也非常低,甚至可以說幾乎不可能。

第二,美俄英都掌握這種技術

中國是第四個國家,看起來確實很牛。

但大家應該明白一點,這個世界上能夠正兒八經生產航空發動機,尤其是戰鬥機發動機的,也就是這幾個。

中國排在第四位,也不算高了。

只能說,我們起步晚,追趕航空強國的速度還是比較快的。

第三,驗證機的成功,不代表發動機可以用於實戰

不好細說。

如果矢量發動機非常成功,尤其是故障率、壽命、性能達到實戰需要,可以預計立即就會大量裝備部隊。

那麼,大家只要看看未來幾年是否出現大量的矢量發動機戰鬥機,就能夠知道這款發動機的性能。

如果不是這樣,就說明發動機還在驗證中,距離實用還有距離。


有進步是要肯定,也要鼓勵,更要讚揚。

但沒有必要過於誇大,更沒必要對於質疑發動機的人一律定義為噴子,破口大罵。

薩沙早就說了:如果批評不自由,則讚美無意義


薩沙


中國的矢量發動機是不是因引進蘇35才取得成功的?在2016的珠海航展上殲-20現身,取得一片歡呼聲,今年的珠海航展本以為主客還是殲-20,卻沒想到來了一個更加重量級的嘉賓,那就是世界上第一架裝備單發矢量發動機的殲-10B,在這次的珠海航展上可謂是大放光彩,被無數媒體報道。

最主要的還是因為在本次珠海航展上,殲-10B展現了幾個高難度動作,有眼鏡蛇機動,落葉飄等等戰術動作,這一系列動作曾是俄羅斯才能做出來的,但在幾十年後,中國也做到了這種地步,也算是一個遲到的驚喜,在如今的三代機上仍然適用,如果大批裝備,那麼中國空軍整體都會有所提升。

中國的矢量發動機從上世紀就開始研發,一直到現在,如今的珠海航展,第一次亮相,就做出來瞭如此高難度的動作,至於蘇35的引進促進中國矢量發動機發展的說法,從時間以及技術差異角度上就可以完全分析出,蘇35的發動機跟中國的矢量發動機並沒有相似之處,中國的發動機是純國產的。

如今有了這項技術,那麼在將來的空軍發展中,也是可以注入一血特別的血液,使中國空軍邁向新的章程。

總體來看,中國的這款發動機完全是自主研發,仿造蘇35的說法完全就是汙衊,中國的矢量發動機一定會越走越遠。


利刃軍事


雖然中國的航空發動機矢量推進技術直到2018年才算正式公開,但事實上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起步並不晚。查閱學術論文可知,早在1994年時中國航空發動機技術的研究人員就已經對矢量推進技術進行研究,到21世紀初已經進行了較深程度的技術探索。

可以說,中國在矢量推進技術方面雖然起步時間落後於美、俄、西歐,但並不算太晚。2013年,配用矢量噴管的渦扇-10已經裝機進行試車,而當時距離中國訂購的首批蘇-35S回國還有五年時間。

需要注意的是,中國從未引進過蘇-35,中國空軍裝備的蘇-35S是“側衛”系列的另一種戰鬥機。蘇-35原編號是蘇-27M,由編號可見蘇-35是蘇-27的一種改進型號。早期的蘇-35並不具有矢量推進噴管,直到蘇-35的11號機即蘇-37(也就是著名的“711”)才裝配了具備矢量噴管的AL-37FU,而該發動機已經於2000年拆機,中國不可能獲得關於蘇-35/37的矢量推進技術。

而蘇-35S的原型機編號是蘇-35BM,其中“BM”代表“大規模改進”,由於結構上完全是重新設計的飛機、發動機和機載設備也採用了新的型號,蘇-35BM/35S和蘇-35事實上除了編號幾乎沒什麼關係。蘇-35S採用的發動機型號為117S,該發動機中國從未引進過相關技術,更無從談及參考其矢量推進設計。在技術轉讓問題上,俄羅斯在出口蘇-35S時也並未向中國提供與矢量推進相關的資料,短短兩年時間內也根本不可能完成從破解原始設計到消化技術再到工程運用的過程。因此,中國航空發動機配用的矢量推進技術和蘇-35S沒有任何關係,將二者聯繫起來,實在是想得有點多。


