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七年,我們真的癢了嗎?

七年前,微信掀起了國內移動社交的風暴序幕,與微信朋友圈早些年的熱鬧紅火的景象相比,越來越多的市民更新和翻閱的慾望都已大不如從前,甚至被稱“逃離朋友圈”的浪潮正在湧起。朋友圈七年,我們是真的有點癢了,難道真應了那句調侃,“我們的友誼始於初見,知於時間,葬於朋友圈”?

七年之癢

2013年,南京市民白芸(化名)與一位朋友見面,飯局結束後那位朋友拿著手機說,“加個微信唄!”自此以後,白芸感覺自己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她迷上了發朋友圈。看了一部劇,要發條朋友圈談談感想;去了某家新餐廳,要發條朋友圈留個紀念;孩子成長中發生的趣事,也會迫不及待跟大家分享;即使是瞥見一片好看的雲,一顆奇怪的樹,都要發條朋友圈表示喟嘆。

藉著移動社交的風暴,白芸朋友圈裡的聯繫人也是迅速擴容,發展到現在500多人。“朋友圈”變得擁擠,白芸的激情卻在消退。‘起初看到‘小紅點’亮起,就很興奮,不願放過裡面每一條動態。現在,有時一個星期也不會打開,使用微信更多是為了通訊功能”,她說。

白芸發現,很多朋友都在朋友圈中消失。她告訴《金證券》記者,今年暑假在歐洲玩了10天,以往這種出遊自己會每日播報,但這次僅僅回來後在朋友圈發了“九宮格”照片和寥寥幾句的心情。白芸特意選在週末晚上8點多發,仍然只收獲了30多個贊,評論更只有零星幾個。而在一年多前,她發張背景照,都能贏得60多個贊,雖然朋友圈聯繫人只有現在的一半。

她開玩笑稱,“現在對朋友圈比較痴迷的,是才開始玩的老人和小孩們。陪老媽出去吃飯,她照片沒拍好之前,我們是不能動筷子的。兒子跟幾個同學互加了好友,誰英語打卡得了勳章,誰連續聽了多少天的故事,都是要互相捧場點個讚的。”

陌生人的江湖

你為什麼會逃離朋友圈,記者採訪了幾十位南京人,得出的原因大致如下:

首先是,太累。為了維持完美人設,在朋友圈發個動態,通常要“拍照10分鐘,P圖1小時”,文字同樣要咬文嚼句,總得向外界證明自己是不一樣的煙火,而且是最絢爛的那個。手指輕點發送完畢只是開始,你還得時不時看看點贊有多少,誰還沒贊,誰從來不讚,誰一直贊。再通過這個決定心情的好壞,劃分出“跟誰更熟、誰更仗義、誰總是無視”的“圈中圈”。另外,收穫了對方的點贊,也要時不時給出友情互贊,否則還怎麼“混在朋友圈”。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人朋友圈裡的好友,都是有嚴格的等級、區域劃分的。父母長輩多數待在“選中的朋友不可見”分組,偶爾能給他們看的朋友圈,一片歲月靜好;年紀相當的朋友,要給他們看自己的“忙碌充實”;領導上司,只能看到自己勤奮工作、努力加班的時刻……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人已經懶得發朋友圈,也害怕發朋友圈。

其次是,太煩。現在打開朋友圈動態,10條有8條是各式營銷,一條需要點贊,只有一條才是難得一見的心情。逢年過節,接到的祝福大多是微商朋友的;多年不見的好友突然聯繫,結果是求贊求拼單求代購求填問卷。

最後是,太亂。以前交換名片,現在直接刷二維碼加朋友,甚至去飯店吃飯,還要加老闆微信才能打折。朋友圈早已不是熟人社交,而是陌生人的江湖。正是因為曾經的親密感和私密功能快速消退,很多人將朋友圈設置成“僅展示最近三天”,饒是真朋友,也被阻擋在外。

虛擬世界的小塊天地

全球調研巨頭凱度發佈的《中國社交媒體影響報告》顯示,社交媒體的狂潮確實在退卻,在接受調研的中國網民中,有15%的人認為社交媒體導致其生活質量變差,這個數字比去年增加了2個百分點。

記者接觸的不少朋友已經停發或少發朋友圈,他們戲稱,現在脖子不酸了,眼也不花了,可以健身看書、早點睡覺了。

南京知名心理專家黃志勇對《金證券》記者表示,這個現象與其說是在逃離朋友圈,不如說是個人形象管理策略和行為更加成熟和理性。因為每個人作為社會人,都會為他人塑造一個形象,微信朋友圈為每個人提供了一個個人形象管理的及時快捷途徑和方式。換句話說,微信朋友圈是你在另一個空間的生存方式,“它不是朋友圈,它就是你,是你的公眾人格和隱形簡歷。”

他指出,當下,朋友圈由最初的純社交,越來越走向商業化。因此,人們現在利用朋友圈進行個人形象管理更理性、更有選擇性,呈現出有退有進的變化。業內專家也提醒,朋友圈只是虛擬世界中的一小塊天地,不能因小失大,放下手機,走出虛擬,我們才能擁抱豐富多彩且完整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