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信仰,人生才會有價值

——《走到人生邊上》讀後感

她是才情縱橫的文士,世事洞明的哲人,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是這個喧囂躁動的時代一個溫潤的慰藉。之前讀《我們仨》時,就感受到了楊絳先生文字的魅力。一個92歲的老人,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文中雖沒有讓人悲痛欲絕的詞句,沒有讓人撕心裂肺的呼喊,卻字字洋溢著深深的思念,飽含著濃濃的親情,不華麗,唯有真。每當想起那句“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內心便湧起陣陣心酸與傷感,久久不能釋懷。自《我們仨》問世四年後,96歲高齡的楊絳先生繼續著關於人生的哲學問題,寫下了這本《走到人生邊上》。

一個行將百歲的老人,一個世紀的智慧。經歷過如此漫長的歲月和困難重重,那麼多的人生波折和歷史變遷,走在人生邊上的她,該會有何情感或感悟?這些感悟,對我會有怎樣的啟發和意義?畢竟很多事情,很多道理,不到那個年歲是不會懂得的,更何況,我既不能保證活到那個年歲,也不能保證活到那個年歲還能保持如此清醒地回首一生。人生原本就是不同經歷和經驗的累積,累積的越多,人就越成熟;經歷的越多,生命就越有厚度。

《走到人生邊上》,一個多麼毅然決然又莊嚴沉重的名字。生命走到盡頭,豈不悲不自勝、情悽意切又無語凝噎?然而開頭先生說“我是從醫院前門出來的。如果由後門太平間出來,我就是回家了。”一位96歲高齡的老人竟能夠如此幽默風趣地談論生死,我不禁啞然失笑。回到家後,她毅然在紙上寫下《走到人生邊上》這個題目,在“自序”末寫下“九十六歲的楊絳”,用數篇小文寫下自己對於命運、人生、生死、靈與肉、鬼與神等根本問題的思考,並以多篇精彩隨筆對自己的看法加以佐證。

人到關鍵時刻,總會想些根本性問題。“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邊緣上,向後看看,也向前看看。我已經活了一輩子,人生一世,為的是什麼呢?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麼都沒有了嗎?當然,我的軀體火化了,沒有了,我的靈魂呢?靈魂也沒有了嗎?有人說,靈魂來處來,去處去。哪兒來的?又回哪兒去呢?”“站在人生的邊緣上”的先生試圖擺脫一切世俗成見,按照合理的規律,合乎邏輯的推理,依靠自己的生活經驗,一步一步探索人生的價值和靈魂的去向,前者指向生,後者指向死。而對人生不斷的探索與追問,是人生的智慧來源,是保持生命活力的最好方式。先生說靈,說鬼,說神,“言人之所不敢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願言”,如果在早些時間,我可能會不以為然,但現在,我心存敬畏,知道我所不能解釋的,沒有足夠理由去懷疑的,未必不存在,未必都是子虛烏有,或者說,眼見不一定為實,未知未必不存在,各有其道理。

神和鬼的存在是不能輕易考證的,但人確是這個世界的普遍存在。不論貧富尊卑、上智下愚,都有靈魂,都有個性,都有人性,無論每個人的出身和遭遇、天賦的資質有多不同,無論人世怎麼不合理,人類畢竟是世間萬物之靈,人的本性裡有靈性良心。其中,“靈性”是識別是非、善惡、美醜等道德標準的本能,“良心”是遵守上述道德標準為人行事的道德心。“靈性良心”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良知良能,與充滿無盡慾念的肉體是相互對立的兩方,總在剋制著“本我”的縱慾放肆,修身就是管制自己的慾望,超越“小我”,完善自我,順從靈性良心的指導,讓肉體和靈魂達到和諧統一,因此,修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古今中外,追求真理、追求善良、追求正直、追求公正等美德的腳步也從未停歇。

