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祭侄文稿》將於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

“顔真卿 王羲之を超えた名筆(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特別展將於2019年1月16日在東京國立博物館開展。屆時,臺北故宮珍藏的顏真卿傳世名品——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也將亮相。

顏真卿無疑是王羲之之後,又一位劃時代的書法大家。清代王澍在《論書剩語》中講到:“古人稿書最佳,以其意不在書,天機自動,往往多入神解,如右軍《蘭亭》,魯公《三稿》,天真爛然,莫可名貌。”魯公就是指顏真卿,《三稿》則是指顏真卿的三件手稿:《祭伯父帖》《爭座位帖》和《祭侄文稿》。

顏真卿《祭侄文稿》將於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

顏真卿《祭侄文稿》行草 縱28.2釐米,橫72.3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辰,第十三(“從父”塗去)叔銀青光祿(脫“大”字)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楊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於亡侄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方憑積善”塗去)每慰人心,方期戩穀,何圖逆賊閒釁,稱兵犯順,爾父竭誠,(“□制”塗去,改“被脅”再塗去)常山作郡。餘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恐”塗去)俾爾傳言,爾既歸止,爰開門。土門既開,兇威大蹙(“賊臣擁眾不救”塗去)。賊臣不(“擁”塗去)救,孤城圍逼,父(“擒”塗去)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呼哀哉。吾承天澤,移牧河關。(“河東近”塗去)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提”塗去)攜爾首櫬,及茲同還。(“亦自常山”塗去)撫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遠日,(塗去二字不辨)卜(再塗一字亦不辨)爾(“爾之”塗去)幽宅(“相”塗去)魂而有知無嗟久客。嗚呼哀哉。尚饗。

《祭侄文稿又稱《祭侄季明文稿》,顏真卿50歲時書。計25行,共230字。

顏真卿《祭侄文稿》將於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

這篇文稿追敘了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之事。季明為杲卿第三子,真卿堂侄。其父與真卿共同討伐安祿山叛亂時,他往返於常山、平原之間,傳遞消息,使兩郡聯結,共同效忠王室。其後常山郡失陷,季明橫遭殺戮,歸葬時僅存頭顱。顏真卿得知此事悲憤交加,滿含悲慟之情一氣呵成,撰文此稿。

顏真卿《祭侄文稿》將於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

《祭侄文稿》的藝術特點:

一、圓轉遒勁的篆籀筆法。即以圓筆中鋒為主,藏鋒出之。此稿厚重處渾樸蒼穆,細勁則筋骨凝練,轉折處或化繁為簡、或殺筆狠重,連綿之筆圓意賅,痛快淋漓。

二、開張自然的結體章法。結體寬綽、自然疏朗,點畫外拓,顧盼呼應,形散神斂。字體書寫隨情而變,無刻意之筆,圈點塗改率性而為。行筆也歲情緒的激發,忽慢忽快,時疾時徐,欲行復止。末尾幾行尤為精彩,由行變草,迅疾奔放,一瀉而下,大有江河決堤的磅礴氣勢。至十八行“嗚呼哀哉”,表現出悲痛之情已到達極點。從第十九行至篇末,彷彿再度掀起風暴,其憤難抑,其情難訴。寫到“首櫬”兩字時,前後左右寫了又改,改了又寫,彷彿置身於情感旋風之中。一直至末行“嗚呼哀哉尚饗”,令人觸目驚心,撼魂震魄,長歌當哭,泣血哀慟。

三、渴澀生動的墨法。文稿中渴筆較多,墨色濃重枯澀。一方面與顏真卿書寫時所使用的工具有關,即使用短而禿的硬毫或兼毫筆、濃墨、麻紙。一方面顏真卿當時撕心裂肺的悲慟情感與墨法的藝術效果恰好達到了高度的和諧一致。細看此帖真跡,所有的渴筆和牽帶的地方都清晰可見。

顏真卿《祭侄文稿》將於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

這件作品原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寫的,由於心情極度悲憤,情緒已難以平靜,錯桀之處增多,時有塗抹,但正因為如此,此幅字寫得凝重峻澀而又神采飛動,筆勢圓潤雄奇,姿態橫生,純以神寫,得自然之妙。通篇波瀾起伏,時而沉鬱痛楚,聲淚俱下;時而低迴掩抑,痛徹心肝,堪稱動人心魄的悲憤之作。

元代張敬晏題跋雲:“以為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楷端,終為繩約;書簡出於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於無心,是其手心兩忘,真妙見於此也。”

顏真卿《祭侄文稿》將於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

《祭侄稿》是由真摯感情澆灌出來的傑作,是心靈的奏鳴曲,是哀極憤極的心聲,是血和淚凝聚成的不朽鉅製。其線的質性遒勁而舒和,與沉痛切骨的思想感情融和無間,此尤為難能可貴。

元代鮮于樞評此作為天下第二行書。《祭侄稿》是無法之法,直抒胸臆,無比率真的天然美的典範。

顏真卿《祭侄文稿》將於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

顏真卿《祭侄文稿》將於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