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發展:從局部高熱到活力四射

  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博物館事業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資料顯示,現在全國備案的博物館已超過5000家,目前仍以每年200家左右的速度增長,平均不到兩天就有一家新的博物館向社會開放,這是記者從日前在京召開的全國博物館工作座談會上了解到的。

   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介紹:“國家實行博物館全面免費開放政策以來,我國博物館年參觀人數從2.8億增長到9.7億,數十家博物館年參觀人數超過百萬,居世界領先水平。”同時,全國的博物館每年推出兩萬多個不同類型、不同題材的展覽,舉辦20餘萬次教育活動,也在力求讓博物館公共服務邁向均等化、普惠化,讓人民群眾可以更好地共享博物館發展成果。

  此外,文物活起來已成為當今博物館事業的鮮明特徵。博物館積極應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建立與公眾的“超級鏈接”。以《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為代表的文博類電視節目的熱播,博物館與教育、旅遊、設計、動漫、影視的融合發展也漸次開花;“文物帶你看中國”“故宮社區”“數字敦煌”等精品展示,藉助互聯網,讓璀璨的文物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博物館開發文創,增強自身造血功能,延伸博物館產業鏈,讓公眾把國寶帶回家。

  毋庸置疑,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博物館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和輝煌成就。但肯定成績的同時,也必須清醒認識到與世界博物館強國之間的差距,博物館總體發展水平還不能完全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近日,圍繞故宮文創口紅髮生的“宮鬥”,其實折射出的就是博物館文創發展與人民群眾需求之間的矛盾。從今年舉辦的中國博物館及相關產品與技術博覽會(第八屆“博博會”)就可以看出,博物館文創已成為公眾聚焦博物館的重要亮點。目前,以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為代表的大館,是博物館文創發展的排頭兵、領頭雁,以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等為代表的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博物館,是主力軍;而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博物館,文創發展就相對滯後。同時,博物館文創品種單一、同質化嚴重、缺乏創意、大眾化產品品質不高等問題業已凸顯出來。

   記者瞭解到,針對博物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國家文物局將進行統籌發展,在歷史文化資源豐厚地區,依託博物館建立一批國家地標和精神標識;整合不同層級博物館發展,健全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管理機制,完善國家各級博物館名錄動態調整機制;協調不同屬性博物館發展,探索建立行業博物館認證制度和部門共建共管機制;促進不同類型博物館發展,大力推動自然類、科技類、現當代藝術類博物館發展,倡導社區、生態、戶外博物館等新形態博物館發展。

  大量文博類電視節目、紀錄片、科教片熱播,文博創意產品持續熱銷,以互聯網企業為代表的社會資本頻繁與博物館合作,表明社會對博物館事業的需求已經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人民群眾自我增值、情感寄託、文化休閒等多元化需求,是博物館事業發展的內在動力。”劉玉珠說,“博物館必須積極拓寬視野,延伸功能,轉變定位,擔當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