軍機圖


國產矢推與俄羅斯的蘇-35沒有啥關係,是我們自己搞出來的。蘇-35前兩年才到貨,就是加班加點抄,這麼短時間也抄不出來。

矢推的技術很複雜,不光是將噴管轉轉方向,還有噴管密封,噴管偏轉角度大小,發動機控制系統等一系列技術難關。比如噴管偏轉角度多大,這是要進行無數次理論計算和調試才能確定的。而且矢推會引起推力損失,所以偏轉角度還需要考慮這個因素。殲10B矢推噴管偏轉角度可能沒有蘇-35的117S那樣大(117S是10度),這可能是為了儘量減少推力損失。

發動機控制對於矢推來說更重要,噴管偏轉響應需要發動機控制軟件和硬件的很好配合,做到心到手到的程度才行。

所有矢推的這些技術訣竅,別人不可能告訴我們,只能靠我們自己摸索。對於航空動力技術實力相對落後的我國來說,現在能攻克矢推技術是很了不起的成就。而且能裝上殲10B,大方在萬眾面前進行飛行表演,飛出了很多過失速機動動作,這已經充分說明了我國科技人員的自信,飛行員的膽量和精湛技藝。即便它現在不成熟,這也是發展中的普遍現象。但是有了矢推,再完善和成熟在今後就是水到渠成的事。(S)


聯合防務


從時間節點上看,中國的矢量發動機跟蘇35應該沒有一毛錢關係。

這次珠海航展,裝有國產矢量發動機的殲10風頭甚至蓋過了殲20。而空軍方面能把這架飛機拿出來公開表演,那是對這臺發動機有著200%的自信。這說明國產的矢量發動機已經非常成熟,非常可靠。考慮到航展的影響,以及軍隊的嚴謹,能把這款裝著國產矢量發動機的殲10拿出來這麼秀,說實話150%的自信都不行,必須是200%的自信。這款發動機的成熟肯定是絕對的。

能把發動機測試成熟,把參數都飛出來,咱們保守的算,最低最低得5年,從生產出成品,到測試成熟。而在前兩天的採訪中,有記者問楊偉總師:這款發動機未來是否會裝到殲20上。楊總師的回答是:你怎麼知道沒裝?給大家翻譯一下:你怎麼知道殲20現在沒裝這款矢量發動機?換成肯定句:殲20現在裝的就是這款矢量發動機。大家不要被殲10的普加喬夫眼鏡蛇和落葉飄把眼睛遮蔽,這款國產矢量發動機最駭人的地方在於:成熟。

殲20上已經裝備,並且放在殲10上給大家看個夠。而能做到這種程度,這款發動機的最成熟,最穩定版本最低已經誕生5年了。

而生產、測試,把圖紙上的方案變成成品,再到產品的穩定,最低最低還是5年。設計,圖紙,再加上5年。前期論證、方案,5年。

5年論證,5年設計,5年生產,5年裝機,這是在一切順利的情況下,這款發動機走到今天,至少20年。15年前,這款發動機已經開始出現在圖紙上了。而引進蘇35也不過是這2年的事情。所以在世間上看,國產發動機跟蘇35肯定是沒有什麼聯繫。

發動機是極其精密的產品,各國只能走自己的路,你改一個螺絲,整個設計方案都得受牽連。所以,即便是在這期間我們瞭解到了蘇35發動機的某些信息,其實對我們自己的發動機也沒什麼幫助。

最低20年前,我們的航空人已經開始開發自己的矢量發動機了。有意思的是國產發動機不行,在網上各種被噴,實際上也就是近6-7年的事情。也就是說在大家群情激奮嘲諷咱們國家發動機的時候,僅這一款矢量發動機,中國的航空發動機人就已經默默的奮鬥了13年,最低。這些鍵盤俠們,看著殲10的表演,大家是否有那麼一絲不好意思?

