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孤獨,越不快樂?沒錯!改善人際關係必須這樣做!

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必須處理好三個關係:第一,人與大自然的關係;第二,人與人的關係,包括家庭關係在內;第三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係。這三個關係,如果能處理得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則,生活就有苦惱……

至於人與人的關係,我的想法是: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兩字箴言:一日真,二日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對待壞人,則另當別論,忍者,相互容忍也。日子久了,難免有點磕磕碰碰。在這時侯,頭腦清醒的一方應該能夠容忍。如果雙方都不冷靜,必致因小失大,後果不堪設想。——季羨林

“一滴水怎樣才能不幹涸?”——這是佛祖釋迦牟尼在一次法會上的問題。沒有人能答得出。最後,佛祖自問自答:把它放到大海里,滴水脫離了大海,遲早會蒸發、滲透、乾涸。同理,我們經常說茫茫人海,社會對於一個人,就好比大海對於一滴水那麼重要,不懂得投入大海的懷抱,他遲早會乾涸。

誰也不想人間蒸發,但有些人總是和這個世界不協調。原因何在席幕容有句詩:“我孤獨地投身人群中,人群投我以孤獨”,我們不防試著斷章取義:正是因為我們孤獨的投身於人群中,人群才會投我們以獨,換句話說,是我們自己選擇了自絕於人群。

有一個故事:某山有一群猴,它們快樂的生活著,有人把其中一隻猴子單獨養在地生起, 鮮美的水果和各種維他命,但這隻猴像患了相思病一樣每日悶悶不樂,“茶飯不思”,沒多久就死掉了。在這一點上,人類與猴樣樣,都離不開他人和社會,否則,人就會像那隻離群索居的猴子,把孤獨深化成一場災難。

比如,2007年4月16日,在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致32名學生死於非命的兇手韓國留學生趙承熙,案發後,幾乎所有的鄰居都指出,趙承熙自幼非常孤僻,通常都是獨來獨往,非常不合群。幾個同學則說趙承熙“舉止怪異”、“有暴力傾向”。趙承熙的家人也承認,在韓國時,趙承熙就少有玩伴,隨父母到美國後,乾脆就沒有一個朋友,家裡有客人到訪時,媽媽曾經注意到趙承熙每每手掌冒汗、發抖,有時幾乎說不出話,只能以點頭搖頭表示。為幫助兒子,媽媽曾利用暑假帶他去接受過心理治療。在此期間,趙承熙經常會畫一些既沒有窗子也沒門的房子心理醫生解釋說,這說明趙承熙感到孤獨。

客觀地說,孤獨有時候也是一種財富,一種境界。但這是針對那些能耐得住寂寞的人而言,對大多數境界不到的凡夫俗子來說,孤獨的消極影響不容忽視。因為孤獨是孤僻的溫床,而孤僻則是心理陰暗的代名詞。我們每天沐浴在陽光下,沒理由成為一個心理陰暗的人。我們應該像一滴水擁抱汪洋大海那樣,儘快走出自我禁錮的天地。

有人認為,孤獨是世態炎涼的必然產物,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其實,人走茶涼是一種自然規律,人不走,茶該涼了還是要涼,世態可以炎涼,但我們的心不能涼。否則就是自己畫地為牢,想成功、想快樂想幸福,我們必須在第一時間和孤獨說再見,重新走入人群,廣結善緣,可能多的交朋友,只要你肯積極、熱情地投身於人群,人群也一定還你更多熱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