柏格森在《時間與自由意志》中說:“人在當時的處境中,像漩渦中的一片落葉或枯草,身不由已。”人們也常說“人各有命”、“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是不是人的命運就是天生註定,無法改變的呢?先生並沒有明確給出答案,但她說:“命由天定,但做主的是人,不是命。”我們的出生不是我們自己選擇的,而是父母賜予的;我們的死亡也不是我們所期望的,是遵循自然規律。但是,我們可以選擇的,能夠把握的是在出生和死亡之間這一段人生歷程,那就是生活。“人各有命”自然也不能成為消極悲觀、自怨自艾,懶惰不作為的藉口。所謂“盡人事,聽天命”,就是對命運心懷敬畏之心,然後把自己應盡的努力做到極致,再順其自然。畢竟很多時候機遇、環境不是我們每個人能把控的,但只要曾經努力過、拼搏過,即便結果不遂如人願也將無怨無悔。更何況,人生本來就是一場沒有彩排的現場直播,難免會遭遇坎坷,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正如伏爾泰所說的:“沒有所謂的命運這個東西,一切無非考驗,懲罰或者補償。”

人是個複雜的矛盾體,既有強烈發展的慾望,又有安於現狀的惰性。“人生一世,為的是什麼呢?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走到人生邊上》封底的話點明書中的主題:人生的價值是什麼?先生說:“天生的人,善惡雜糅,還需鍛煉出純正的品色來,才有價值。”人之所以為人,在於人有高於萬物的理性和智慧,人不僅需要金錢物質上的價值追求,更需要人的意義上的價值滿足,這就是人必須活得心安理得,精神快樂,平生無愧。因此可以說,人活著的意義和價值就在於提高身心修養,鍛煉出堅強的意志,鍛煉出大膽的冒險精神,鍛煉出不屈不撓的品格,鍛煉出一顆不朽的靈魂。

毫無疑問,沒有靈魂的肉體如同行屍走肉,人的靈魂的鍛鍊必是由肉體的鍛鍊昇華而來,人死之後,肉身終將消逝,而象徵著精神的靈魂將永存,鍛鍊或不鍛鍊的結果也就仍在。人要“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千錘成利器,百鍊變純鋼”,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工作與生活中遇到的種種不順、困難挫折也是一種鍛鍊,把我們不斷打磨,讓我們不斷認識自我、看清世界,學習為人處世與做事方法,衝破阻難之後獲得的便是更加廣闊的格局。人活一輩子,倘若離世時能比出生時有一點點的進步,或者說能夠帶著更美一點、更崇高一點的靈魂死去,也就不枉此生了。所以先生說:“只有相信靈魂不滅,才能對人生有合理的價值觀,相信靈魂不滅,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會有價值。”

先生沒有被當下喧囂躁動的社會風氣矇蔽雙眼,而是努力撥開眼前的迷霧,堅持用心去觀察,用心去體會,以她獨特的方式向人世召喚傳統價值的迴歸,那種言之切切,情之拳拳,不能不使我們為之動容。信仰缺失的人生註定迷航,迷航的人生註定無以實現它的價值!這個時代的我們,不再面臨血與火的直接考驗,卻面臨巨大的信仰危機,經受著物質上的誘惑、精神上的迷宮。越是這時候,越需要將信仰扛在肩上,裝在心裡,讓它定位自己的精神座標,指引人生的行進方向,綻放屬於自己的榮光。

“生命是靈魂的載體。我們要完成的不是生命本身,而是一個因真誠而閃光的靈魂。”站在二三十歲的風華歲月裡,對於我們這些人生上路才不過三分之一的人來說,許多事還未曾經歷,許多道理還未曾悟出,也總以為來日方長,卻忘了世事無常。“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活在當下,把握當下。且就把每個新的一天都當作走在“人生邊上”來過吧,嚴以修身,堅定信仰,塑造自我,創造價值。總有一天,我們都會走到人生邊上,回首來時路,說不出更多的遺憾,那便是無怨亦無悔的人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