殲20面世開始,但凡有中國飛機的消息,就免不了一排鸚鵡出來喊:發動機、發動機......說實話,這些年,我一看發動機這三個字都噁心。

殲20服役,空軍的將軍宣佈這是國產的戰機,安裝的是國產的發動機。有人捂著耳朵喊:我不信,你吹牛逼。空軍明說了,殲20可以超音速巡航,依舊有人捂著耳朵喊:我不要聽,這是假的,你吹牛逼。

現在,把國產的發動機拿來,擺在你眼前,還是全向矢量的......

留給某些人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沒有經過實戰檢驗,這是他們最後的稻草吧?這是萬金油,能噴幾乎全部的國產武器。按照這些人的邏輯,咱們國家開發個手槍都得找個國家幹一仗。以現在的技術水平,通過數據、測試以及演戲對抗,最起碼也能達到90%的實戰效果。

殲10這次表演了普加喬夫眼鏡蛇機動和落葉飄,有些人又心理不平衡了,吐酸水:人家蘇27幾十年前就能做。蘇27能做普加喬夫眼鏡蛇,蘇35能做落葉飄,大家別忘啦,這兩款都是安了兩臺發動機的重型戰鬥機。這次殲10,是以一臺發動機就能做出這兩個動作,說明這臺國產發動機的性能是極其強悍的。性能應該強於蘇35的發動機。大家也可以腦補一下,殲20上裝2臺是啥效果。

如果殲20上面裝的是這款發動機,那麼之前宣傳的什麼亞音速性能非常好、到了超音速就是他的天下以及可以超音速巡航,就都是說得通的。而有楊總師的回答,這個如果也是成立的。

大約是前年,殲20上曝光了一款導彈,像一根鉛筆,沒有彈翼,就是一根圓柱體。那款導彈就是通過矢量發動機來進行機動飛行。而現在中國已經有了矢量的航空發動機,其實大家也可以期待有一款新式戰機,長得像導彈,機翼非常短,沒有垂尾,沒有鴨翼,飛的賊快,靠著調節發動機噴口轉向來進行機動。


何老師允武


別逗了!沒有蘇-35就沒有殲-10B TVC的眼鏡蛇?那印度怎麼LCA沒研究出來TVC版本呢?

矢量發動機(Thrust vector control engine,簡稱:TVC Engine)。這個名詞自從殲-10B推力矢量驗證機在珠海航展上驚鴻一瞥之後,關於中國推力矢量發動機究竟從何來的就引發了不少討論。其實要是把蘇-35扣上了中國矢量發動機突破根源的帽子根本就是個假議題!初期到達中國的蘇-35至今都沒有展示過超機動能力,何談促進我們矢量發動機突飛猛進呢?

中國研發推力矢量發動機,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60年代。正式體系研究,應該是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於是就有了下面這張照片。

推力矢量的最初模式:擾流板。看到載機了嗎?一架殲-8II型戰鬥機。這個時候我們起碼已經有系統的研發推力矢量發動機。另外還有很多圖片可以證明在20世紀90年代期間,我們已經在進行推力矢量噴管模型測試。

(就是這個圖中的操縱桿和發動機噴口)

上面2個圖,不過就是簡單說說我們的研發歷程。再提一嘴推力矢量發動機的基礎問題。在本人撰寫的《又一發動機技術被中國攻克,全世界立刻改口稱:這是一項落後技術》一文中,就明確說明了:

殲-10B所做出的動作意義是“完全由中國人自主設計、自主建造的戰鬥機、安裝自主研發的飛控系統、和自主製造的發動機,自主製造的矢量噴口技術,最終在中國天空上由中國自己的試飛員自主完成了超機動展示“

這裡面涵蓋了幾個方面:你需要有自己設計的戰鬥機,才有可能改裝。你沒有自己的發動機,也無法改裝矢量噴管,就算你有了矢量噴管,戰鬥機的飛控系統不是自己的,你也只能學三哥那樣手動操控。上面這些完事了,你還得有能夠飛,敢於飛的試飛員去實踐。好了,這些事關蘇-35什麼事?蘇-35是帶給我們圖紙了,還是帶給我們發動機材料了,或者俄方雙手附贈上了飛控系統代碼了?明顯就是沒有!


