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首發|「微納星空」獲數千萬元戰略投資,航天科工旗下長江航天產業基金投資

採寫 | 石亞瓊、劉士武

36氪獲悉,民營商業衛星公司北京微納星空科技有公司(微納星空)已於2018年12月獲得數千萬元戰略投資,投資方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旗下長江航天產業基金。

根據公開信息,微納星空成立之初便獲得了創想天使基金領投、元航資本和中科創星跟投的千萬級天使輪融資;2018年9月,微納星空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由湧鏵資本領投,安芙蘭資本、灃揚資本、世紀資本等專業機構跟投,老股東創想天使繼續追投。官方表示,微納星空於2018年完成總計融資達到億元規模。

值得說明的是,長江航天產業基金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航天科工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中國航天三江集團聯合湖北長江經濟帶產業引導基金、武漢市政府投資平臺以及其他社會資本發起設立,總規模為100億元。微納星空作為衛星的製造商,與長江航天產業基金投資的項目具有協同作用。

36氪首发|「微纳星空」获数千万元战略投资,航天科工旗下长江航天产业基金投资

微納星空是36氪持續關注、報道的一家商業航天領域的初創公司,成立於2017年8月,定位微小衛星的研發設計與製造商,以微小衛星製造為主,向客戶提供衛星平臺或整星研製服務。地面設備製造為輔。對應的產品線有衛星單機部件、整星製造與地面通信終端。

其中,在衛星平臺產品方面,已經形成立方星平臺、10公斤級、50公斤級、100公斤級和200公斤級衛星平臺系列,適用於窄帶物聯網通信、互聯網寬帶通信、中高分辨率光學遙感、高光譜紅外遙感、科學與技術試驗等領域。

在衛星部組件方面,團隊實現了衛星平臺核心部組件的自主研發,已研製了系列化的星務計算機、姿控計算機、電源PCDU、星載天線等星上部組件產品,並得到飛行驗證。衛星單機和部組件產品主打賣點為高性價比。

在衛星通信地面終端方面,微納星空面向物聯網和互聯網應用需求,自主研發的系列化衛星數據採集終端和衛星寬帶通信終端,可以為客戶提供定製化產品,實現話音、數據、音視頻和互聯網接入等功能。

微納星空告訴36氪,公司在2018年已為3個不同客戶完成了3星交付發射;2018年10月27日,由微納星空研製的“未來號”衛星搭乘“朱雀一號”火箭發射升空;2018年12月7日,由微納星空研製的“微納一號”衛星搭載CZ-2D運載火箭順利發射入軌;2018年由微納星空承研的50公斤級“海南一號”衛星和200公斤級“中科一號”衛星,均已通過用戶組織的整星方案設計評審,其中"海南一號"計劃於2019年下半年完成交付發射。

36氪首发|「微纳星空」获数千万元战略投资,航天科工旗下长江航天产业基金投资
36氪首发|「微纳星空」获数千万元战略投资,航天科工旗下长江航天产业基金投资

因為衛星小型化技術逐漸成熟,國內外商業航天領域迎來變革的新機遇。以往,衛星的重量多在噸級,成本多在數千萬元甚至數億元,研發週期多在數年,發射成本居高不下,基本至少以億計,商業衛星多需要花費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收回成本,應用端費用居高不下,想嘗試者只能望而卻步。微小衛星研製週期短,一般在一年半以內能夠完成研製,發射方式靈活,可隨其他衛星搭載發射,研製成本和發射成本大為減少,理論上可實現低價。

因此,2014年來,國內多家民營衛星公司開始創立,包括長光衛星、天儀研究院、九天微星、千乘探索、微納星空、歐科微、銀河航天、零重空間等在內的公司均在從事微小衛星的研發與製造。其中,微納星空是少有的具備百公斤商業衛星製造能力的民營衛星製造公司之一。

目前中國商業航天仍處於基礎設施搭建期,作為基礎設施的一部分,衛星公司也受到資本關注。進入2018年,國內多家衛星創業公司均完成新一輪融資,如,天儀研究院宣佈獲得1.5億元A+輪融資,九天微星宣佈獲得過億元A+輪融資;銀河航天2018年完成多輪融資,估值已超30億人民幣。

36氪首发|「微纳星空」获数千万元战略投资,航天科工旗下长江航天产业基金投资

2018年獲得融資的衛星公司融資情況,數據來自36氪、鯨準、企名片,以公開數據為準

關於此次微納星空獲得融資,此前投資人未來宇航研究院創始人、創想天使基金創始合夥人牛旼認為,在目前空間基礎設施建設階段,衛星製造企業迎來巨大的市場需求,並具有商業鏈條週期較短、盈利模式清晰的特點,具備核心技術能力的衛星製造企業更容易獲得市場訂單,也更容易獲得資本的加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