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放下手机、爱上学习?深刻美文告诉你!

考试后:“我每天在外奔波,就是为了挣多点钱,让你能上个好学校,能让你读好书,以后能出人头地,可你呢?你就考这么点分,对得起我的辛苦吗?”

在街上:“儿子,你看到刚刚那个扫大街的了吧,你要是不好好学习,你长大了就跟他一样扫大街。”

在饭桌上:“你要好好学习,将来有出息了,爸妈就能依靠你过个好日子,一家人就不用挤在这小房子里了。”

在亲戚家:“你看你李哥哥,学习好,现在在北京上大学了。多好啊,能出去看看,你要是不好好学习,你就在家里打工呆一辈子吧。”

你无时无刻地跟他说,希望他有一天能突然开窍,学习突飞猛进。

你又抓住一个机会:“儿子,你不好好……”

“妈,你烦不烦啊!”

你突然被打断,却无话可说,也感到无力。

其实,孩子不爱学习,还是缺乏学习动机,没有内在动机。

为孩子提供一些物质奖励,是对孩子进行外部激励,长久实行下来反而会削弱了孩子的内在动机。而对孩子进行道德绑架或者经常跟他们反复提及,会触发他们的逆反心理,这些都不利于孩子内在动机的培养。

什么是孩子的学习动机或者说是内在动机?内在动机讲的是活动本身上获得的自身的满足和成就感。

学习动机的层次体系

关于学习动机的层次排序可以用下图表示:

如何放下手机、爱上学习?深刻美文告诉你!

下面我们来简单看看这个动机体系。

1.在所有的动机种类当中,最底层的当然就是那种随波逐流完全没动机的,不必详细讨论。

2.往上一层,稍微好点儿的,就是为了避开外界的物理性惩罚和赢得外界的物理性奖励而形成的动机。

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在小学和初中,原本没有动机的学生被父母的物质性奖惩所牵引,产生一点很低级的学习动机。

3.根据行为学派和其他学派的一些研究呢,其中追求奖励的动机效果又要好于避免惩罚。但是总的来讲,属于比较底层的动机,而且仅限于小学和初中低年级阶段,稍大一点——比如高中生——就不吃这一套了。

4.再往上一层,就是出于狭小的道德和责任而形成的动机,比如我父母为我付出的太多心血,我不得不好好学习报答他们,否则就对不起他们。

5.再往上一层,就是为了他人的评价而形成的动机,别人认为你怎么样,别人是否尊重你等等。这种动机,俗称装X。

6.再往上一层,为了改善自我的命运,为了自我的成就形成的动机。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人读书的最核心动机就在这里。

7.再往上一层,自我评价与自我认可。这是关于你自己如何看待自己,你对自己是否满意。所谓“遇见最好的自己”,“不要让未来的你,厌恶现在的自己”,诸如此类的东西都是自我评价与认可的某种形式。

8.再往上一层,小规模的联系与意义,是指为了改善一个家族、村落等一个小人际群体的命运,而形成的动机。比如很多电影和动漫里面的剧情,主人公背负着家族的命运,村落的命运而努力地做某件事。

9.再往上一层,为了改变一个巨大的社会,改变世界而形成的动机。比如周恩来,他说我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又比如乔布斯,他的座右铭是人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他因此而学习而工作。

10.再往上一层,就是纯粹为了知识和事情本身的乐趣而学习。绝大部分的顶级科学家,学霸,顶级企业家工作狂,等等都是如此。

上面的动机体系并不是绝对化的,有些临近的部分会有浮动变化。但是总的来讲,最顶层的最好,越底层的越差,7、8、9当然比1、2、3强。

家长最常用的动机激励方法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老师和家长经常利用第2和第3层动机来推动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认真学习,好好考试,你如果考到第X名,就给你买个你最想要的遥控飞机!”

“这个字你怎么又写错了,回去写十遍加深印象!”

“都几点了,这点儿作业还没写完,别边写边玩了,抓紧时间!”

奖励、惩罚、监督催促……这种被我们俗称为“胡萝卜+大棒”的模式,真的发挥作用了吗?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爱德华·德西通过索玛立方块(一种类似“七巧板”的立体积木拼图)实验证明了这样一个结论。

他把大学生分为A组和B组,两组成员每天参加一小时的实验,连续3天。

第一天,两组成员按图片1拼立方块。

第二天,两组成员按照图片2拼立方块,并且,A组成员完成后可以得到奖励,B组没有奖励。

第三天,两组成员按照图片3拼立方块,两组都没有奖励。

根据观察:

第一天,两组成员的表现没有差别。

第二天,获得奖励的A组成员表现更加积极。

第三天,A组成员的拼图兴趣却明显降低了。

心理学家的研究同我们的预期出现了相反的结论:外部奖励并不能激励人们对于工作的兴趣,反而降低了人们的内部驱动力。

人们会觉得“我做这件事是为了奖励,而不是为了兴趣”,因而当奖励无法持续增长以使得它的额度对行为主体始终具有吸引力,人们对于做事本身的积极性便逐渐消失了。

所以,对于孩子来说,如果他们学习只是为了爸爸妈妈给予的物质奖励(如考试考到XX成绩就买新玩具),而不是为了自己的成长与满足,那么他们是否仍能自愿地、持续地付出努力?

再来看看反面,对于错误进行处罚,会发生什么?

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美国一所幼儿园为了促使家长们放学时按时将孩子接走,推出了一项政策:若家长未及时将孩子接走,就对家长罚款3美元,结果迟接现象不降反增。因为家长们觉得:既然我已经交了罚款,迟接就可以理所应当,老师多照看一会儿孩子是我付费购买的服务,我对于老师的加班,并不会有什么内疚。

这就是惩罚带来的负面影响:让人把心思放在如何应对惩罚、逃避惩罚,而不是反思自己的行为。

有些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先想到的第一件事是如何掩盖、推脱、伪造。

若实在逃避不了,也无非是检讨书、隔离禁闭、罚写罚站,或是一顿打,至于内心深处的悔意,可能早已抛之脑后。

可见,外部的奖励与责罚,即“胡萝卜+大棒”模式,虽然在短期内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对于人的内驱力来说,却往往起到负面作用。

初中生易于使用的学习动机

很显然,越是靠近上层的动机就是越好的,最底下的最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