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區別?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思維上的不同,想要成功就要具有成功者的思維方式。

經過不斷的反省和觀察,結合自己的學習和成長經歷,我發現思維可以分為五個層次,分別是:

思維第一層次:人云亦云,缺少獨立的見解

思維第二層次:學會思考,形成自己的思考方法

思維第三層次:學習經典思維模型並靈活應用

思維第四層次:建立自己的思維模型,構建思維體系

思維第五層次:用思維體系解決所有問題

▼思維五層級▼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區別?

這五個思維層次貫穿了我思維升級的全部階段,這也是我設立這門課程的初衷,解鎖每個人思維的潛力。

因為頭腦被禁錮的人都不如愚蠢的人,至少愚蠢的人會為自己的愚蠢負責,然後獲得成長的機會,而思維被禁錮的人只是自己生活的旁觀者。

讓我們嚴肅的思考一下,五個思維層次是如何發展而來的?

第一思維層次的我

在第一思維層次的我,思維依賴性強,這種人雲亦云的階段一直持續到高中畢業之前,人生的15年都停留在這個階段,在家聽父母的安排,學校裡被灌輸老師的價值觀,記得父母在我小學經常和我說的話就是,學校裡碰到問題時,記得找老師,其他的問題記得問爸媽,不要自己做決定,這種叮嚀一直貫穿在很多人的人生裡。

▼依賴性強▼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區別?

可怕的是,對孩子不斷強調的話並不是僅僅在耳邊迴響,而是在潛意識裡永遠的迴響著,這種迴響直到某天,我發現很多問題父母回答不了,家人回答不了,老師回答不了,甚至在進入社會後沒有人站出來願意回答我的問題,問題越來越多,別人給的答案越來越少。可悲的是,我的模仿能力、閱讀能力、表達能力、學習能力都在進化,只有我的思維能力還停留在人云亦云的階段。

第二思維層次的我

向第二階段進化是在我大學期間,大四的我開始對自己的未來產生迷茫,我用逃課一天的時間做了一個人生抉擇清單,將自己十多年的人生重大決定的決策者寫了下來:

我的名字決策者:祖父

轉學初中決策者:父親

報考高中決策者:班主任

報考大學決策者:輔導班老師和父母

深造留學決策者:父親及他的中介朋友

這裡也僅僅羅列了幾個重大事件,逃課那天最終呈現的清單比這個要詳細的多,我發現90%的決策者裡面沒有我,甚至沒有我的參與,這讓我十分惶恐,我習慣了被灌輸指令,我習慣了將別人的建議當做對我的要求,我習慣了說

● “好,還是按你說的辦吧”

● “嗯,我覺得你說的有道理”

● “好像你說的是對的”

▼SWOT分析法▼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區別?

這不是我要對自己負責的態度,我開始學著分析自己的優缺點,找到自己成長的機會,成長的風險,開始尋找合適我的職業和未來社會中不會被淘汰並且適合我特質的領域。也就是在大學,開始學習和使用第一個思維模型,開始分析自己的優勢劣勢,找到未來發展的機會和風險,這就是訓練營第一課和大家分享的SWOT分析法,這也是我人生的第一課。

第三思維層次的我

接著在我留學期間,我開始將熟練應用的SWOT分析法應用在讀研時選擇課程,澳洲留學時選擇打工僱主,畢業後選擇工作和尋找求職企業等方方面面,甚至職場的面試和女生的約會都會簡單的在頭腦中做做SWOT分析,練習如何引起人力總監或心儀女孩的注意,更加多元和靈活的使用SWOT的分析思維模型,每次都能指導我做出正確的行為選擇。在這個階段,我的思維進入了第三層級:學習經典思維模型並靈活應用。

▼思維模型▼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區別?

你現在也掌握了幾個思維模型,你也應該通過訓練,快速進入到這個思維層次。

第四思維層次的我

▼思維導圖▼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區別?

