佈局物聯網,高通不僅看中了“網”,在“物”端也憋了“大招”

CNET科技行者 10月30日 北京消息(文/高玉嫻):我們身邊的一切事物都在變得越來越智能,從每天最離不開的手機,到水杯、冰箱、跑鞋、汽車……無一例外。而這一切變化與物聯網技術的發展有著莫大的關係。

Gartner預測,到2020年,全球物聯網互聯的“設備”將超過200億臺。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在這樣的大勢之下,許多行業也在逐漸通過物聯網技術洞察市場、提高效益、縮減成本。據分析師預計,到2025年,物聯網應用將帶來共計最高達11萬億美元的整體經濟效益。

布局物联网,高通不仅看中了“网”,在“物”端也憋了“大招”

網絡通訊技術的發展讓物聯網又火了一把

其實物聯網並不是一個什麼新鮮的概念。如果我們把它拆開來看,其實無非就是兩個重點,一是“物”,另一就是“網”。從上個世紀90年代被提出,物聯網一直髮展至今,技術越來越成熟,也被應用於各個領域。

那麼,為什麼在近幾年來又火了一把呢?可以說,網絡通訊技術的更迭、LTE 移動網絡的普及,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3G、4G技術的成熟,以及5G時代的漸行漸近,給了物聯網的進一步深入應用提供了非常大的助力。

智能共享單車、智能路燈系統、市政供水系統中的智能感知系統、智能娃娃機等等,我們看到,物聯網的應用場景也在變得越來越多樣化,通過擴展現有的網絡,物聯網可以讓機器設備間彼此協作,而在這一過程中,LTE loT 和相應的調制解調器是兩大必不可少的條件。

為了應對這些要求,國際標準化組織3GPP在2016年6月的Release 13發佈了兩個全新LTE規格,即Cat-M1(eMTC)和Cat-NB1(NB-IoT)。

從成立之初至今30多年以來,高通一直專注於無線通信領域,成為推動3G、4G技術發展的重要推手之一,在當前5G標準的制定過程中也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如今,物聯網已經成為其業務中的一大重點。

在高通看來,物聯網涉及多種連接技術,包括Wi-Fi、藍牙等,而最終占主導地位的還是蜂窩式移動通信技術。

因此,依託於無線通信領域過硬的研發基本功,高通也將繼續關注蜂窩技術,尤其在近兩年來在eMTC和NB-IoT也投入了非常大的精力和資源,推出了 MDM 9206 LTE 調制解調器,集成了 CPU 和定位技術,支持全球 Cat-M1(eMTC)和 Cat-NB1(NB-IoT)以及 GSM 多模。高通的目的是把所有的產品智能化,形成一張網,令彼此連接。

而要實現這樣的願景,其現階段的目標是不斷推進自身的產品與技術在物聯網領域落地生根,與行業應用場景更好地結合起來。幫助客戶在多個領域實現物聯網產品的商用。

用廣泛的技術組合滿足高度多樣化的需求

在物聯網領域,高通關注的主要是機器人與無人機、聯網攝像頭、語音與音樂設備、智能家居和家庭娛樂、AR/VR設備、家居控制與自動化、可穿戴設備以及商業和工業物聯網等幾個細分領域。

然而,當前最大的挑戰在於,不同的細分領域之間在硬件的尺寸大小、網絡連接性能、計算和數據處理能力等方面的需求存在非常大的差異性。要滿足這樣高度多樣化的需求,必須通過廣泛的技術組合來滿足。

對此,得益於在移動創新方面的領導地位,高通的優勢是可以將在移動領域的廣泛技術複用在這些細分領域當中,提供包括移動、多媒體、蜂窩、Wi-Fi和藍牙系統級芯片在內的芯片和平臺產品組合,通過完整的技術產品路線圖滿足物聯網不同的成本和技術需求。看幾個例子:

在可穿戴設備領域,高通的可穿戴平臺已被超過150款可穿戴設計所採用。如在音頻行業,高通不久前發佈了多款全新音頻平臺,據說這些平臺還可面向具體應用進行設計,包括下一代高性能耳機與揚聲器、具有綜合性能的中端耳機與揚聲器,以及有線USB-C耳機;

在智能家居領域,多個行業品牌已經出貨1.25億部採用高通技術連接芯片的產品,包括電視、家庭娛樂和其他聯網家居產品。在商業和工業物聯網應用中,超過30款設計正在採用高通支持多模LTE Cat M1/NB1、E-GPRS和全球RF頻段的MDM9206調制解調器。

基於MDM9206,高通可以支持打造各種便於機構或企業管理的智能產品。譬如超聲波智能水錶產品,能夠實現遠程計量的智能控制,並實時或定時將流量、時間、位置等數據甚至是設備的狀況發送到水務公司,同時用戶也可以通過APP或網頁查看自己的用水情況和餘額;再如智能的冷鏈系統,通過設備中的傳感器,設備就會自動監測冷櫃中的溫度變化、設備可用性及冷藏環境的健康度,並定時進行數據信息報告。如果冷櫃出現故障,也能迅速發現併發送故障報告。

除此之外,高通的相關技術也在物資運輸、汽車的信息娛樂系統、電動汽車動態充電等場景得到廣泛的應用。

讓終端也具備智能性

然而,事實上,高通在物聯網的佈局絕不僅僅只在於“網”,還在於“物”。

除了在日常物品中提供物聯網所需的連接、計算和安全技術,高通還憋了一個“大招”,就是大幅擴展網絡邊緣的能力,把智能的特質放在終端,使得網絡邊緣的終端自己具備智能性、便捷性和安全性。

目前,高通已經能在終端設備側實現一些機器學習的能力,比如最新推出的驍龍835芯片就擁有高性能的圖形處理能力,還有數字信號處理器DSP,加上軟件算法,使得機器具備自我學習的能力,它能幫助終端設備進行自我監控並學習用戶的行為。如果發現用戶的行為突然出現了怪異或失常,或者用戶在設備上做了一個通常不會做的舉動,終端設備就會給用戶推送一個信息,提醒他可能出現了問題,並阻止這一行為。

這讓機器設備本身能夠理解複雜的世界,而不需要每次通過互聯網發送到雲端,再回傳到終端,避免了在雲端個人信息、信息安全和傳輸上的時延問題等,從而使得機器的反應速度大大提升。在這一過程中,高通不僅能夠提供硬件平臺,也能提供軟件方面的支持。

舉例來說,在高通已經關注十多年的物聯網汽車領域,其專門針對汽車行業提供了特定類型的計算平臺,以支持無人駕駛系統運行和傳感器的融合。而如果在終端就能快速自行計算,不僅能夠減少交通事故,同時也能提高整體的行車速度,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交通壓力。

除此之外,高通還在“緊鑼密鼓”地與其他的合作伙伴一起在物聯網的各方面展開合作,包括運營商、互聯網公司、OEM廠商等,提供超過25個可供量產的參考設計平臺,產品覆蓋支持語音的家居助理、聯網攝像頭、無人機、VR頭盔、照明、家用電器和智能中控/網關。

如不久前與中國移動研究院及摩拜單車合作啟動了中國首個 eMTC/NB-IoT/GSM(LTE Cat M1/NB1和E-GPRS)的多模外場測試,與中科創達合作開發了攝像機和無人機參考設計平臺等等。

目前,高通已經與上百家不同領域的企業進行合作,並且合作範圍仍在不斷擴展。通過利用相關的技術和物聯網終端產品,在“萬物互聯”的未來,人們的生活方式、企業的生產、管理和運營方式,都將變得令人“難以置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