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型是80年代的新艦,為什麼還要在艦橋頂的棚子裡指揮?

藍海巡弋


軍艦艦橋是個非常龐大的系統,就常規的艦橋而言,艦橋內包括指揮室、駕駛室、露天指揮所、無線電室、情報中心、火控中心等。一般我們看到的開放式的艦橋實際上指的是露天指揮所。

露天指揮所由來已久,自從軍艦出現就有露天指揮所。露天指揮所一般位於艦橋駕駛室上方,位於主桅杆中段,其主要設備包括有多具望遠瞄具、六分儀、地平儀、羅盤以及用於傳達操作指令和接收情報的銅管。一般來講,露天指揮所的主要作用就是提高軍艦操作人員對軍艦周圍態勢的感知能力,及時對軍艦姿態進行調整。

一般來講,除非比較勇猛且控制能力極強的艦長外,開戰時艦長一般都會進入裝甲指揮室而非露天指揮室。而在露天指揮室指揮軍艦作戰的一般是大副或是參謀(這一點可以在電影 聯合艦隊指揮官山本五十六 和其他描述二戰太平洋海戰的電影中體現)。

而現代軍艦大部分採用封閉式艦橋和一體式塔桅目的就是提高軍艦的集成化水平,並滿足現代軍艦對隱身和適航性的要求。現代軍艦由於集成化程度非常高,在軍艦姿態感知方面已經完全不需要隨時站在艦橋上觀望了,完善的水文、導航、觀測系統使得軍艦指揮人員待在艦橋裡就能感知軍艦的一切。

而現代軍艦另一項重點就是發展三防能力。雖然艦船天生對於核生化武器就有不錯的抗性,但是高隱蔽性、高雷達隱身性能、高適航性要求軍艦保持密封狀態,開放式的艦橋不再適合現代軍艦。而現在的軍艦指揮室已經集成駕駛室、軍情中心、航海室、製圖室、火力控制室、電子控制室等於一身,艦長可以在指揮室內獲得一切想要獲得的情報,那就沒有必要再發展露天指揮所了。

至於051作為一款老艦,其設計是有一定原因的,之所以設置露天指揮所除了那個年代電子設備落後的原因外,更重要的一點就是當時051軍艦的相關配套設施並不全面,尤其是艦橋的系統仍在某種程度上沿用二戰時期的設計(當然當時大部分軍艦也都是由二戰發展而來)。

另有一個說法就是配屬於南海艦隊的驅逐艦由於中央空調和密封性技術缺失,指揮室的溫度常年在50度左右,沒兩分鐘就能讓艦長暈過去,因此保留了開放式露天指揮所。不過現在已經不用擔心了,我們所有的大型軍艦幾乎都已經安裝了中央空調系統,艦長和船員們終於不用再遭罪了!


利刃軍事


早期建造的051型驅逐艦隻是在解決從無到有,雖然對中國來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是在世界範圍來看051型驅逐艦部分設計還是50年代末到60年代的水平,所以看著有一些“落後”的也很正常的。

題目中關於“80年代的新艦”這個敘述表達的並不正確,17艘051裡面只有6艘是80年代下水。051型驅逐艦首艦“濟南”艦雖然是在1971年服役,但是他的建造工作從1968年12年就展開,總體技術設計方案早在1967年就已經完成。所以80年代這個敘述並不正確。

051型的整體設計藍本是56型驅逐艦,56型驅逐艦於1955年在蘇聯海軍服役,設計之初為火炮驅逐艦,中國在50年代末拿到了56型的圖紙並在其基礎上研發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代驅逐艦(直接升級為導彈驅逐艦)。所以實際上051型驅逐艦有一部分技術的確還停留在50-60年代,所以看起來有些“落伍”。下圖為蘇聯原版的56型驅逐艦,可以看到艦橋頂部也是有露天平臺的,

其實這個露天平臺早期的軍艦其實都有,裡面有望遠鏡、羅經等設備。所謂站的高看得遠,在早期沒有電子設備或者電子設備不理想的情況下這個露天的“飛橋”視野寬闊,適合航行和作戰觀測,只是051把這部分用棚子遮起來了。隨著現代雷達、火控和指揮系統的發展,這個專門設立的羅經艦橋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而且艦橋頂部平臺需要安放更多的電子設備,051型驅逐艦最後2艘165和166兩艦也使用了全封閉艦橋的設計。


雛菊西瓜Peterpan


雖然051型建造於上世紀70-80年代,但整體水平依然是世界上60年代的水準,我國早期的051與053型等主戰艦艇上,都可見用帆布或玻璃鋼之類的材料在駕駛室頂上或後甲板等處搭建的類似臨時棚一樣的東西,簡陋且外觀不美觀,被軍迷一致認為是“落後”的象徵。