留學之前,我在大學一年級就接觸過一種思維工具:思維導圖。她是利用圖畫和文字輔助大腦思考,那時沒有特別的工具也沒有好的軟件供我使用,現在很多人學習的手繪思維導圖在當時更是讓我十分頭痛,

本來大腦中邏輯很清晰的事情,非要加上自己畫的醜的要命的簡筆畫,呈現出來的效果不忍直視,別人眼中用紙筆畫導圖這種簡單的思維導圖練習的方式,對我簡直是無法逾越的鴻溝,使我一度放棄了思維導圖的練習

▼性別溝通▼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區別?

直到後來接觸到軟件思維導圖,才知道這不是我的問題,這是工具的問題,之前並沒有適合我數字化的、高效的思維導圖軟件,

軟件思維導圖才是真正我需要的思維利器。

我曾經的思維導圖使用歷史:

手繪思維導圖(一個月放棄)→freemind(軟件)(一年)→Mindmaps(半年)→mindmanager(一年)→Xmind 2011年至今

▼XMind▼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區別?

當我開始學著用電腦思維導圖整理自己思維的時候,我發現一切經驗和方法都是可以變成思維模型的,這種模型在你用時會【隨用隨取】,會幫助你本能的分辨事物的優劣,當你頭腦中裝載了足夠多的思維模型,你就是別人眼中的【明白人】,這些明白人會在生活中:

● 把別人的話【聽明白】

● 把自己的話【講明白】

● 把手裡的事情【做明白】

● 把腦子裡的道理【想明白】

這些明白人也有另一種說法,叫【聰明人】,聰明人永遠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在想什麼。

▼聰明人▼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區別?

所以我就是用思維導圖工具一點點練習自己的思維能力,在頭腦中安裝更多的模型,不斷總結自己的思維模型,最終成為解決問題的高手。

▼運用工具▼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區別?

我也希望大家在訓練營後,從此對思維導圖不再陌生,從而儘快達到思維的第四層次,學習建立自己的思維模型,構建思維體系。

第五思維層次的我

當我不斷的應用思維模型,不斷積累,不斷總結,不斷優化思維方法後,最終形成了完整科學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論:

通過思維導圖工具學習邏輯、通過邏輯建立秩序、用秩序提高控制力,進而遠離混亂的生活狀態,掌握解決問題的最強思考術。

在我進入職場後,我發現職場中有兩種人,兩種人都會經常得到別人的求助,但求助的方式截然不同,一種人經常被別人求助說,“你能不能幫我做一做這件事?”,另一種人經常被人求助說,“你能不能幫我想一想這件事?”

▼被求助▼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區別?

第一種人執行力不錯,每次都按別人的計劃完成了的任務,第二種人用思維力不錯,替公司或者團隊制定了不少方案和策略,漸漸地,第二種人更多的將自己的方案交給第一種人去執行,然後慢慢成了團隊核心或領導,成為年度總結會上給其他成員頒獎的人。

▼腦力VS體力▼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區別?

第一種人也會慢慢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偶爾拿到更多的績效獎金,沒有晉升,也沒有受到更多重視,最多在年度總結會上中被領導頒發員工勤奮獎;

並不是所有白領都是腦力勞動者,就像第一種人,他們是白領中的藍領,是【體力白領】;也不是所有藍領都是體力勞動者,就像任何團隊中都有第二種人,他們可能是【白領中的金領】是真正的【腦力白領】,【體力白領】喜歡坐在打印機附近,【腦力白領】喜歡坐在會議室附近。

第五層級就是那些用腦力創造價值的人,但如果真的到到達了第五層級,你的價值其實也不再僅僅是一個白領的價值,而是具有巨大能量和創造力的人

一個人掌握超級思維需要什麼樣的品質?保持思維持續成長的秘密是什麼?是認真嗎?是刻苦嗎?這些都對,但也不全對,除了以上這些成長必備的品質外,我認為好奇心和耐心才是最重要的。

● 好奇心讓我們不會被時代淘汰,嘗試接觸新的工具;

● 好奇心讓我們不斷成長,敢於學習新的知識;

● 好奇心讓我們嚮往改變,勇於接受全新的自我;

我們不但要對世界保持好奇,更要對自己保持好奇,好奇讓我們不斷探索大腦的潛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