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顆粒無收,為賑災,范仲淹大興土木,而不是一味救濟(故事)

農民顆粒無收,為賑災,范仲淹大興土木,而不是一味救濟(故事)

宋仁宗年間,范仲淹出任杭州知州。誰知到任第二年,兩浙就逢大旱,農田幾乎顆粒無收。為使百姓免受顛沛流離之苦,范仲淹苦思冥想,但始終沒想出好的辦法。

這天,範知州帶了小值出了城,徑直來到南屏山慧日峰下,來訪永明院的住持易梵和尚。這易梵和尚是有名高僧道濟的徒弟,范仲淹到任兩年來,凡公事閒暇之餘,常來永明院和易梵論經下棋。因近來四鄉災報不絕,范仲淹已有10多天不曾到永明院了。

易梵迎進范仲淹,叫小沙彌沏上清茶,擺開棋盤,兩人便對弈起來。一局棋下來,易梵看出范仲淹有點心神不寧,笑道:“範大人愁眉不展,不知有什麼心事?”

范仲淹道:“時年不吉,天逢大災,在下憂心如焚!”

易梵大笑道:“範大人勿憂,貧僧陪你在小寺周遊一番,一定能解大人心頭之煩!”

范仲淹哪有心思遊玩,但又不便拂了易梵好意,便從前殿,慢慢轉到中殿、後殿,但見香客不絕,滿眼香菸嫋嫋,熱鬧異常。

易梵笑道:“雖時年不吉,兩浙大旱,但有人並不怕災旱,仍進香遊樂不絕。永明院乃區區小寺,若能再建個10座20座,想必仍能香火旺盛呢!”

范仲淹聽罷心中不由打了一個激靈,想起沿途所見各大酒樓席無空座,心裡突然有了一個想法。

范仲淹回到衙中,衙役來稟報道:“四鄉百姓大都準備遷徙外地,以避饑荒!”

范仲淹沉吟片刻,吩咐衙役道:“傳諭各地,鄉民們各守本門,本官即日就可解決災荒。”

第二天,范仲淹派人貼出榜文,倡導大家興建佛寺。杭州一帶的豪門富戶聞訊,正中下懷,一時間,紛紛出資出糧。范仲淹便在四鄉百姓中挨戶登記,每戶抽一丁,以充勞役。四鄉災民正愁沒有生路,見有招役修建寺廟,便踴躍報名應募。災民生活有了依靠,當然再不會舉家逃亡了。

事後,有大臣上書仁宗,彈劾范仲淹,說范仲淹不顧百姓荒年,竟倡導興建佛寺,縱民嬉遊,傷耗民力。

仁宗接到奏章後,就此責問范仲淹。

范仲淹解釋道,今年是個災年,杭州的老百姓靠田裡糧食,起碼要半年以上。他正為此煞費苦心,不想在永明院得到易梵和尚的啟示,知道富商大戶喜歡遊樂、迷信佛事。於是他決定由官府出面,組織倡導大興工役,修建佛寺。這樣做實際上是利用富商大戶的多餘之財,調節了貧困災民。

一席話,說得上書的大臣滿臉羞愧,說得仁宗連連點頭。

“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這是古代清官的一條不成文的準則。當然,為民做主,也要講究個方法。本故事裡范仲淹、趙撲順水推舟,因勢利導,值得我們借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