艇上的這類棚子的正式名稱叫“天幕”,搭建在艦橋頂部的敞開露天部位,其目的是用於改善艦艇上人員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主要由天幕柱、天幕桁架、幕棚、繩索和壓條組成,天幕多為活動式,在不使用時可以捲起或拆除。

早期的艦艇因電子設備水平較低,航行甚至作戰時多以目視進行指揮,在駕駛室頂部的視野較為開闊,便於觀測。而當時的航行指揮和作戰指揮也多采用有線電話或傳話筒的方式,在駕駛室頂部只要有簡單的通信設備和導航設備的終端就可以遂行指揮任務。

較新型號的作戰艦艇的自動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在駕駛室頂部指揮的方式成為過去式,各類航行保障系統的傳感器終端都集中在駕駛室或駕駛室的周圍,而航行設備幾乎都是自動化或半自動化並集成在駕控臺上,如自動操舵儀和各種聲光電信號控制設備。而作戰時,有專用的作戰指揮室,作戰指揮室佈置有艦長作戰指揮桌和對空、對海、對潛以及綜合立體戰控制檯位,作戰指揮完全在作戰指揮室內完成。


鼎盛軍事


051型驅逐艦在國內的軍艦劃分裡,只能說是二代艦而已,要知道我國海軍起步較晚戰艦製造工藝和設計理念至今都和發達國家保持一定差距,上世紀80年代的國產軍艦指揮室落後也是很正常的。


這用置頂甚至露天的指揮室設計早在鐵甲艦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叫做天蓬,這和豬八戒沒有關係,天蓬一開始並沒有棚子,而是一個裸露的天台,指揮官很少會到這裡來,它只是在在激烈的海戰中當作臨時指揮平臺使用,

之所以選擇這麼危險的地方是因為視野開闊有利於做出判斷,日本大和號在最後出擊之戰中,高級指揮官除了有一部分在艦橋裡還會有勇敢的到天蓬上指揮防空作戰。可以看看電影男人們的大和有這樣分工的畫面

天蓬開始有棚子應該是因為海軍活動範圍越來越大,惡劣天氣太多不得不為指揮人員改善環境質量,可以肯定的是二戰期間在天蓬內指揮作戰和指導巡邏任務是常有的事情,一些戰爭影片都有反應這些經過的畫面。天蓬的材料不可能有玻璃這些易碎材料,大多以金屬為主,在軍隊裡實用才是最重要的。

除了天蓬之外軍艦的指揮中樞還有作戰室和艦橋,後者有舷窗保證一定的視野。而作戰室基本上是密封的環境,尤其是電子產品大量應用以後,為了不讓電磁信號外洩,作戰室的密封是必須的手段。作戰室裡一般也是開會的地方,是作戰命令的始發地,這裡有厚重的裝甲保護,大和號的作戰室有40mm厚的裝甲保護,本號有關於這方面的文章,請查看。

而艦橋是最直觀的軍艦指揮中樞,一般可以直接看到軍艦的前方和左右,這裡一般也是駕駛室所在地,是僅次於指揮室的作戰機構,051型驅逐艦的天蓬下邊就是艦橋,從某種意義上說天蓬是艦橋的延伸,兩者一般都是上下層相連接的關係,尤其是驅逐艦這種較小的軍艦,


兵器世界


首先要說明一點,人民解放軍海軍的“051”型驅逐艦不是80年代的新艦。“051”型的設計完成於1966年,其設計參考的原型則是蘇聯在20世紀50年代研發的“科特林”級驅逐艦,即“56”型驅逐艦。

(“051”型頂部帶有天幕的羅經艦橋)

儘管“051”之後有許多改型,但是不容迴避的是,這型軍艦的平臺基礎,是建立在20世紀50、60年代的蘇聯驅逐艦的水平基礎上。所以艦上出現一些今天看來有些落伍的東西,也是不足為奇的。

其次關於艦橋。“051”頂部露天的艦橋平臺,屬於羅經艦橋。這是艦船上歷史悠久的部位,幾乎從風帆時代開始,軍艦上就會有羅經艦橋,也就是19世紀海軍中所說的“飛橋”。羅經艦橋上,通常安裝有標準羅經,以及望遠鏡等設備,主要是平時指揮用的平臺。

近現代軍艦上,將標準磁羅經安裝在處於軍艦最頂層的位置上,還可以儘量減少艦體自身磁場對羅經的影響。此外,這個位置視線開闊,是觀察、瞭望乃至艦船進出港時觀望指揮的不二之選。