所以,殲-10B TVC驗證機所完成的各種機動,是在中國自行努力在的結果。跟引進蘇-35基本沒什麼關係,如果有一天看到蘇-35和殲-10B一起在中國的天空上表演“眼鏡蛇機動”,那或許可以說蘇-35對中國的推力矢量發動機有一定的借鑑和參考意義。就現在來看,作用幾乎為零!

如果說給你架帶了矢量噴管技術的戰鬥機,就能促進國內矢量推力發動機的研發。那印度還有蘇-30MKI,那印度的LCA戰鬥機,怎麼沒搞定?!這就是最簡單的反例。

我是“頭條號:無名高地”,長期關注軍事裝備及相關領域,希望我的解答能給您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

無名高地


中國有引進俄製技術的傳統,有此一問,並不覺得使人奇怪,只是這次,劇本實現了反轉,這個真沒有。是次珠海,殲-10B上陣,帶給國人的驚喜有點大,容易使人不太敢相信,我們的變化這麼大,還這麼快,心忑忑地有點小小不能適應,不是說我們的發動機一直不行嗎,到現場的對岸綠媒也感吃驚,使用了幾個扎人的字眼,不由使人火冒,終於擺脫模型醜名,幾個字不多,哪一個也使人礙難接受,不說為自己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把話說得這麼難聽,竟把自己置於何地。“太行”巍巍如山屹立,收拾二三毛賊,自不在話下,一聲輕咳,亦如天崩地裂,心中有鬼之人也會大驚失色的,因是故意貶損以掩窘態,自然正常。來看蘇-35到貨,時間為2016年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我們也不可能完成突破,要想打聽到這事的貓膩,也許細心的軍迷可以幫助到我們。2014年俄羅斯攜多款矢量推力發動機參加珠海航展,我們的工程技術人員只是遠遠地瞄了一眼,如此而已,這說明什麼呢,俄為我國量身定製的矢推沒有成功,那時間我們已經取得了成功,除此之外,沒有第二種解釋。

●無風不起浪。浪高三尺為哪般?當年我們沒有,多少人帶著羨煞的目光觀察印度的蘇-30MKI,一直在說,吵吵成聲,這個要比我們強得多。今年太行矢推成熟了,又有人在鼓譟,這個完全沒有用?沒有用?能肯定嗎?簡直是要滑天下之大稽。央視為此還專門做了一檔節目,以正視聽。造謠者鼓唇弄舌藏得深,對此,網友們一定要有足夠的認識。正確的判斷來自正確的認識,矢推在近距格鬥佔位,在遠矩規避導彈攻擊,即具有不小的優勢,美俄等大國在二代到五代機裝備了不少這玩意,你能說沒有用嗎?所以造謠者的技法不算高明,心態拙劣得也是不要不要的,騙不了別人,只能顯示自家陰暗,躲在角落裡只能長長一聲嘆息,唉,這顆大白菜,又被我兔給拱掉矣。

●餘韻猶長。矢推的想像,可以舒展一下下,比如我們盼之多年的垂直起降戰鬥機,矢推原理雖與太行矢推不同,但在技術上有一定通用型。打造075,沒有垂直起降戰鬥機,我們的大平頂,在制空能力上正會顯得不足,我們更進一步,在此基礎上,打造出一款可向下偏轉90度以上的矢量推力噴管,正是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和目標。只是現在還看不到有相關的戰鬥機型號,殲-31是雙發,殲-10只是四代機。要說在殲-16至殲-19內想像,在未有確鑿的證據以前,無關宏旨,大約也只能展開相關討論罷了。魂舞大漠覺得,只要有相關作戰需求,發展已不是問題。要在會不會發展,現在的觀察,似乎還存在著不少爭議,主要是垂直起降戰鬥機,看著挺好,還存在著不少不能克服的技術問題,單發戰機,對發動機推力要求更大,如美國F-135增推以後都達到了20噸,目前我們實現的技術前景還不算明朗。

