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元勳鄧稼先留下的不止研究成果,還有他與妻子留下的感動

1945年美國在日本投下了兩顆原子彈,日本裕仁天皇隨後宣佈日本無條件投降。從此原子彈成為世界各大國心中的鎮國利器,蘇聯、英國、法國先後都研製出了原子彈。新中國成立後在世界上始終面臨著許多的敵對勢力,更加渴望擁有鎮國利器。

新中國的國家領導人當時在蘇聯專家撤走後,決定自力更生研製出原子彈,一大批年輕的專家學者歷經艱辛從國外趕回來參加新中國國防建設。經過他們日夜努力,在一窮二白、沒有先進儀器的輔助,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中國首顆原子彈在羅布泊成功爆炸。

兩彈元勳鄧稼先留下的不止研究成果,還有他與妻子留下的感動

人民日報官宣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當天傍晚周總理在人民大會堂宣佈了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緊接著《人民日報》也發表了號外:《加強國防建設的更大成就,對保衛世界和平的重大貢獻——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從此中國繼美、蘇、英、法之後成為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在這些令人歡欣鼓舞的消息前後是那些愛國科學家們默默而又偉大的付出、奉獻。

兩彈元勳鄧稼先留下的不止研究成果,還有他與妻子留下的感動

1986年6月24日北大醫學部的許鹿希教授像往常一樣認真從事她的工作,此時一群年輕人一邊揮舞著報紙一跑過來說:“許教授,您看鄧稼先上報了。”許鹿希接過報紙後淚流滿面,原來:這一天的《人民日報》、《解放軍報》都在頭版頭條刊登了“兩彈元勳——鄧稼先”的長篇報道。報道介紹了兩彈元勳鄧稼先為研製我國原子彈、氫彈等核武器,與愛人許鹿希分別28年,隱姓埋名,艱苦創業,譜寫“精忠報國”新曲的感人事蹟。

兩彈元勳鄧稼先留下的不止研究成果,還有他與妻子留下的感動

原來直至現在許鹿希才知道鄧稼先離家那麼久去做了什麼,28年了,當初他走的時候只說了工作要調動,問他調去哪裡,他說不能說,去多久,不能說,去做什麼,還是不能說。出任對丈夫的信任和愛,還有對他工作性質的瞭解,許教授選擇了默默的等待,沒想到這一等就是28年,也是一生一世。她等來的是原本高大健壯的鄧稼先卻變成了瘦骨嶙峋的可憐模樣,還得了癌症。

看到這些作為一個普通人也能深深的感受到許教授的心情,她是驕傲的,鄧稼先為國家作出了偉大的貢獻。她是難過的,她深深的體會到了丈夫付出的是什麼,奉獻的是什麼。

兩彈元勳鄧稼先留下的不止研究成果,還有他與妻子留下的感動

一次試驗空投氫彈,因為操作失誤導致氫彈直接墜地,彈頭摔碎了。身為總指揮的鄧稼先不允許別人去,他說:"你們還年輕"。他自己不顧危險,進入了現場,用手撿起了重要零件碎片研究問題出在哪。

正是在這期間,由於接觸了彈頭,受到嚴重核輻射,鄧稼先的身體埋下了嚴重的隱患。1986年7月29日,年僅62歲的偉大科學家、兩彈元勳鄧稼先因癌症晚期,全身大出血逝世。

兩彈元勳鄧稼先留下的不止研究成果,還有他與妻子留下的感動

鄧稼先留給妻子許鹿希的時間太少太少了,28年的守候,只換來醫院裡1年多的廝守。她是多麼的想多陪陪他哦,二十年家裡都努力的保持著他剛離家時候的樣子。同時又是多麼的理解他啊,同樣作為科學家的許鹿希也曾不顧身體弱,帶著科研小組一起研究課題。

當鄧稼先在生命的最後時刻說:“假如生命終結可以再生,那麼,我仍選擇中國,選擇核事業。”許鹿希說:“好,我們一起!”這是鄧稼先對自己鍾愛事業許諾,也是許鹿希對愛情的承諾。看到這已經無法用語言表達對他們的敬仰,一個一生奉獻無怨無悔,還期待有來生繼續為國防事業奮鬥,一個一生等待再見愛人已經是離別時分,仍然期待來生繼續相守,而且可能面臨的還是繼續的等待。

彌留之際鄧稼先還叮嚀:“不要讓人這把我們落得太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