(在現代化的軍艦上,駕駛室兩側通常會繼續保留露天艦橋平臺,用於實現觀察瞭望等傳統的只能。另外,現代化的軍艦上往往仍然會保留標準磁羅經,其位置通常也仍然是在艦橋的頂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羅經艦橋只是轉換了形式,但並沒有消失)

進入現代,隨著軍艦駕駛、指揮的信息化系統越來越先進,雷達偵搜等功能也越發強大,加之駕駛室頂部需要佈置更多的天線設備,羅經艦橋開始從駕駛室頂上逐漸隱去。但實際上這並不表示現代化的軍艦上就沒有了露天的羅經艦橋,實際上只要仔細觀察,大部分現代化軍艦的駕駛臺兩翼,仍然會保留著用於平時瞭望的露天平臺,那個差不多能算成是古老飛橋的遺蹟。


海研會


051驅逐艦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型導彈驅逐艦,是我國艦船工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不過仍然和同時期世界主流驅逐艦有一定的差距,特別是在航電系統裝備水平等各方面都沒辦法和國外相比,051填補了我國沒有自己驅逐艦的空白那個時候無論事國際環境還是國家基礎都不好,所以在艦橋頂的棚子指揮也就不足為奇了。



當時國際局勢非常緊張,美蘇冷戰引發的核威脅讓全世界都瑟瑟發抖,誰都不敢打包票世界不會再發生大規模戰爭,當時我國的情況也比較危急,陸基戰略核導彈嚴重不足,而且發動時間過長,機動性也差,面對當時的危機形式,我國開始研製戰略核潛艇,目的就是為了震懾可能對中國造成威脅的國家,形成潛基核反擊力量,以擁有足夠的反擊能力。



所以當時的情況是國家缺人才,缺技術,還缺經費,而且當時我國海軍的制海能力遠遠不能滿足要求,黃海水文的詳細資料也沒有,沒辦法選擇深水海槽,但是國際形勢又異常嚴峻,所以必須用最快的速度進行潛擊核戰略項目,建立強大的制海能力。



現在我父親那輩,正好經歷了60年代初期的經濟困難,國家那時候事真沒錢,又因為驅逐艦研製技術複雜,仿造週期長,關鍵是花錢太多,所以暫時沒有把它列入計劃,直到1962年,國家才撥了800萬經費用於驅逐艦配套設施的仿製。

當時正值中蘇關係惡化和三年自然災害,海軍只能把驅逐艦的標準一降再降,先行研製主機,主炮,鋼材,導彈,對於其他配套設施只能將就。


琅琊利劍


051型護衛艦研製開始的時候,我國的造艦能力非常薄弱,還沒有成套引進現代驅護艦通用的數據鏈傳輸系統,在人機功效,電子設備,導彈打擊精度等領域仍舊處在西方上個世紀40到50年代的水平。



改革開放初期,鄧公提出,軍隊要隱忍,要忍耐,大批用於研發的費用被投入到了經濟建設領域,作為深受蘇式艦艇設計風格影響,事實上水平處於火炮魚雷驅逐艦深度升級版的051驅逐艦,作為分級可分入一代半驅逐艦。作為一種一代半驅逐艦,艦長在艦橋裝甲塔裡指揮,並不為過。



事實上,我國海軍的新艦,是在進入21世紀後才開始大舉下餃子的,一直到90年代,整個軍工行業都鮮有新艦下水。很多90年代現役的軍艦,都被稱為老艦,所以說八十年代的船是新艦並不科學,畢竟這都是快40了。

致敬,緬懷我國海軍的黃水時代!沒有過去四十幾年的海納百川,就沒有今日我海軍的厚積薄發。


軍事專家張原


051驅逐艦是我國自主設計的第一個導彈型驅逐艦


051驅逐艦全身長132米,寬 8米,吃水3.2米, 標準排水量3250噸,上莊有中國大量研製發明的新一代的電子設備 ,同時,他是參考的蘇聯 科特林級驅逐艦。

借鑑研製

中蘇兩國正在談判引進科特林級驅逐艦 ,但是因為中蘇關係破裂,導致了蘇聯的研究人員全部撤走 ,但是部分的圖紙已經轉讓給了 中國的研究人員 ,從而我們借 取了 科特林級驅逐艦的 研究圖紙 ,創造了自己的051型驅逐艦, 可以這麼講 我們的051型驅逐艦 ,一半研究一半是借鑑,不是完全仿造 科特林級驅逐艦。


可能是因為上世紀80年代受時間的影響 ,也是當時很多的事情 ,同時指揮部設立在那 可能更能清楚的看見。

您的點贊是給我最大的鼓勵您的評論是對我最大的勉勵您的轉發是對我最大的激勵如果喜歡就請關注 小洋三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