●逝者如斯夫。近二年,波音,空客在中國開了組裝生產線,包括髮動機,99%的零部件都實現了在中國生產,只有一個燃燒室好像還在本土生產,這說明了一個問題,那便是中國面前,發動機已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矢推的例子,可以見於俄羅斯,年年珠海,總要把他的各型矢推拿來展示,展示即有合作的願景。不國不聞,安心發展自己,所以有了今天的成就,並非偶然。我們購買蘇-35,每架附帶8臺117S發動機,價格為8300萬美元,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事,即說明我們在軍用大推8-10一級的成功,自然矢推也在此之列。烏克蘭傾其所有,在重慶與我們一傢俬家公司天驕展開合作生產,網上傳言,要調查云云,其實就是不瞭解我們發動機的進步。可以毫不客氣地講,他們的所有型號,都是過去的技術,已不算先進。要講調查的話,純粹子虛烏有。


魂舞大漠


大家好,我是進來打臉的,蘇35在16年底才到中國,莫非我們用兩年就偷學到了矢量推力這麼尖端的技術?你自己覺得現實嗎?所以吐槽君看到這個題目表示很氣憤!我表明兩點,第一、俄羅斯蘇35矢量推力發動機技術和我們不是一個類型,並且在技術比我們落後兩代,殲10B驗證機在珠海航展上用事實證明了這一點!第二、我國矢量發動機技術從幾十年前就起步了,俄羅斯曾經想賣我們,但是我們壓根沒瞧上眼!



俄羅斯矢量推力技術落後我們兩代

單從技術上講,俄羅斯人關節式推力矢量技術非常原始落後,它們只是在加力燃燒室後面做了一個噴管鉸接,比我們的殲10B的軸對稱矢推技術落後兩代。從長度上來說,俄羅斯人的矢量噴管讓發動機足足增加了40釐米,看起來又笨又長,而我們目測不到30釐米,不仔細看根本發現不了。從重量上看,蘇35的矢推增重超過110千克,而我們只有不到50千克。從偏轉能力看,蘇35的矢噴只能實現上下15度的偏轉,而我們的矢推則能實現全方向高達20度的偏轉,而且每個菊花片都可以單獨運動,提供了更多樣化的力矩。總體技術上,蘇35的矢推和我們根本就沒有什麼關係,毛子落後至少兩代!


(我國軸對稱矢量推力技術)

(蘇35二維矢量推力發動機的同步和差動)

我國矢推技術從幾十年前就已經起步

雖然美帝在上世紀90年代就利用F-16/MATV驗證機成功進行了軸對稱矢量噴管的測試,但是我國起步也並不晚,早在2003年的百家講壇上,中國工程院劉大響院士就已經證實我國624所、606所進行了軸對稱矢量噴管的地面臺架測試,而且試驗非常成功,只是當時缺少可靠的航空發動機和機型進行改裝,所以一直沒有進行公開露面。到了2010年之後,俄羅斯留裡卡設計局"禮炮"公司一直向我國推銷帶矢推的AL-31FN改進型發動機,而這種發動機也時不時的在國內裝備展中露面,只可惜我國那時候矢量推力技術已經高度成熟,壓根看不上俄羅斯人的“拼多多版技術”,最終在去年年底,國產矢推發動機殲10B驗證機終於露出廬山真面目,在今年珠海航展更是一飛沖天,一鳴驚人!



最後奉勸噴子們一句,中國人雖然有看一眼就懷孕的能力,但是對於高精尖技術也是一直秉持著自力更生方能豐衣足食的精神,矢量推力技術完全是中國人歷經千辛萬苦自主開發的!以後再出現先進技術,別再說是山寨的誰誰誰的,而是多想想背後付出的軍工人和科學家們!
(我國矢量推力技術專家劉大響院士)

共同見證祖國發展,求小夥伴們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