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大壺節上的朝聖者們團結禮讓誠摯,遠超常人


每年都有幾百萬人到安拉阿巴德朝聖,舉行集體沐浴儀式。每隔12年,當諸天星辰進入 教義中的吉位,集會的規模就會增大好多倍,而恆河的泛濫平原之上會聳起巨大的營帳城市,以舉辦大壺節。圖:在全球規模最大的宗教節日大壺節上,人數以百萬計的泱泱之眾可以行動如一。攝影:亞歷克斯·韋布

沐浴儀式向來很能激起外界人們的好奇,但主要是緣於赤裸、鬚髮糾結、身塗白灰的苦行僧組成的古怪隊列。圖:2013年舉行於印度安拉阿巴德的大壺節上,朝聖者們在清晨等待下河沐浴。儘管河水汙濁冰冷,人流擁擠,參與者卻說自己的健康較之來時有所提升。Panorama Composed of Five Images

西方普遍認為,當人們聚集起來時,就會放低各自的身份識別,並捨棄理性思考和依道德行事的能力——而這些正是使我們成為人類的關鍵品質。圖:一位老嫗在凌晨時行祭神之禮。最虔誠的朝聖者常是老人。他們會全程參與大壺節,其間拒絕享受任何舒適條件。攝影:亞歷克斯·韋布


為什麼融入一個群體可以提升人的健康?心理學家認為這種效應的基礎在於共有身份。英國鄧迪大學的尼克·霍普金斯說,如果一個人心裡想著“我們”而不是“我”,就會調整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接著發生心理上的根本轉變,從最初的人、我之別,轉為視人如己”。人們彼此扶助,競爭轉為合作,於是就能實現單槍匹馬所無法實現的目標。圖:舉辦方在恆河上為參與者架起了18座浮橋。攝影:亞歷克斯·韋布

即將成為印度教聖者的男子正前往就任儀式,他們將在那裡拋下個人利益,負起大眾的福祉。攝影:亞歷克斯·韋布

印度政府在大壺節舉辦期間安排了數百趟出入安拉阿巴德的火車。列車駛出前似乎是壓力最大的時段:在踏上歸途的朝聖者中間,大壺節上強烈的互助精神往往不見蹤影。攝影:亞歷克斯·韋布

下午斜陽的光線灑在身上,朝聖者們在恆河與亞穆納河交匯處深情飲下聖水。無須介意河水的汙濁——參加大壺節的人們相信這水中有長生藥。攝影:亞歷克斯·韋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