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戀愛中會“作”?

當一個人在親密關係中缺乏安全感的時候,ta的表現是這樣的:

患得患失,得到後就開始腦補各種失去的場景,用佔有的方式去表達和理解愛;

依賴感強,想要跟戀人時刻保持聯繫,想知道ta在哪裡,在做什麼,跟誰在一起;

敏感多疑,總是覺得對方不夠愛自己,一句話沒說對就容易歇斯底里;

喜歡試探感情,俗稱”作“,嚴重的甚至習慣於一有衝突就提分手,但目的不是為了分手,而是享受對方挽留自己慌亂的樣子;

習慣於犧牲式的付出,可這種付出往往是自我感動,而不能讓對方認可。

心理學上把人們在親密關係中的性格分為三種:安全型依賴人格,焦慮型依賴人格,迴避型依賴人格。

大概65%的人都屬於安全型依賴,在戀愛中會依賴對方但也會保持理性的部分。

而缺乏安全感的人往往是焦慮型依賴人格,對親密關係的依賴程度遠超常人,用情至深,態度會變得過於執著甚至偏執,心思會變得患得患失甚至脆弱。

如果你們還沒在一起,那麼必然會導致自我感動式的一味付出,渴求通過日復一日的追求去感動對方。

如果你們已經在一起,那麼必然會因為對這段關係的期待過高,依賴過深導致對方在這段關係裡疲憊不堪。

好的關係是基於共性和吸引,雙方其實都會體會到輕鬆地愉悅,壓迫,捆綁和一味付出只能讓這段關係喘不過氣來。

所謂情深不壽,大概如此。

心理學成因上,焦慮型依賴人格的人,面對親密關係呈現出的焦慮主要是源於對於被愛的不自信。

潛意識中是自卑的,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的,所以才會用盡各種方式去驗證對方的在乎,從而讓戀人疲憊不堪。

人的性格養成,多半是原生家庭影響,青春期父母的疏離或者苛刻,比如留守兒童家庭和對子女特別嚴苛的家庭,都容易衍生焦慮型依賴人格的孩子。

這種缺乏安全感的焦慮型表現,其實從幼兒時期就開始出現了。

為什麼在戀愛中會“作”?

在戀愛中患得患失沒有安全感,不是女孩子的專利,事實上大量的男生也會因為太黏對方而被分手,在我的值乎諮詢裡由大量這樣的案例。

為什麼在戀愛中會“作”?

為什麼在戀愛中會“作”?

該怎麼克服焦慮型依賴人格:

1.移情

除了戀愛之外,你必須要有自己獨立的世界,自己的愛好和自己的社交圈子。

一般而言感情會經歷四個時期:共存,反依賴,獨立,共生。

感情一定會在熱戀期之後經過”反依賴“期,感情穩定,一方會更想多一點獨立事件,安全感低的人就會覺得被冷落,拼命折騰,所以很多感情就在第二或者第三階段衰亡。

讓自己有更加獨立的精神世界,是為了避免在這兩個階段跟對方產生衝突。

到了共生期之後,雙方經過磨合找到了穩定的相處之道,可以互相扶持,共同成長。

2.清晰的規則

在戀愛中雙方明確好具體的行為邊界,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做,什麼事是渴望能做到的。

很多女孩子都希望自己不用說太多一個眼神對方就能主動來滿足自己,說實話,這種要求對於很多直男來說有點高。

安全感是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規則,做得好有獎勵,做不好有懲罰, 規則清晰可見,更利於感情延續。

3.內心更加強大

安全感不僅來自於外界,更來自於自己的內心,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

我們面對感情,需要達到一種認知,你很好,可是缺了誰,地球照樣轉動;離開誰,我都可以過得很好。這才是安全感的內核,可是達到這種認知,需要資本,需要歷練,需要成長,需要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