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的體驗與思考

目前的武術,大多講究的是如何把套路演練得精彩,如何協調,如何發力,甚至翻騰度數,旋轉圈數、、走臺、亮相,等等。 要知道,所有這些,無論怎樣,都在研究調整人與武術套路的關係,目的讓人嫻熟地把握武術套路,有良好的表現力。然而朋友們,武術的目的卻從來不在此。武術的目的,只在根據對手的情況,具體地說就是根據對抗對象的距離、其出手的位置、線路以及方向,瞬間讓自己作出反應,破解對方的力量,使自己免受攻擊,同時利用或者製造對方的缺陷,破壞其重心,對其進行攻擊,將其擊倒或殺傷,一擊之下,連續進攻,直至制服對手。這裡研究的是他怎麼來,我怎麼去的問題,調節的是人和對手的關係。而很多人,耗盡畢生精力去研究人與套路的關係,豈非南轅北轍?即使套路把握的再高再難,難道對手會跟你用套路較量嗎?武術冠軍打不了流氓早已不是新聞,也就難怪中國武術總被世人質疑,似乎武功高手只能存在於文藝影視作品中,生活中鮮見耳。而習武者亦往往只談健身,罔顧技擊,則更加坐實了這種感覺。但是古人習武絕對不是為了比賽和拍戲,而是戰場保命的手段,高手往往能使“犯者立僕”,古今如此的反差,為什麼呢?!

蓋人體之氣,原本散亂無序,經過訓練,明三節、分陰陽、通七拳,內氣整而合一入丹田,外布五行四梢,使身體動作整齊合一,上下如一,內外合一,是為整勁。經過系統訓練,出手不再靠手和胳膊的勁,而是腰背發動。勁力上了後背,出手才能傷人,這是初步階段。

然勁力一直在背,必為人所制,是以須明勁之後走向暗勁,虛實有度,張弛有序,忽軟忽硬,隨敵變化,在乎一心。變化莫測,方能制人而不制於人。所謂上虛下實,勁力傳導大地,蓋此理乎。 觀人練拳,稍動未幾便肌酸肉疼,大汗如雨,渾身不支,氣喘如牛面色焦黃痛苦萬狀,試想:練拳只是調動自己的身體,尚且困難如斯,若遇強敵,如何調動身體在極短的時間做出動作,克服對方攻擊並支配對方的身體?!如果因此給武術帶上了不能技擊的標籤,豈不是大冤!一代武學大師孫祿堂雲:技擊,末技耳。此言不差。拳雲“起是打、落是打,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如果你似此一般,支配身體動轉靈活,前進後退隨心所向,如風如箭,技擊能力還有擔心嗎?!

做到很難?那是當然!世間事,凡容易做到的,都沒什麼價值。但是我們一定要明白,套路不是武術的全部,武術不是“表演”項目。

真正的武術,動作很少,大多為單式練習,如形意五行拳,心意單把。經過這種持久的訓練,找出整勁,並把身體的力量提高、提純,發出先天之力,此力具有穿透性;達到上下合一,內外合一,重要的是合,所謂六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手與足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六合純熟,稱為六猛。沒有這樣的過程,並達到一定水準,是不可能具備高超技擊能力的。

此外還要重視樁功的訓練,樁功有動樁,有靜樁,都很重要,還有心法。沒有這些專業的訓練,武術就沒有傳統文化的內涵,就突顯不了傳統內家拳的獨到優勢。

無論怎樣的一個普通人,通過這些系統的訓練,可以做到氣血通暢,精力充沛,內臟平衡,骨骼堅實,勁力自然外湧,身體由內到外健康。配合一些實戰手法訓練,防身自衛自無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