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缺乏安全感?該如何讓自己感覺“安全”?

很多人都缺乏安全感。

為什麼我們會沒有安全感?

又該怎樣找到安全感?

這篇文章,或許能帶給你答案。

你是否缺乏安全感?該如何讓自己感覺“安全”?


“我沒有安全感。”

一直以來,我聽到過很多人說過這句話,包括我自己。

“我沒有安全感”彷彿可以成為任何沒有做成事情的理由:恐懼、陰影。

可是當我接觸了心理學,才找到自己沒有安全感的真正原因。

安全感

到底是種什麼感覺?

有個不太專業的術語,叫可獲得性。是我們內心世界對可獲得的評估。

如果對一個人的可獲得性較高,那對這個人的安全感就較強。對於未來、理想、工作都是一個性質。

例如:如果你相信只要你努力就會掙到錢的時候,錢對你來說就是可獲得的,你對錢的安全感就比較強。

一段戀愛關係中,怎麼判斷有沒有安全感?

你相信只要你發消息,他就能回;

只要你打電話他就能接;

你有困難發出需求,他就能來幫你;

你生病了,他一定第一個趕到現場。

這就叫安全感強!

如果安全感很強,就有一大堆理由:他是很靠譜的,這一次不靠譜,只是個例外。

雖然他這次沒有回,沒有接,沒有出現,我可以合理化他的行為,他一定是很忙,他一定遇到其他什麼事了..........

相反,如果可獲得性較低,即使你這次獲得了,也不相信下次可獲得。

這次你打電話他接了,你依然不相信你每次打電話他都會接的。所以安全感比較低可獲得性比較低的時候,無論他在不在,相信程度都會低

因此可獲得性的高低其實跟客觀存在沒什麼關係的,它只是一個你內心的一個信念。

你越獨立

就越有安全感

依戀是我們敢於把自己的一部分,可能是我們的柔軟脆弱,自己不能接納的部分,甚至是生命,我們都敢於交給另外一個人保護,替我們管理。

所以依戀的對象又可以叫做安全基地。

1. 我不能交給你,你太隨機了。

反過來說,我把我內心深處的東西交給你,你卻突然消失,一旦有一次交付失敗,就會涉及到內心深處關於生命的恐懼。

2. 我還是個寶寶,不能獨立。

安全感或依戀本質是我如何依附於對方。這種感覺實質是我還是個寶寶,不能獨立,我必須依託你。

把你設置成安全基地,讓你來滿足我,供養我,保護我。

因此對於安全感的需求實際上也與你的獨立程度成正比

你自身不確定自己能夠創造出這一部分來,就會特別希望另外一個客體能滿足你這部分。

比如工作、金錢。如果你對於你獨立創造工作和金錢的這種能力認可度比較低的話,自己創造力比較低,你對於外在的環境要求相對來說會高很多

3. 安全感是自我獨立和依賴安全基地之間的一種合力。

我們把自己的可獲得興趣交給自己還是在給他人呢?交給他人,我們對於他人的依戀程度就會非常的大。

因此安全感也是一種自我獨立和依賴安全基地之間的這樣一種合力

在戀愛裡

“作”是為了確定你在不在

安全感除了可獲得性這個維度還有一個維度,被稱為確定感和可控感

所以傾注依戀或者矛盾型依戀中對方可在可不在,努力下就在,不努力就不在,這時候你會對另外一個人做什麼呢?

可能就會甜蜜地發短信打電話:嘿,你在不在,在不在?

你會發現小朋友在兒童期的時候他會不斷地叫媽媽來確認。

人長大之後會不斷地確認你愛我嗎?你到底愛不愛我?在這樣的關係中不斷的這樣驗證來感受到:噢,原來你是存在的。

但是如果媽媽覺得小朋友很煩就會制止嬰兒說:沒事你叫什麼叫,鬧什麼鬧?

長大後成人的依戀中,另外一個人就會很煩:沒什麼事你老確定什麼?我這不是在的。

這就是我們最最常見的一個現象,我們親密關係中的“作”。

作的目的只不過是在當下為了獲得一點點可獲得性,想當下確立一下確定感和可控感,那一刻他是感受到了依戀

可以增加可獲得感,這是作的一個意義

我們如何增加自己的安全感?

媽媽不能隨時回應你,這是童年創傷,但伴侶並不是你媽,伴侶一直都在。請不要把媽媽的失誤轉移(移情)到伴侶身上

1 . 睜開眼 :

不是所有的過馬路,都會被車撞死。

最最重要的一個步驟是,睜開你的眼睛看看這個現實的世界。

在你嬰兒期的時候,媽媽不能隨時響應你,是媽媽的錯,不是你伴侶的錯。她並不像你當年的媽媽一樣,隨機性地出現。

當然了,這也不是你媽媽的錯,你媽媽也可能沒這個能力、意識或時間全身心地照顧你。

我們不去遷怒媽媽,更不能遷怒伴侶。

如果小時候你被車撞過,你可能長大後害怕過馬路,當然以後需要長大後睜開雙眼看看,不是所有過馬路都可能被車撞死,並不是可能被車撞死就從此不再敢過馬路。

2 . 選擇:

你需要做一個選擇,選擇你要改變誰?

你是要增加它的出現的概率,不斷去驗證呢?還是要改變自己呢?增加自己的可獲得性?

你是否缺乏安全感?該如何讓自己感覺“安全”?


3. 決定:

冒險,或者認慫,拉遠自己與他人的距離。

冒險!用新的認知代替固有思維。

你可以選擇改變它,或者改變自己。但是根據我們的經驗表明,改變它通常是失敗的,不如改變自己來的划算一點。

改變自己什麼呢?兩個字:冒險。

舉例來說,你走路的時候你是喜歡抬著頭走路還是低著頭走路?低著頭走路好處有很多,最大的好處就是不用被磕著絆著,不容易摔倒。

抬著頭走路呢,安全感就會低點了,因為你看不到你的腳下到底有什麼,你只能看到遠方。但可能風景更美點。

當然你也可以選擇認慫。

拉遠你跟他的距離,既然不相信他,就不要靠近他,好好地保護好自己就行了。

但是你本身固有的這種思維模式可能會讓你在新的一段感情中重複陷入沒有安全感的痛苦中,所以認慫也並不是一個長久之計。

你要麼往安全型依戀方向走,要麼往回避型依戀方向走,始終停留在這種傾注型矛盾型的依戀裡還是很折磨人的

4. 承認:

雖然不是你的錯,但發生在你身上,還是要你來負責。

最後一句話是你需要為自己的不安全感來負責,這是你的事情,不是另外一個人的錯,因此你需要來為它負責

你的不安全感雖然不是你造成的,但也不是他造成的,但終究需要你來負責。沒有為什麼,就是因為發生在你身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