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门拳的特点与发展探微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土生土长的武术更是中国辽阔土地上独具一格的宝贵财富。然而,知识爆炸的现代社会,使人们对传统武术的认识有所削减。在一定程度上传统武术的特色没有得到发挥。为了避免其流失,孔门拳的发展既要抓住机遇,在政府引导下打造当地名片,还要做好孔门拳的普及推广和传承保护工作。发展和推广孔门拳,就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同时,还要做好其重要传承人的保护、重要资料的整理、重要套路的推广工作。将多元统筹与民众休闲体育活动相结合。相关部门应当开拓创新、学习借鉴,建立多元化的发展思路。

一、孔门拳的历史源流与分布

孔门拳起源于湖北的大冶、阳新(古称兴国州)。据记载,明末清初时严伏创拳,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因尊“孙悟空”为祖师,原称“空门拳”,后改成“孔门拳”。孔门拳在湖北省的大冶市、黄石市、武汉市、鄂州市、鄂东各县以及荆州、沙市、宜昌等地区比较盛行,粤、沪地区也有较多传承者和习练者,其传承谱系大致可定为:严伏将孔门拳传其子严龙、严虎,严龙、严虎再传于孔佐停,孔氏传拳于兴国州地区的明应仙,后人就将其称之为孔门拳。明应仙传弟美昌,美昌下传张占群——孙怀古、曹玉童,曹分别传与胡香山、陈新堤、王天松,从而形成三支。其一,胡香山(茂修)传侄敏良(家榜),臂力过人,号称胡铁砣,是晚清至民初的一代孔门高手。民国年间,胡铁砣及其子胡汉臣、徒刘世德、吴高管等在武汉传艺多年,使孔门成为武汉地区一大拳派。胡汉臣传刘云山、李义龙等人;吴高管传马方清(回族)等人;刘世德传郦香廷、冯少凯;郦、冯在汉口传人较多。其二,陈新堤在本邑大冶宗姓下传陈福山——陈子明——陈庆甫。大冶全县遍练孔门。其三,王天松(潘水人)在黄石下传肖金门(漓洲)——柯有永——陈公兴,孔门又成为黃石一带的主要拳种。肖减洲曾在长江中下游行牌保镖,传孔门于淞沪。上世纪30年代又有武汉孔门拳师旅居广州,传孔门于粤境。

二、孔门拳的主要技术内容

孔门拳的主要内容包括实战、套路和功法,三位一体。主要的拳术套路包括:虎占山、猛虎下山、凤势、逼龙珠、龙势、龙虎斗、虎势、九滚十八跌,一共8个套路。民国时期,武汉增加了“云燕”,大家称之为半套,所以有“孔门八套半架子”的说法。孔门拳的器械套路也有其特点,包括八仙剑、前开剑式等。功法包括:一是单操手功,包括侧拳、反掌、金枪标手、托皮掌等技击手法。侧拳变反掌连环使用是其技击特点,有“侧拳反掌,神仙难挡”之说。二是打砂袋、操板,增强拳、掌功力。孔门砂袋为扁形,内装细石子片,以拳击袋应摇腕朝上翻击。 三是木桩功,站桩、踢桩、走桩,练腿功和步法。四是排打硬气功,俗称“提桶子”,各拳师擅长者不尽相同。五是走游手,锻炼散手对抗实战术。

三、孔门拳的主要传承人与发展

现今孔门拳的推广过程中,主要传承人尹德甫起到了很大作用。尹德甫1950年出生于大冶市还地桥镇大井村的武术之家。他从6岁开始学习祖传孔门拳,这套拳有冲拳、拔手、鞭拳、捞拳、滚掌、鹰爪等主要手法,还有连环腿等腿法,特点是柔中带刚。16岁时,尹德甫访遍江西、江苏、河南等地拳师,十年如一日。他曾得到章崇勋的精心点拨,学会了“燕子门”功夫,还和九江市武术前辈胡七巧学习武术,和时任南京精武馆总教官的张国银切磋武艺,达半年时间。他的习武经历为后来申请主要传承人打下了坚实基础。

大冶自古以来地产资源丰富,因冶炼矿石而兴起,北宋建县时,以《庄子•大宗师》“天地为大炉,造化为大冶”取名。大冶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优良的铜铁武器制作工艺,不仅使其成为官方屯兵习武的重要场所,还是坊间武术人士的聚集之地。军事征战和兵器改良促进了大冶传统武术的交流和发展。明清时期,大冶民间武术极为繁荣,“自大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操练兵马、教习武艺,演武场、演武厅在大冶有了一定的规模。随着演武场的建立和武举制的推行,大冶出现了大量的武术英杰。尚武之名远播,吸引了众多游走江湖的拳师来大冶,各立门派,收徒传艺,这对民众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生产劳作之余,拳师以“教场子”的形式在当地广泛开展习武练武活动,促进了孔门拳的产生。

四、孔门拳发展深受当地习武风气的影响

大冶民间习武之风浓厚,深深影响着孔门拳的发展,同时也使孔门拳成为当地百姓休闲生活的重要形式。唐宋推武举制、置义勇,那时人们习拳练武主要以政治斗争为目的。明代时的“演武场”遍及城乡,孔门拳逐步由官方的军事行为向民间习练转移,练拳、看拳、比拳、评拳已成为人们生活的调剂品。清朝时期,随着孔门拳在当地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他武术门派积极涌入,武术交流和创新活动也空前活跃,大冶成为武林盛地,境内除孔门拳外,还有严门、洪门、孙门、字门等门派,各门类随着民众的传习比拼,又产生出很多的分支,拳术和器械也是层出不穷,促进了武术的繁荣发展,习武场、乡勇团练呈现出发展壮大趋势,更多的民众有机会习练孔门拳,极大地丰富了民众的业余生活。到了民国时期,除官办武术简师班、武学堂以外,民间多以“设场”、“开堂”(俗称“教场子”)的形式开展武术活动。据《大冶武术志》记载:尽管当时习武资金紧缺,习武条件简陋,在人烟较多和喜爱武术的大村落,常于秋收后农闲时延请拳师,办短期小拳场,开展武术传习活动,办30 至40天为一小届,办80 至 100天为一大届。新中国成立、大冶解放后,各种培训班、协会、武术馆校随之产生。而在武术基础深厚的农村,则在农闲时聘请拳师,开短期、中期小拳场,开展武术传习活动,成为大冶农村特有的体育休闲方式。1984年,余炳盛、陈庆甫等武术爱好者积极发起成立“大冶武术协会”,随后,陈贵镇、金牛镇等陆续成立武术分会,会员人数达几百人之众。时至今日,在大冶经常开展的民间武术表演、比赛以及其他活动的村组多达476个,直接或间接参与的人群数量多、涉及面广,在当地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2011年前后,大冶已有10多个村子陆续被市武术协会评为“武术村”。以孔门拳为代表的大冶武术已深深植根于民众的生活中。

孔门拳的特点与发展探微

扫码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